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鋒
摘 要:基于如何在“翻轉”課堂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高課堂效率的問題,本文在實踐過程中,借助于易加平臺從教學設計與策略上進行研究與梳理,通過反思教學方法,轉變課堂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學習探索創新能力。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易加平臺、翻轉課堂
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師拋出問題,學生思考,教師講解,再做練習,教師講評。在這種課堂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者的角色,不是被激發去主動學習,課堂的氛圍就不會積極,更談不上高效課堂,即使要想轉變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也“翻轉”不起來。課堂是師生的雙向交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只有兩者都完成了,才算信息傳遞的成功。所以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一樣、平等的。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一、“翻轉課堂”下的教與學平臺
“翻轉課堂”下的教與學,一定是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為了促發這種積極主動性,需要有一個好的平臺,從課前到課后,線上到線下來實施和組織教學。給學生基于生活情景下的觀察,生活中的問題更容易讓人產生興趣,才有思考的動力與價值。從課程設置的時間上來講,有的學生可能沒有完全消化所學課堂知識,走出機房,回到教室,就忘得差不多了,課程在時間與空間上被割裂,根據艾賓浩斯理論,無法對課程進行有效鞏固,就會長期處于掉隊的處境。因此,構建一個學生能自主學習、思考、探究與自我評價、支持師生雙向互動,界面友好,彌補單個課堂在課程教學中孤立的狀態的平臺,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可以通過查找和翻看前面的學習內容、實踐操作、范例、評價來回顧舊知,內化素養,獲得探究性資源,開展小組協作討論,提高學習效率。
有沒有這樣具有代表性的平臺呢?有的,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開發的易加平臺就是一個集成了教學資源、檢測評價、在線互動為一體的平臺。教師通過個人身份認證登錄,設計在線教學案,預置學習資源,構建項目化的學習方式,把微課嵌入在課堂中,學生根據需要選擇是否打開。在基礎不均衡的班級中,既能展現個性化的學習,也能避免有學生找不到教師分發的微課與電腦上沒有合適的播放器而束手無策。在沒有碰到易加平臺之前,筆者上課時也嘗試過不同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學習任務,有通過電子教室的、有通過FTP的還有通過基于局域網技術的web方式的。易加平臺集成了這些方式的優點,提供了資源的下載,視頻的在線播放,學習任務模塊的設置,測試與評價。學生通過易加平臺自主學習、協作探究,條理清楚,資源豐富。教師利用易加平臺設置的教學任務與活動,易于引導,方便操作,評價及時。測試評價既有詳細的分析數據,也有多樣化的圖表。除了桌面還可以利用移動端進入平臺,再現學習活動過程。
二、基于易加平臺“翻轉課堂”下的教學設計與策略
教學設計與策略決定了一堂課的教學手段與呈現方式。我們的課堂給學生的呈現應該是漸進啟發式的。如何漸進?任務驅動,用項目式構建學生的學習活動,如何啟發?以問題為導向,用問題來引領學生學習活動的展開。學生登錄易加平臺后該如何學習?教師把任務介紹一下,演示一遍操作,然后讓學生完成練習,算不算“翻轉課堂”?這顯然不是,平臺≠翻轉,教師要設計基于平臺下的教學與策略,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和他人分享交流,提出疑問,相互碰撞,看看哪些是大家認同的,哪些是有爭議的。既然學生已經有可以自主探究的學習內容與材料,就要讓他們自主行動起來,教師要給學生行動的方向,思維的指南,引導學生從什么角度,哪些步驟去分析學習內容與材料。讓他們通過觀察,對比,試驗,提出看法,然后帶著疑問去探究學習,看一看探究的究竟對不對,如果不對,找出原因,繼續探究,結果是對的,改變條件,這個結果還能維持嗎?我們應該用何種技術、何種操作去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我們可以選擇提問的策略,為了強化效果,可以追問,通過反復的追問,抽絲剝繭,深挖內容,讓學生看到現象背后的本質,過渡教學環節。提問是臺階,問題漫無目的,沒有指向,臺階就沒有梯度,不能實現思維的躍遷,課堂不會有氛圍;問題太難,臺階太高,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沒有共鳴,就失去提問的價值。以上種種都會導致預設目標失敗,影響下一環教學。提問要有的放矢,精準于教學目標、圍繞教學任務,緊扣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我們講程序設計的時候,如果直接把書本上的例子拿過來用,學生即使沒見過這個例子,也不會太感興趣。如果我們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播放一段混亂的交通狀況,問他們如何看待當前的問題?學生會回答交通情況很糟糕,接下來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善或者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學生自然會想到如果有紅綠燈就能讓交通井然有序,追問紅綠燈怎么改善交通狀況?學生回答交替變換,進一步追問怎么交替變換?人工方式行不行?歷史上有沒有人工技術的交通信號燈?有什么缺點,用什么技術能更好地控制交通信號燈?學生就會想到人工的方式效率太低,要通過自動控制程序來解決問題。