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巖
摘 要:目前“對分課堂”以逐漸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新模式,該模式的特點是將傳統填鴨式的教學和新型討論式的教學相結合起來并取其優勢,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學能力得到提高。此文把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中,并經過閱讀的實踐探討了對分課堂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對分課堂;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與創新,英語教學也在不斷的進行研究和探討,目的是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更多的老師繼續采用過去的教學方式,這樣既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學以致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對分課堂簡介
1.對分課堂的模式范疇
對分課堂又被稱為是PAD課堂,是由于將教學過程按時間分為講授 ( 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ion)和討論(Discussion) 三個階段,PAD則是這三個階段的簡稱。對分課堂指的是將課堂時間分給老師和學生,因此在課堂中既需要老師的傳道受業又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具體過程是老師先對所學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概述并指出中心思想及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從而完成第一步的講授;再由學生把課堂所學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自學的方式消化吸收并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完成第二步的內化吸收;最后由學生把準備好的問題帶回到課堂上,通過小組內相互之間的答疑和小組間的深層溝通交流,使學生在熱烈的討論和交流中既解決了疑點又增加了自主學習的激情和動力,從而完成了第三步的討論。對分課堂的特點是可以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自身情況和學習需求對課程進行適合自己時間和精力的安排。對分課堂充分體現出是一種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新教學模式。
2.對分課堂的主要教學特點
(1)簡明扼要,方便課堂使用。對分課堂的新教學模式經過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這三個步驟后,會使教學內容變得簡單明白,條理清晰及中心思想明確,并學以致用。而且不分時間、地點、學科和老師,也不需要在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情況下都可以使用該教學模式,有很好的操作性。
(2)歸類教學過程,彰顯主體地位。把對分課堂的三個過程依照主體地位將講授法和討論法進行合并,并選取兩種教學法的優勢,另外強調學生作為主體地位的內化吸收過程,這樣既提高了知識體系傳遞的效率,有發揮了老師的作用,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改下的對分課堂不僅激發了老師教學的熱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給學生創造了個性自主的學習氛圍,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
(3)關注創新,適應教學發展需求。對分課堂的三個教學過程經過創新后能更好的適應教學發展的需求。這三個創新點分別是引導性講授、個體性內化和隔堂討論。對分課堂要求在保留傳統講課的同時大量減少講課時間,除了對知識框架和重難點進行講解外,還應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向,并留下懸念空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對分課堂的內化吸收實際上是學生的個體行為,需要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在適當的環境中能夠自主完成,所以充分體現了獨立自主的特點,和尊重了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分課堂的隔堂討論是指每節課都會對上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提問和討論,學生經過充分的準備后,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對分課堂的作用
1.傳道受業
老師在上第一堂課時,通過播放經典美劇《成長的煩惱》這一片段帶動氣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讓學生與劇情中成長的煩惱產生共鳴,學生也會被帶入到英語的情境中同時也對這堂課的主題有了了解。學生了解后,老師再進行對分課堂的授課,要求老師要精細講解授課內容,對授課內容面面俱到。因時學生不僅對劇情和主題有了了解,也學到了該文中所包含的重要知識點。比如,對課文重點知識和基本結構進行講解:(1) What is the idea of this lesson? How to understand it?(2) The use of similar words; (3)強調本單元課后作業:并用英漢互譯文中的關鍵詞,如an arm and a leg等。
2.內化吸收
內化吸收是指學生通過課堂對學習內容的學習以及課后進行讀寫筆記對知識點的整理,使學生鞏固和消化了課堂知識,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樣會對之后的課堂討論有充實的準備,使學生的優點和不足表現出來。例如,學生通過對課本的內化吸收,學習到了新的單詞和定語從句的使用,以及了解了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向(the exposition,rising action,the climax,falling action,denouement),使每個學生對《成長的煩惱》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彼此了解對方的理解和疑問,從中找到關于自己疑問的解答,同時對該劇也有了多方面的理解,這樣的小組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老師要鼓勵學生對“我會的”“我會的可能你不會的”“我不會的”這三個問題的思考充實自己“亮考幫”的表格內容,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在思考中進行英語知識學習。例如,在本章內容學習中,學生可以在“亮閃閃”中列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處于青春期的自己應該如何更好的處理自己和朋友父母之間的關系,并把自己的體會記錄下來。學生通過“考考你”部分把自己已經掌握的,但是覺得別的同學還沒有掌握的知識,通過問題的形式來讓其他同學進行解答,比如,英語俗語中帶有身體部位單詞的含義:bite the hands that feed him。最后通過“幫幫我”把自己不會的或自己想去了解的,列舉出來通過討論尋求幫助。比如,how much和how many用法的區別。
3.課堂討論
在傳統教學中也會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但是課堂討論也有很多不同,對分課堂模式在討論前學生會通過內化吸收進行充足準備。老師在上課時,先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回顧,把學生帶入課堂氛圍再進行討論。討論分為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和教師總結這四個環節且不可以隨意變動順序。
一般要求4或5個人為一組進行15至30分鐘的討論,并且要求“同組個性各異,組間情況類似”,并根據教學要求規定具體討論時間的長短。學生通過作業要求,比如利用“亮考幫”的形式,進行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因此需要每個學生擁有平等發言權并參與討。老師作為引導者,不需要參與學生的討論,只需要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給予引導和幫助,確保小組討論的方向正確。比如,老師發現學生在討論中為了解決文中主人公的疑問,即:Why didn't they ask me what happened instead of shouting at me?除了從文章內容中尋找答案,還利用文章圖片聯想原因,另外還會親身體會大膽想象若雙方發生糾紛時的情感變化,這些都是老師想象不到的講課之外的收獲,討論效果非常明顯。
另外老師還需隨機抽取幾個小組進行抽查,一般是3到4個。并在小組中選出一位學生對討論的主要內容和沒有解決的問題作大概5分鐘的報告。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解答,出現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進行講解。通過討論不僅使學生完成了內化吸收和課堂的討論,還為學生提供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機會,讓學生真正的學以致用。比如,文章中有的學生說:I want to be a teacher。另外還會提出問題:How to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通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分享和提問,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全班學生進行自由環節的提問,解答個人或者小組討論沒有解決的問題,最后老師給出答案。通過此過程老師可以很好的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最后留10分鐘老師做總結。
三、結論
對分課堂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了“教”與“學”的雙重效果,已成為課改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對分課堂的教學對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理念也與高中英語新課改的要求相符合。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對分課堂教學需要不斷地實踐與創新才能更好的成熟完善。
參考文獻
[1]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2]陳瑞豐.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