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惠
【摘 ? ?要】數學計算能力是貫穿學生數學學習全過程的基本能力,出色的計算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現階段掌握基本的學習要點。同時,出色的計算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未來克服復雜的數學難題,是學生長遠發展的必備能力之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能力 ?計算習慣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070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邏輯和學習習慣尚未完全形成,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必須要根據小學生在數學計算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和客觀需要,形成有針對性的數學計算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形成科學的計算思維以及提高數學計算規范性,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善于啟發思路和舉一反三,幫助學生從模仿學習向獨立思考轉變
小學階段,學生的計算經驗不足,在獨立思考做題等方面能力尚有缺失,因此,教師及時啟發學生的思路,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模仿學習范例是幫助學生從量變到質變發展的第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思維的“引子”,通過這個引子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良好的計算結構和計算思維。教師先要通過細致的講解剖析,幫助學生了解數學題目計算的完整過程,給學生的模仿學習提供參照范本。接著,教師再根據原有的題目思路,舉一反三地為學生設計相似的題目,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式運算解答。待學生熟練掌握這一種計算思路后,教師再進一步改造題目,通過切換考察角度,改變題干中的數據等方式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思維。同時,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變題目的風格還有助于學生及時消化課堂教學思路,擺脫模仿式的學習,最終形成個性化的運算風格和運算策略。
二、適當分層教學,滿足不同計算能力的學生的發展需要
不同學生在數學計算學習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思維能力,這種差異性是固有存在的,如果教師忽視這種差異,面對學生群體的時候采用統一化的教學策略,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節奏的問題,最終導致學生兩極分化,差距不斷拉大,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受挫。因此,教師要積極迎合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學生不同的計算能力發展需要設計差異性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層次化的教學指導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幫助不同的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不斷提高數學計算能力。
例如,教師分析一道陌生題目的時候,不能夠僅僅考慮優秀學生的需要而省略教學步驟和計算步驟的講解,更要充分兼顧落后學生的客觀需要,在一開始講解的時候,從分析所用的概念公式開始,講解細致,幫助基礎差的學生打好計算基礎。而后隨著學生的熟練度不斷提高,教師再適當地省略基礎講解,省略計算步驟進行教學。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提出具有難度層次的課堂問題,形成切入角度豐富的講解風格,形成由簡入難的分析方式,最大限度地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規范學生的數學運算過程
數學計算是一項思維嚴密、過程嚴謹的規范化的活動,然而,由于小學生在學習中的個人約束力不足,導致很多學生的數學計算過程出現漏洞,最終出現答案錯誤、思維混亂等問題。而要克服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用良好的習慣來規范學生的計算過程,改善學生的計算態度,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準確率和效率。就以完成一道題的完整計算為例,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很多學生做不對題目,原因就在于讀題的時候過于馬虎草率,不善于將題干進行轉化。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圈出題干中的數字,對文字性的題目進行圖像化的轉化等,保證將題目讀懂讀透。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運算習慣。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要養成思考過程與計算步驟相一致,草稿區規劃清晰等習慣,展現良好的計算答題風貌。最后,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認真驗算的習慣。小學階段學生用于計算的時間充足,因此學生學會驗算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計算態度。通過養成以上良好的計算習慣,學生的計算過程將會更加規范合理。
四、構建形象化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群體是一個對有趣、生動的事物充滿強烈好奇心的群體,由于他們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清晰,因此更需要教師進行趣味化的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對于形象性、生動性教學課堂的訴求,改善自己的教學風格,并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對計算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轉換,實現趣化教學和簡化教學的目標。另一方面,教師要形成計算教學過程中的多樣化特色,如角度多樣化、風格多樣化、思路多樣化等,以多樣化的教學來弱化傳統數學教學的枯燥和單調感,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五、規律化的計算訓練必不可少
事實上,很多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很大原因就在于學生在初學階段的訓練量不夠,對數學計算的感知力和熟悉度不足。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內容和數學基礎布置一定量的數學計算題目,并形成科學有效的數學計算訓練策略,幫助學生在規律化、反復性的計算訓練中提高自己的計算熟練度,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譬如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多安排基礎性題目幫助學生不斷鞏固課內學習到的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而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安排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的數學計算題目,幫助學生不斷克服數學難題,積累計算的經驗和技巧。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根據教學需要,為學生安排限時訓練、限量訓練等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做起題來會更加得心應手,做題速度和準確率也能夠不斷提高。
總而言之,從小學數學教學開始不斷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學生運算的規范性和效率,對學生現階段和未來的數學學習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對于小學生群體來說,數學能力的提高過程主要體現在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形成基本的計算思維,掌握主要的概念公式以及構建良好的計算框架上。借助這種方式打好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遇到更加困難的數學學習任務時,想得更深,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劉海燕.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5(6).
[2]周瑩.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之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