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祤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有了更加個性化的需求。其中,室內的新風系統設計是室內環境好壞的一項重要決定性條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各行業對于產品的設計有了全新的用戶參與制理念。以互聯網為平臺更好地進行新風產品的設計,可以全面滿足用戶對于新風系統的需求,提高用戶對于新風系統的滿意度,還能夠優化設計不斷創新,文章對此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用戶參與制;新風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1 互聯網時代用戶參與制的新風產品設計
互聯網時代信息溝通極為方便,用戶對于各類產品的需求可以通過網絡渠道表達出來,而用戶也可以成為產品設計的參與者。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興起,產品設計在原有的基礎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設計思想需要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讓客戶了解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因此,近幾年來基于互聯網基礎的用戶參與制產品設計理念,慢慢地發展了起來。其使得新風產品的設計突破了暖通行業的壁壘,讓每一位客戶都能為新風產品的設計盡一份力,也使得設計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室內新風產品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其核心部件有風機、濾網、熱交換、加熱裝置等。在不同的空調系統中,新風產品的特征也會有所不同。針對新風設備的形式和容量,確定風管系統的設計及阻力核算等,對新風產品的設計本身來說專業性較強。但是在互聯網用戶參與制的產品設計理念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對室內環境的需求,通過官方提出的一些設計方法進行一定的嘗試。對于新風處理的送風方式、新風凈化的方法等,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整,使得新風產品的設計實現了人性化發展[1]。
2 新風系統的定義
新風系統在專業內的定義是指,通過機械通風的方式,將室外空氣經過一定程度的處理后送入室內的系統。根據其基本定義,可以分析出以下三個新風系統在概念上的設計要點。其一,新風系統通過機械通風的方式將室外空氣引入室內。因此,建筑周邊的空氣環境是新風是否新鮮的決定性因素,其與建筑物附近所存在的污染源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二,由于引入室外空氣會使得空氣在送入室內時,送風氣流需要經過風機以及其他冷卻凈化裝置的處理,導致其送風要求可能會出現不滿足的情況。對于濕度、溫度、污染物含量要進行合理的控制,不能過度操作導致浪費,也不能處理不足使得新風存在威脅用戶健康的情況,需要采用安全可靠的技術來達到這個目的。其三,作為機械通風系統,新風系統內空氣流動的動力來源于通風機。因此,自然通風方式諸如開窗、預留洞口等,不在新風產品設計的討論范圍。
新風系統所屬的專業為暖通空調專業,設計內容包括供暖、通風以及空氣調節等。在以往工業生產的空調系統中,新風系統的定義比較模糊,一般難以區分其與通風系統之間存在的差別。在其他類型的公共建筑中,新風系統則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在工業空調新風系統的基礎上,有了技術上的全面提升。在民用建筑的范圍內,新風系統是人們居住條件的重要決定性因素。通過新風系統能夠保持室內新鮮的空氣環境,使得室內的舒適程度有了很好的保障,引起相關設計工作者的高度重視[2]。
3 新風系統的作用
從我國暖通空調的國家設計標準來看,新風系統的功能需要滿足如下要求:新風系統是為滿足衛生要求、彌補排風或維持房間正壓,而向空調房間供應經集中處理的室外空氣的系統。在傳統的空調系統理念中,新風系統與空氣調節系統是共存的,通常現階段的空調系統也是如此。
根據以上說明,可以將新風系統的作用總結為以下三點:首先,滿足室內的衛生要求。在進行新風系統的定義時,新風系統需要做到的就是,通過一些空氣處理設備,使送入室內的新風達到相關的設計要求,使得其衛生條件不會影響室內用戶的健康。其次,新風系統應該彌補室內的排風。當室內不斷排風時,也會有空氣進入室內。如果不進行新風系統的設計,這些進風只能通過門窗縫隙的滲透來完成,這是難以滿足室內需求的,無組織通風的通風量實在太小了。最后,新風系統通過送風可以將室內維持在正壓下,使得室內的環境始終保持潔凈。
在普通的住宅建筑內,新風系統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將送入室內的空氣進行處理后,達到相關的空氣質量標準。由于住宅本身在廚房和衛生間設有排風,因此,設計新風產品時,需要將室內的排風量與送風量進行一定比例的控制,以此來保證室內的正壓。微正壓多的室內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室內環境受到外界空氣條件的干擾。因此,對于住宅的新風系統設計,必須綜合多方面的內容來考慮,還需要關注室內人員、設備、建筑材料所散發出來的污染物。目前,通風換氣的基本控制方法主要可以總結為:堵源、稀釋、凈化。首先,對空氣污染源進行控制。為了保證新風質量,使得室內空氣環境得到較好的控制,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控制污染源,從根本上對其進行控制。但目前大氣環境的污染源已經難以實現單一逐個控制。類似于霧霾這樣的污染,控制源頭的方法往往操作難度較大。其次,置換通風。不斷地用新鮮空氣去稀釋室內污染物。這種方法對室內空氣環境的控制效果極佳,是現階段最有效的一種技術。在新風系統新風產品的設計中,也是最主要考慮的一項功能。最后,空氣的凈化處理。利用空氣凈化技術對某些污染物進行處理,使得送風氣流中的空氣能夠達到要求。因此,在新風系統中往往會設置一些凈化裝置,其是更深層次的新風處理條件[3]。
