林成
【摘 ? ?要】美育即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塑造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實現學生精神領域的豐富性和藝術性。本文中我就從新時期高中美術的教學方面入手,談談如何結合素質教育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做好美育工作。
【關鍵詞】高中美術 ?美育 ?素質教育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005
教育最初的定義就是“教書育人”,并且“教書”是教育最直觀的體現形式,而“育人”則是教育設立最初的核心目標,即培養人的素養和能力,從而讓人在社會生活中成長為更好的“個體”。教育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學習和思考是人類獨特的一種能力。而對于教育來說,其屬于文化建設的范疇,所以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政治、經濟發展形勢,我們教育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制定的教學目標和人才的培養方向也會隨之改變。就以進入21世紀以來的教育和以往教育對比,20世紀中后期,我國的現代教育教學體制基本走向成熟,形成了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模式,人才的培養對應那個時代人才緊缺,各方面發展需要理論性、學術型人才做支撐,所以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下,我們通過考試重點測試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選拔對應的“有文化”的人,所以當時社會大環境下,催生了“考什么,講什么”的教學風氣,也形成對應的“考試科目教學為主,其他學科讓路”的教學整體態勢,而應試教育下,將所有的精力應用于考試學科教學的方式也確實為那個時代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著政治經濟的騰飛,面對著高科技的層出不窮,面對著教育的普及,學術型人才依舊緊缺,卻不再急迫,并且隨著社會行業形勢的轉變,如今的社會對于全面發展的人才更為青睞,所以就出現了以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為主的教學改革。
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教師的教育原則是以人為本,對教師最基本的教學要求就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注重學生能力的開發和素養的培育,從而讓學生發展成為一專多能型人才。在素質教育體制影響之下,學校教育不再僅僅將目光盯在考試科目上,而是進一步注重非考試科目的教學,尤其開始培養學生的“體”“美”等方面的發展,這就為音樂、美術、體育等非考試學科的“出頭”帶來了契機。本文中我所探究的內容就是圍繞高中美術這門學科展開的。
在當前素質教育體制下,對教育者的要求除了要培養學生的智力與能力,還要求他們做好對應的美育、德育工作,從而使學生知識豐富、心理健康、人格高尚。所以,本文中我就從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出發,結合當前高中生發展的現狀,談談我們應當如何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做到對應的美育工作,從而促進學生心靈美的構建。
一、挖掘學科內容,凈化學生心靈
高中階段學生學業壓力大,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而對于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來說,我們最直觀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美術作品,如圖畫、雕塑等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感受到心靈的放松,進而緩解一定的學習壓力,營造良好的內心環境。
首先,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對應的凈化心靈的作用。相對于語數外等學科來說,美術等藝術類學科不在高考的范圍之內,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性,那么我們一方面可以緊跟教學大綱的要求,深挖教材內容,利用教材中的美術作品,在講解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轉換思維,放松心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對于教學大綱要求的理解,額外拓展課外內容,通過理解難度適中的美術作品,達到引導學生身心放松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通過合理的規劃課堂教學內容來營造相對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從而帶動學生心理的轉變。在高考制度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壓力滿滿,所以心情相對壓抑,那么教師在選擇美術作品時,就要傾向于健康的、陽光的、反映積極向上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的作品。如用色活潑明亮的作品,內在情感表現積極向上、樂觀的作品,內容大氣開闊的作品等,讓學生在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其散發的正能量,從而達到放松學生身心的目的。
二、創新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于普通的高中生來說,深度的審美不現實,那么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構建學生的基礎審美能力,讓學生具備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進而讓美進入自己的生活,裝點自己的精神世界。
首先,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探究討論的教學模式。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激勵學生針對某一美術作品,展開探討,比如以課堂為主體進行集體探究,在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教師鼓勵學生“異想天開”;也可以是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小組內部思想的交互,然后分享成果。不論哪種方式,都是給予學生思維發散的自由,然后在相互交換思維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審美角度,構建學生的審美能力。
其次,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取實踐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而高中生由于學習壓力往往無暇顧及,所以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課外寫生”,讓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從而從自己的角度去發現美,感受美,進而獲得美,逐步塑造出個性化的審美能力。
三、做好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學生具備基礎的審美能力之后,我們美育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即讓學生主動發現美,感受美。
首先,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發現生活,觀察生活,因為對于藝術來說,沒有固定的審美結果,有的只是角度,我們需要學生大膽想象,大膽感受,并且主動分享,從而培養學生的日常審美習慣,逐步塑造學生的審美情趣。
其次,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欣賞美。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問問題的形式,一步步啟發學生去感受作品中的美,進而讓學生對藝術審美產生興趣,并將這種興趣轉移到生活的審美中。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做好美育工作,就要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合理變通,積極創新,并主動適應時代的教學要求和步調,從而真正達到美育、德育和知識教育的完美配合,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光照.高中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8(12).
[2]閔占勝.高中美術教育之探討[J].新課程學習(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