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巍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電子商務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電子商務的特點、作用以及其在各個區域所產生的效益,而后進一步分析了農村電商的發展環境,發揮的作用和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一些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合理性建議,使農村電商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電子商務;脫貧攻堅;作用
1.電子商務的概念、發展歷程及特征
電子商務,簡稱電商,是指在互聯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絡化。自從20世紀90年代,電子商務概念引入我國之后,在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電子商務發展大致經歷了起步期、雛形期、發展期、穩定期、成熟期五個階段。
得益于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伴隨著近年來通訊基礎設施的進步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和換代,電子商務得到飛速發展,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改變了商業流通的模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促進消費與結構調整方面展現出強大的動力,成為驅動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技術進步與創新創造提供了平臺。
電商行業網絡效應顯著,因其不受地域性限制,極大提高匹配效率,通過多年的發展,頭部流量平臺已經形成絕對優勢地位。隨著“互聯網+”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電子商務向細分領域發力,從而催生產業鏈下游消費環節向上傳導,電子商務從最初的信息服務、交易服務發展到后來的供應鏈整合階段。
2.農村電商助力脫貧攻堅,靶向發力
農村電子商務,簡稱農村電商,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扎根于廣大農村服務三農,促進三農服務落地,使廣大農民受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隨著2020年11月貴州省宣布剩余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摘帽后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確保脫貧成色,幫扶政策要從攻堅戰轉入常態化。在這個過程中,農村電商對于廣大農村地區鞏固脫貧成果意義重大。
近年來,國家加大投入,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大力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建立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這是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運用電商發展成果,以創新引領農村流通轉型升級,以信息化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農村物流設施設備基礎,健全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培育壯大農村市場主體,促進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舉措。
我國地域廣闊,農產品物產豐富,但受制于各種原因,農產品賣難成了困擾農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廣大農民千辛萬苦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或賣不上好價,收益得不到保障。而農產品大都保存時間相對有限,因此實現產銷有效對接,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就迫在眉睫。而農村電商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拓展了途徑。
3.農村電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農村電商極大的活躍了我國廣大的農村商貿流通,使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和工業消費品下鄉更加便利。但在實際發展中也存在這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工強農弱的現象突出,工業品下行的比例大大超過農產品上行的比例,農產品實際在網率還比價低。農產品的上行方面主要存在著一些亟待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規模小,專業人才匱乏,經營分散,擴大困難。貧困地區的農業往往規模很小且比較分散,難以滿足企業短期內的大批量采購需求。很多農村學子學成后多選擇留在城市,返鄉創業的比例較低,農村電商的人才缺口較大。農產品質量控制難,生產水平與商品質量不高。通常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比較傳統,標準化程度低,缺乏相關的質量體系標準,有些地方生產出的東西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供應鏈落后,物流成本占比還比較高。農產品大都貨值相對偏低,很多初級產品物流成本占比過高,加大了電商的運營成本。農村物流的配套設施不健全,冷鏈物流發展滯后。另外,從田間到餐桌,農產品要經歷漫長的供應鏈體系,然而現實中,存在品控保鮮、倉儲物流、包裝文創等方面都比較落后的問題。消費扶貧,缺乏長效機制。部分企業和平臺發起的消費扶貧活動是一次性的,這對化解當下的農產品存量有一定幫助,但后續長效安排不足。
4.對于農村電商發展的意見建議
從政策層面,需要繼續挖掘潛力,鞏固提升。對于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要進一步挖掘地區電商發展潛力,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深化電商在農牧區的應用,加強品牌培育,提升標準化水平,提高品控能力,推動電商與特色農牧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等地方優勢產業的有機融合,形成農牧區電商可持續的市場化運營機制,促進農牧民穩定增收,鞏固提升電商扶貧成效。繼續延續消費扶貧的鼓勵政策,形成長效機制,“扶上馬送一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從供給層面,需要繼續打磨產品,提檔升級。鼓勵和指導廣大農戶成立生產合作組織,帶動農戶形成批量化供應的能力。提升市場意識,從“有什么就賣什么”發展到“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豐富產品線。培育農特產品品牌,用技術升級手段突破農產品季節性和周期性的限制,延長農產品的銷售周期。
從人才層面,需要繼續加大培訓,建強隊伍。強化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提升農民網絡素養,積極引導返鄉青年創業。加強培訓,特別是應用化實戰化教學。利用好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定點扶貧等政策,利用發達地區經驗,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子商務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進一步優化區域電子商務人才隊伍。
從建設層面,需要繼續加大投入,補齊短板。加強從田間到餐桌的供應鏈管理,加快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強化品牌的塑造,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公益宣傳力度,為特色農產品的推廣提供低成本渠道。建設現代化物流配送體系,優化流通環節資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益,推進電商與農業深度融合。
5.結語
農村電商的發展為農產品的銷售增添了新的形式,農民對農產品網上銷售的認知度和依賴程度也不斷提高,政府部門特別是基層政府部門更要抓住這次發展機遇,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農村電商發展遇到的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推動鄉村振興,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發揮長效作用。
參考文獻:
[1]《關于做好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