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美筋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知識本位理念逐漸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部在關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有關于“核心素養”的概念,就是為了改善課堂教育與社會發展相脫節,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低下的問題。而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對于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如何將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結合,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在我國的教育歷史中,立德樹人的理念一直從古代延續至今,廣大教師群體也始終以教書育人為自己的職責所在,努力為國家培養出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首先應該是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在注重德育教學的同時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構建起正確的歷史觀,促進學生對于國家歷史的認知。
一、立德樹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高中是學生褪去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對于培養學生的三觀和道德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將道德教育與歷史知識教學完美融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于學習歷史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利用先賢和歷史英雄的相關典故或事件作為學生的學習典范,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例如,司馬遷在進行歷史巨著《史記》的創作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體現出的超強的意志力,就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將先人的優秀品質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心中[1]。
二、立德樹人與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結合
(一)立足教材,充分發掘歷史資源
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離不開教材這個重要的知識載體,教材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歷史層面的意義,是國家從古至今五千年歷史長河的縮影,是學生學習歷史、感受歷史的重要依托[2]。以中國近代史的學習為例,這一部分的歷史內容是學生領悟愛國主義精神內核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的內容時,教師除了可以將孫中山的革命事跡做成圖文課件展示給學生,還可以利用他病逝后十幾萬民眾為其舉行葬禮的故事側面烘托出他的歷史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在軍閥混戰、社會動蕩的年代,革命者為中國做出的貢獻,讓學生在濃烈的愛國之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前人的感染,激發出內心的愛國情感,同時對近代史的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歷史學科“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的體現[4]。
(二)理論聯系實際,做到以史為鑒
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緊密結合,以史為鑒,透過歷史來感悟生活,從而引發思考,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歷史長河中遨游,同時也要心系現代生活,以保證歷史課堂的高效性,發揮歷史教育對當代社會的價值和效用。歷史可以讓學生心中保有對祖國的熱愛,并且勇敢地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然而責任的承擔需要建立在清晰的歷史認知和冷靜的思維判斷的基礎上,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例如,在鴉片戰爭這部分歷史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戰爭記錄片和一些學者的研究資料以及圖文資料,讓學生對于當時的歷史情形和我國的國情有深入的了解。其次,電影《林則徐》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于當時中國社會情況以及國情的了解,領悟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中造成的巨大影響。在相關資料的了解和教師的講解中,讓學生真正領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讓學生明白這段歷史記錄了國人受到的屈辱和壓迫,這不僅僅是一段沉痛的歷史,還是刻在每一位國人骨子里的傷痕,以此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扛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4]。
(三)滲透人文情懷,促進學生的歷史認知
歷史中濃厚的人文色彩是這門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之處,在歷史事件中充斥著無數生動鮮活的歷史人物,他們的身上印刻著歷史的發展軌跡,包含了千百代人積淀出的歷史情感[5]。因此,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歷史知識與人文情感相融合,使學生在歷史事件背后的人文情懷中得到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和道德素養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對屈原《離騷》的講解,讓學生明白“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感受愛國主義者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大愛,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6]。再如在甲午戰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電影《甲午風云》,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深刻感受愛國志士為國捐軀的壯烈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唇亡齒寒、休戚相關的緊密聯系。
三、教書育人,教師的使命
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對于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三觀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作為教師除了要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更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中生立德樹人目標的培養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需要教師通過不懈的努力,在課堂中旁征博引經典的歷史人文知識,將歷史知識與人文情感深度融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起對自己國家的“四個自信”。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自我道德素養,這是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恒久不變的使命和職責。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立德樹人有效結合,不斷推進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曾季.立德樹人,感化于心——探究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4):77.
[2]孔軍,張茜.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探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20,(2):15-16.
[3]黃冬明.立德樹人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基于核心素養視角[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8,(10):23-25.
[4]宋景田.研讀教材編寫特點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使用與教學策略建議[J].基礎教育論壇,2019,(39):8-9.
[5]黃冬明.立德樹人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基于核心素養視角[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8,(10):23-25.
[6]湯敏.例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J].中學教學參考,2019,(2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