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蜜
摘要:建構游戲是一種創造性的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在區域游戲時,建構區一直是很多喜歡建構和部分性格相對內向幼兒“藏匿”的場所。那么如何在建構區中正確投放材料,有效指導幼兒建構,以及與其他幼兒互動,拓展和建構孩子們的學習機會。
關鍵詞:建構活動;有益經驗;材料投放;有效指導
引言
建構游戲具有自由、自主、自發的特征,深受大班幼兒的喜愛。通過實踐和連續觀察我發現,建構區活動是一個讓幼兒獲得知識和經驗的教育場所,更是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發展建構技能的契機。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在幼兒的建構游戲中給予幼兒有效的支持呢?下面我將通過結合自身的觀察記錄談一談在建構區中如何讓幼兒獲得有益經驗。
一、了解建構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經驗
在《指南》社會領域人際交往的教育建議中這樣寫道:創造交往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交往和游戲的機會,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開展活動。而建構區的活動不僅創造了幼兒交往的機會,更好的促進幼兒交往的能力,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建構區還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自主意識、合作和分享的意識、創新意識等。
在建構活動中,幼兒不停進行的動作(堆、放、握、拿、拼插、整理等)提供了發展感知覺技能的機會,如手眼協調、平衡性等,同時也發展了身體各部分的大小肌肉群,鍛煉了動作的精確性和靈敏性,培養其控制能力。當幼兒拿取建構材料,小心翼翼地搭出一樣東西時,他們的小肌肉就獲得了發展;而在他們小心穩住扶住建構材料,不讓材料倒塌下來時,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也更為完善。當幼兒為了將小箱子從上取下來要伸出胳膊,輕輕的踮起腳尖搬運箱子,這些動作都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提升的不只是以上這些,還能在構造物體或建筑物中鍛煉數學空間概念,了解大小、形狀、數字和數量等知識,同時能夠發展想象力、動手能力、創造力,培養耐心、協作、互助、堅持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行為品質。
二、提供建構活動中幼兒需要的材料
為幼兒創設了探究數與量,并提高空間意識和幾何概念知識的機會。建構的材料是必備的,是開展游戲的物質基礎,投放什么樣的物質材料與幼兒興趣有著密切關系。
1.積木的數量和種類
積木的數量和種類直接影響搭建的效果和幼兒的水平發揮。缺乏數量是必須的,在種類上也要盡可能豐富,關鍵要適合該年齡段的幼兒搭建,不是平行游戲,而是可操作性強,幼兒間可以互動合作的。
2.輔助材料的提供
輔助材料的提供可以豐富多元一些,集中分類擺放在一處,幼兒可以根據需要去取來用。很多時候,巧妙地運用輔助材料可以讓建構的效果發揮亮睛之筆。比如我們近期開展的“中國娃”主題,幼兒在搭建長城和天安門的時候,會將木頭積木和紙芯桶、奶粉罐等組合運用,搭出鏤空的層次。除了主觀上的木頭積木搭建天安門,還可以提供紙牌、紙杯等。
這些材料都可以用來壘高、平鋪、也可根據提供的搭建流程圖進行搭建也可以提供繪畫工具讓孩子們自己設計建構圖。在建構區高空懸掛醒目標志;柜子、材料箱做隔斷;和幼兒共同商討建構區規則;設固定保留作品區。
三、觀察建構活動中游戲的發展情況
積木具有無窮的魅力,可以讓幼兒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從簡單的東西拼搭到復雜的,建構,如橋梁摩天輪,真實情景等。作為老師,我們要協助組織幼兒的活動,讓幼兒從建構區活動中獲得最大的經驗提升。那怎樣讓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提升,其中觀察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喜歡觀察建構區的老師,可能會發現往往提供同樣的材料,幼兒可能會有不同的玩法。有的幼兒就拿著積木走來走去,或者拿著輔助材料在那里玩,有的幼兒則能用簡單的積木搭出非常復雜的建筑。是由于幼兒是有個別差異的,他們可能處在不同玩積木的一個階段。階段一把積木拿來拿去。階段二,排成一條馬路。階段三,創構建筑物。階段四,搭建出精巧的建筑物。教師要根據你觀察到的幼兒處于什么樣的階段,為了讓他更好的學習,你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例如:在一次建構游戲活動中,兩個小朋友合作玩游戲,一位小朋友一直在那里指揮,我需要什么形狀的積木,另外一位小朋友一直會到材料區為他拿他需要的積木。整個游戲活動中,拿積木的小朋友就沒有進入到建構的階段。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這位小朋友處于第一階段,將積木拿來拿去。這樣的小朋友,我們可以用同伴引導法,請一個能干的小朋友,帶著他一起搭,一起玩,為他起個頭,而不能找指揮性強的小朋友指揮他去做某件事情,這樣子他就一直不能夠進入到第二階段。
四、思考建構活動中幼兒經驗的提升
觀察是教師"干預"的基礎和基本的指導方法。通過觀察幼兒的建構行為及利用建構物開展象征性游戲,教師可以對幼兒已有的經驗進行評價。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腦袋去"思考",只"看"不"想"等于什么也沒有"看到"。教師要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兒的搭建行動或進行分析。在幼兒進行建構區游戲時,往往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才能向下一個階段邁進。在平日的建構區游戲活動中,我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1.適時介入解決問題
很多幼兒,都可以通過觀察其他小朋友如何搭建,可以進行下一步,探索進入到下一階段,是如果幼兒確實需要老師的進一步指導或幫助,才可以進入到下一階段的話,那老師就需要適時的介入。
2.游戲后討論評價
游戲后的討論和評價,其實是對本次游戲的一個提升。討論和評價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教師評價法,一種是幼兒互評。在活動中我都會先采取幼兒相互評價,我的評價,更能真實的反映本次游戲,而且幼兒對同伴之間的評價也非常的重視。只有當幼兒評價不能抓住本次游戲的重點時,我才會進行下一步教師的重點評價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美)道治,(美)柯克,(美)海洛曼,幼兒園創造性課程,[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9
[2](美)布拉德,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2014.10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