搞清楚要學什么,為什么而學之后,學生才有學習的目標,學習才具有導向性。通過不斷的“提問-追問”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說出主題--程序設計與加工。然后組織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制定交通信號燈的控制方案,設計出一套交通信號燈控制方法,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通過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自己說出、討論、提出懷疑、實踐探究和自我評價,這樣的學習才是基于學生主體的,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比如學生經過討論認為程序通過紅綠燈切換以后實現效果,那就讓他們先去實踐,而不是著急給學生演示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試錯的方式,觀察學生是否具有自我探究與自我糾錯的能力,然后再來評價學習過程與結結果。讓他們在觀察中提出懷疑,在實踐中進行探索,最后在評價中形成總結,教師加以引導與點評。
三、基于易加平臺“翻轉課堂”下的教學反思
平臺是基礎性的工具,不等于課程本身,如何利用好易加平臺,發揮平臺的最大效用。一是在于課程設計,教材的重構,根據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法;二是在于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課堂的把握,達成學習目標。雖然“翻轉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不再是學習的絕對權威,但是教師無論是在課前還是課堂上并不輕松,任務甚至更多。第一是轉變身份的意識,教師要保持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因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小困難,小挫折而喧兵奪主,轉變身份,奪回課堂上的“霸主”地位;第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思維火花將更多、更燦爛,教師需要做更多的準備,語言表達、提問設計都需要精細打磨,斟酌再三。筆者在設計《CSS樣式表》時,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根據樣式表的特點,與最初課程設計相比,拋棄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用先體驗--再實踐--再結論的教學策略。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重構教學設計,確定了以學生為中心,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具體教學步驟。利用易加平臺的學習策略和微課資源修改教學設計,并邀請了組內的同事來一起磨課。初次探索時,學生在自我探究部分進展緩慢,教學的重難點得不到有效突破,無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和設計意圖相差較大,教學目標效果不明顯。經過研討,原因是沒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導致學生的觀察與思考沒有明確的方向,任務布置指向性不夠明確,有的學生不明白任務之間的關系,無法進行思維的關聯和知識的遷移,自我探究無法實現。修改后,我加強教學環節中的引導和發問,不再漫無目的的任由學生探究,而是先提問,引導學生觀察,比如顏色、字體、格式等等進行對比不同,用什么技術可以實現,你所知道的技術有什么優點和缺點,碰到不能解決時怎么辦?一步一步引導他們關聯舊知,引發新知,恰當的時候再給予幫助,鼓勵小組討論與探究,最后通過展示來引導學生完成總結技術的特點,達成教學目標。最后的感受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是一種學生自發去探究并得到結果的一種學習過程,不是教師去讓學生證明是這樣是錯的那樣是對的。而是一種觀察--疑問--探究--結論的方式,水到渠成,生態和諧的自然課堂。
從傳統課堂轉變到“翻轉課堂”下教學策略并不容易,尤其在引導學生的時候,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與恰當的語言都能幫助教師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減輕教師課堂上不必要的負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前信息化發展下的人工智能、5G網絡、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我們的學習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撐,知識的獲取在課堂內,更在課堂外。大生活,小課堂,課堂更多的應該是教會學生怎樣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相信,在易加平臺的助力下,我們的“翻轉課堂”會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良好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于海民,唐棣.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翻轉課堂教學法應用設計———以《信息的鑒別與評價》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9(02):35-37.
[2]翟愛章.高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信息化建設,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