4 獨立新風機與全熱交換器
目前,新風產品從總體上來看,主要有兩類應用最廣泛:其一是全新風機;其二則是全熱交換器。全新風機是傳統意義上的新風產品,其通過風機將室外的新風引入室內。一般某些全新風機本身就帶有制冷和制熱循環。因此,室內空調所需要承擔的負荷不會包括新風負荷,所有的新風負荷都由新風機獨立承擔。當然,目前也有部分新風系統的新風是直接送入室內的。通常這種獨立新風的送風方式,要求室內機承擔所有的室內冷負荷以及新風冷負荷。而全熱交換器則與全新風機有著很大的區別,全熱交換器處理新風,是通過室內排風與新風進行熱交換后再送入室內的。因此,全熱交換器通過機組內部的換熱芯體,將室內排風部分的冷量和熱量傳遞給新風后再將新風送入室內,室內設備仍需要承擔新風負荷,但其中有一部分已經被排風所處理了。從原理上看,新風全熱交換器通過回收排風中的冷量和熱量,能夠縮減能熱源設備的總容量,并達到較好的節能效益。但是全熱交換器的回風處理往往風量巨大,不能將其應用在較小的空間內,一般大空間的空調區域采用全熱交換器所達到的節能效益非常可觀。
新風系統中用于交換全熱新風的換氣機,通常設備處理的項目有熱量回收、雙向性質的風機、過濾設備以及除濕設備等。從設備的產品設計以及對各個部件的選擇入手,能夠優化設計內容,使得換氣換熱的效率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并降低系統總體的能耗。在全熱交換器的子系統設計中,其設備所處理的送風和排風往往需要進行不同的性質區分。其對應的管道以及所安裝的過濾設備和風口,都會有所不同。排風和送風在時間上同步進行,從而保證了新風與排風的雙向等量置換,以及室內新風的數量和質量。同時,往往對PM2.5等污染元素也進行了有效處理。全熱交換器與傳統新風換氣機的本質區別在于,其進行了熱交換工作。隨著室外環境的變化,全熱交換器能夠在不同的室外環境條件下達到完全不一樣的節能效益,因此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5 新風產品設計重點關注的一些問題
在我國的新風產品企業中,有部分是從原來的空調通風設備制造工程以及設備安裝工程中獨立出來的企業。因此,新風設備和系統設計安裝,實際上都在同一個企業的業務范疇。為了優化設計、滿足用戶需求,對于系統的基本原理,相關的規范,以及主要的設計方法,都是新風產品設計過程中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但是,目前有部分企業在從事新風產品設計之前,與空調專業的聯系并不多。只是由于室內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需求,很多企業認為這是目前設備工程的發展趨勢而進行業務拓展或者業務轉型,缺乏暖通專業的基礎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風系統的設計,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從新風產品設計的合理性以及行業長期穩定的發展來看,新風產品設計所需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
在室外空氣引入室內的過程中,由于室外空氣本身攜帶很多的污染物質,因此,在進行新風產品的設計時,需要采用合理的空氣凈化裝置,以使新風處理得當。目前,市面上對新風的處理方式中,所采用的空氣凈化裝置種類繁多,實際上可用的技術往往難以辨別,存在一些虛假的炒作。在進行空氣凈化裝置的設計過程中,相關企業需要把握新風設備的目標、新風處理機制的科學性、技術的合理性和安全可靠程度等內容,并要保證設備運行方便,實現全面的經濟節能。現階段,大部分的新風產品承擔了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作用,但對于室內環境的熱濕處理還不夠合理,往往采用全空氣處理的方式來改善新風溫度和濕度,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空調系統的經濟性。但是不得不說,企業對于產品的過度宣傳,使得產品本身并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用戶在互聯網基礎上參與設計,使得設計的真實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新風產品在設計完成后投入到總體的新風系統中,實際上是一個涉及很廣泛的工程項目,需要多個工程專業的協調配合。首先,對于室外新風口、排風口的安裝位置以及具體的形式有很多要求,在水平距離、高差、朝向等方面需要進行規范,防止氣流短路的情況出現。其次,為了滿足用戶需求,保障建筑的美觀性,必須要使新風系統與建筑外立面進行合理的配合。最后,新風產品的設計理念應該滲透到用戶群體內,實現設計的無意識傳播,使得行業能夠充滿新的思維,實現產品的更新。
6 結語
互聯網時代下,新風產品設計與其他產品設計一樣,要滿足用戶需求就必須拓展設計的寬度,同時不脫離基本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規范。
參考文獻
[1] 徐文華.建筑新風系統的探討[J].建設科技,2019(01):24-29.
[2] 譚嫄嫄.互聯網時代用戶參與制的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08):82-85.
[3] 傅杰.基于物聯網的智能新風系統的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37(0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