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 ? ?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來源,課堂氛圍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便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成績。本文將從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狀況入手,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逐一分析,并提出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氛圍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025
為適應目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狀況,達到新課改的目標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共同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自身在學習上的不足,以達到優化學習過程的目標。
一、小學語文課堂現狀分析
在目前的教學中,不論是哪個學段,依舊存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所謂傳統的教學,即教師往往只注重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特長,這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小學學段的語文教學來說,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訓練學生做題的技巧,對于學生應當掌握的語文素養并不重視甚至直接忽略。這不僅會導致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形成固有的刻板印象,更會大大降低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小學語文的課堂狀況來看,由于原有教學模式的弊端,加上傳統教學理論的不完善,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問題。單從課堂氛圍來看,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的積極性普遍較低。一方面是由于語文本身屬于一門純理論性的學科,單靠教師的口述講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大多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小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身心特點,使得許多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是覺得語文課十分無聊。
二、影響營造小學語文良好課堂氛圍的原因
1.注重口頭講解,忽視非語言表達。目前大多數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較為無聊,學生在聽課時對重點的把握也不夠明確。加上部分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僅僅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的個體特征,只通過口授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帶動課堂的氛圍。還有少數教師并不重視與學生在課堂上建立互動關系,與學生沒有任何的眼神交流,或者在講解知識時忽視肢體語言的表達,學生產生聽課疲勞,注意力隨之下降。學生聽課興趣下降,必然會影響整體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下降。
2.態度刻板,師生距離感過大。在教學時,大多數教師選擇樹立自己的威嚴,這固然是好事,但是部分教師沒有把握好尺度,樹立的形象過于嚴肅或刻板,導致學生害怕教師,與教師產生較大的距離感,這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當他們害怕教師時,便會對教師產生距離感,一想到教師就會產生畏學的情緒。如果師生一直保持這種不良的關系,那么學生在進行學習時也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教師應當把握好自己樹立的形象,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
3.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傳統的教學主要是“填鴨式”地灌入,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注重個人在課堂中的講解,忽視學生在學習時的感受,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也不高,由此帶來的后果便是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無聊,無法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盡量避免“教師一直講,學生一直聽”的現象。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公,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占有較高的參與度,但實際的課堂情況卻是恰好相反的,教師仍舊扮演主講者的角色,忽視學生的能動性。為此,教師應當努力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不斷變換教學模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策略
1.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對學生來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各方面的引路人,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會影響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表情、動作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合理管控自己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把握好有利的一面,為自身的課堂教學增添色彩。例如,面對那些害怕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報以微笑,并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可以豎起自己的大拇指對學生進行表揚,也可以號召全班同學為答問者鼓掌以示激勵。當然,對于那些不遵循課堂規則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眼神提示,最好是循循善誘,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
2.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師生關系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會影響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若能控制在一個較好的范圍中,那么課堂氛圍也會相對輕松愉悅,利于學生汲取知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幫助,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中。例如,學生在課堂上解決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充當合作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生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時,教師要發揮指導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面對困難,慢慢引導學生走出困境。
3.將課堂“還”給學生。當前,教師已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應當發揮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中,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辦法完全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就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盡力創造屬于學生自己的課堂。例如,教師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且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最簡單的便是分角色朗讀,尤其是在學習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安排不同的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還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輔助道具,讓學生進行表演,還原課文場景。此外,也可以直接分組進行朗讀比賽,學生為了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形象,會不自覺地想深入了解人物故事,這也會加強學生學習的動力。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也能讓原本枯燥的文字生動化,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四、結束語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讓教師在教學時產生更大的成就感,激發教師教學的熱情,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程度提升他們學習的效果。就語文學科來說,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所需掌握的內容并不是特別難。因此,教師在此階段可以更加著重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靜.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J].才智,2015(20):28.
[2]夏吉文.淺談如何營造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氛圍[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006):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