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昆曲是舉世公認的文化瑰寶,它自誕生以來,就逐漸向外埠流傳,并在浙江民間扎根,從宮廷藝術轉變為民間藝術,形成多種支派,“金昆”就是浙江諸昆中的重要一脈。本文以浙江金華地區的昆曲現狀作為研究對象,并積極探索其有效傳承。
【關鍵詞】非遺;金華昆曲;武義昆曲;曹宅昆曲;現狀;傳承
一、“非遺”與金華昆曲
我國國發【2005】42號國務院文件就指出“堅持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并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
中國的昆曲藝術是舉世公認的文化瑰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5月18日宣布昆曲為“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前,浙江省金華地區的昆曲僅武義昆曲和曹宅昆曲留存下來。武義昆曲,2007年浙江省級“非遺”,現積極籌備申報國家級“非遺”。武義昆曲是金華昆曲的重要支脈,因此其知名度較大;金華曹宅昆曲,2018年金華市級“非遺”。曹宅昆曲雖曾中斷20余年,但現今良好復蘇崛起。
二、金華昆曲現狀
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區的金華,總面積為10941.42平方千米。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建縣,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金華,古稱婺州。金華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清乾隆末年及嘉慶年間,得蘇州昆曲藝人的傳授,昆曲在金華八婺大地廣為流傳。金華府所屬各縣不斷涌現出專唱昆曲的戲班。《浙江昆劇史》有關于金昆特點的描述:“從金華昆劇的藝術形式考察,起初與蘇昆并無二致,后來經過改革與創新,如唱念上摻進了金、衢方言;樂曲減去緩慢的贈版和拖沓的唱腔,節奏加快;表演動作加強,表情夸大,風格樸素粗獷;劇目上多演武打戲和神話戲,力求適應本地農民的欣賞習慣等,才逐漸發生變化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支派,被稱作‘金昆’”【1】
目前,金華昆曲的主要相關研究文獻:《浙江昆劇史》、《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卷)》、《武義草昆》等。主要相關論文: 鄭西村《浙江金華建德一帶流傳的昆腔》,該文對武義昆劇的實地調查,武義昆曲腔韻質樸少華、軒爽明快,而蘇昆卻講究吐字押調,極其軟綿幽細。二者差異,一在節短腔疾;一在冷板水磨,造成節奏上的快慢各異,產生聲容上的不同效果;徐宏圖《“金昆”支脈融入地方的鄉土傳承——談武義昆曲的地位和特色》(2019),該文認為武義昆劇在音樂、聲腔、表演、劇目等方面均具自己特色。溯其歷史,先后經歷坐場班、半坐場班、粉墨登臺、振衰復興、“非遺”保護五個發展時期;蔣惠婷《非遺保護視野下浙江武義昆曲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2017),認為金華昆曲在武義,武義昆曲在陶村。通過對武義縣陶村昆曲的田野調查與文獻查閱,認為只有在現代社會中重新定位,尋求積極的小眾,謀求大眾的關注,才能重振武義昆曲;徐恩平《浙江武義昆曲的藝術特征研究》(2009),認為武義昆曲是昆曲流傳嬗變過程中形成的一個重要流派。武義昆曲具有唱腔念白突顯地域風格,唱腔節奏加快、音樂氣氛熱烈,表演動作簡潔、舞臺性強,劇本精簡、劇情緊湊,演出劇目適應平民觀眾等藝術特征。
武義昆曲目前已進入“非遺”時代。武義昆曲的兩位傳承人——何蘇生、胡奇之為武藝昆曲不遺余力。自2007年批準進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來,該縣積極開展了昆曲進校園、建立傳承基地搶救特色劇目、結合旅游景點和節慶積極推廣昆曲藝術等活動。桃溪鎮還被浙江省政府列為第二批傳統戲劇特色村。2016年,武義縣人民政府還與浙江昆劇團合作共建“世界非遺-幽蘭芳圃-浙江昆曲五一養育基地”。2018年4月25日,央視戲曲頻道還播出了《復得返自然——記武義昆曲》專題片。因此,武義昆曲正在頑強崛起,蓬勃發展。
不同于武義昆曲,有關曹宅昆曲的研究資料不多,徐宏圖著的《浙江昆劇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略有記載。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及曹宅昆曲現狀田野調查了解,曹宅昆曲主要在金華市曹宅鎮千人安村。該村地處曹宅鎮北山之巔,距鎮3公里,東連巖后村,南與曹宅行政村地里壁自然村接址,西跨村西溪與姜山村相連,背靠北山與蘭溪市接界。村有280戶,720人,糧田370畝。傳承人為曹斐增(金華市級昆曲傳承人)、曹錢余(金東區級昆曲傳承人)。千人安村現成立千人安昆曲民間研究會、昆腔坐唱班。追溯曹宅昆曲的歷史,自1947年由曹興發成立千人安太子班以來,主要經歷了四代。目前正處于第四代(2017年至今):有成員13名,均為本村村民,平均年齡61歲,他們都有一定婺劇學習經驗。成員分工如下,吹敲后臺:曹天行、曹文件、曹定飛(武堂)、曹說紅、曹有以、曹錢軍,曹美彎(文堂);演唱:曹貴生、曹惠貞(女)、曹惠珍(女)、張艷紅(女)。以及汪根生、曹佰根(兩位老藝人均為老昆唱顧問,80余高齡)。目前劇目有《訓子下書 單刀赴會》、《孫悟空三請琵琶扇》。曹宅昆腔坐唱班演出時主要為三女一男唱,一人敲鑼,一人敲鼓。目前坐唱班的排練較為正常。每周1-2次。
三、金華昆曲的傳承
我國國發【2005】42號國務院文件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2007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則從隊伍建設、經費預算、名錄與傳承及保護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非常詳見的規定。昆曲不僅是中國優秀戲曲,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昆曲的傳承,筆者有如下建議:
1.保護好金華昆曲的傳承人,培養“傳人”和“觀眾”。
2.金華昆曲保護模式方面的探索,如保護性旅游開發模式、數字化保護模式、活態保護模式、博物館保護模式等。
3.做好宣傳、政府關注。政府提供平臺,擴大武義昆曲和曹宅昆曲的宣傳,提高金華地區昆曲的知名度。
【參考文獻】
1.徐宏圖.浙江昆劇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67頁
2.余建華、何蘇生.武義草昆[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3.朱詠北.非遺保護與湖南花鼓戲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4.周秦、羅艷.湘昆:復興與傳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項目來源:金華市社科聯2020年度一般課題:“非遺”視域下進化昆曲現狀調查與傳承研究,編號:YB20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