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摘 要: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的趨勢正想著核心素養的方向靠攏,如何有效地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教師進行課改的重點問題.與此同時,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也針對學科之間的差異,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講解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分析化學核心素養中的內容,并以此為導向,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系統地滿足對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培養策略;高中化學
在素質教育不斷實施和發展的背景下,教師開展教學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課本中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形成適應當前社會的關鍵能力,而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就有效地指向了這一要求.但是,在實際進行高中化學知識的講解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師教學重點偏失,忽略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以至于出現抑制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情況.所以,在進行化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應當積極更新教學的理念,轉換教學的思維,從而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滿足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生成.
一、創設問題鏈條,鍛煉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存在的價值是讓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發展,而在化學核心素養中對學生進行了思維能力的要求,也指向了學生應當必備的關鍵能力,而問題是讓學生進行思考的起點,所以,在化學課程的講解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就離不開問題的引入了.但是,在以往的化學課堂中,當教師針對某一知識點向學生進行設問后,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問題的細致分析,并對學生進行問題答案的滲透,以至于問題喪失了最初設定的意義,也很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為了扭轉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向學生提出問題鏈,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知識的主動探索和思考,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可以在推理、論證、思辨中,完成對化學知識的建構.
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中,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設置如下問題鏈:酸雨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酸雨形成的化學式是什么?為什么雨水的pH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呢?二氧化硫是否沒有一處應用的價值呢?……隨后,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圍繞自身對本節課化學知識的認知效果,以及生活的經驗,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逐步完成對化學知識的分析和探索,在分析出答案的同時,理解其中的化學知識,實現思維的有效發展.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鏈的提出,搭建學生進行思考的渠道,提高學生思考的自主性,讓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分析,從而在分析中實現思維的發展,滿足化學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要求,實現化學知識的有效教學.
二、運用先進設備,發展變化觀念
通常情況下,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變化觀念才能從多角度、動態的方面進行化學反應的分析,利用化學反應當中涉及的原理進行實際問題的解析.但是,在傳統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采用語言講解加黑板板書的結構,很難將直觀的實驗反應情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其中涉及的微觀粒子變化.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環境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靠近,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向學生直觀展現出微觀粒子的運動,以及化學鍵的斷裂等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當中的變化情況,從而形成變化的觀念.
例如,以“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為例,本節課主要向學生講解了微粒之間的幾種作用力,以及化學鍵的含義,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區分不同的化學鍵,但是,由于這部分的內容相對抽象且微觀,如果教師單純地采用解說的形式進行教學,那么也會降低學生進行學習的質量.所以,教師利用多媒體當中的動畫技術,將原本抽象的離子鍵、共價鍵的概念,以動態的動畫形式進行展示,向學生模擬微觀粒子中化學鍵的變化情況,使得學生在逼真的畫面中,深化對本節課化學內容的認知,同時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意識到化學當中的變化實質,實現變化觀念的生成.
不難看出,在開展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先進設備轉變傳統化學課程的教學形式,從而讓學生直面化學當中的變化情況,形成變化觀念.
三、組織實驗活動,提升探究能力
實驗是化學課堂中知識生成的基礎,同時也是化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科研精神培養的主要途徑.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當轉變重理論的教學模式,將目光放在實驗的教學上,使得學生可以從實驗中親身體驗化學知識的生成歷程.而在實際開展實驗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解基礎化學理論,再讓學生進行相應實驗的操作,能夠讓學生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促進學生探究素養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行實驗原理、操作流程的探索,能夠有效發展探究的能力,滿足化學核心素養的要求.
例如,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為了檢驗學生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實驗室制取氯氣”為目的開展實驗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氯氣的性質,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化學知識經驗,進行實驗室制取氯氣原理、裝置以及收集方法的設計.隨后,教師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設計開展實驗活動,使得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能夠驗證自己實驗設計是否合理,并做出相應的改進等.同時,在學生進行實驗的操作中,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何進行實驗的除雜呢?”“如何進行尾氣的處理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思考,進一步實現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的組織,讓學生體驗化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和必備能力的保障,也是新一輪課改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握課改的趨勢,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為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認知做好表率,從而幫助學生夯實對化學基礎知識的認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科研探究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化學課堂中,在建構化學體系的同時,逐步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逐步培養自身的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海政.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學科教學范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68+77.
[2]曲曉萍.指向核心素養的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4):10-11.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