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冬梅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中社會安全教育存在院校不重視、學生不重視、安全教育與法制教育分離等問題。法制教育存在教育教學體系不健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內容陳舊;“法制”而非“法治”教育等問題。在高等職業院校試點社會安全法教育,可以彌補以上不足,是新時期社會安全形勢的要求,符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目標,是貫徹國家法治宣傳教育政策的舉措之一。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社會安全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080-02
基金項目:泉州市社科規劃“五四”專題青年項目“高職院校開展五四主題團日活動精品化項目建設研究”
社會安全是當事人在社會生活中在與其他主體發生各種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涉及的人身、財產安全。安全教育老生常談,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以各種形式進行各種安全教育,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播放教育片、情景模擬、自救演練、網絡學習等方式進行。安全教育內容較簡單,學校不重視,利用課堂講授的時間不多,網絡學習還常常由家長完成,加之早期學生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差,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提高,是進行社會安全教育、彌補中小學階段安全教育不足的關鍵時期。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社會安全教育更具有緊迫性。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面臨的安全問題更加嚴峻,學徒制、二元制、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等諸多教學環節,都使高職學生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相處的機會增多,產生復雜的社會關系,面臨嚴峻的社會安全問題。在高職院校重視社會安全教育、改革安全教育現狀是當務之急。
一、高等職業教育中社會安全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院校不重視,沒有系統地進行社會安全教育
有些高職院校沒有開設有關安全教育的課程,一般通過班會等形式,由班主任或輔導員進行。教育時間呈現片斷化,無系統性,往往是發生什么安全問題,就針對這個問題趕緊學習一下有關的安全知識,具有很強的任意性和臨時性,達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有些高職院校雖然開設有專門的安全教育課程,但一般是選修課,由輔導員或校內的一些行政工作人員兼課,存在課時少、安全教育內容隨意、任課教師不專業等問題,同樣達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二)學生不重視,忽視院校的社會安全教育內容
學生從幼兒園開始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只想考高分,每個階段都面臨升學壓力。到了高等教育階段,一些想繼續深造的學生,同樣面臨升學壓力,另一些則面臨就業壓力。學生重視的是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對于非專業知識和非職業核心能力的課程不重視。對于各種安全教育更加不重視,尤其是在一些根本沒有開設安全教育課程的高職院校。加之,許多學生在安全問題上都過于自信,總覺得自己不會發生什么安全事故或者即使遇到安全問題也覺得自己能區分和解決。
(三)社會安全教育與法制教育分離
目前,有進行社會安全教育的院校,其教育內容基本上都沒有結合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雖然涉及多方面,但主要停留在防止、規避危險的層面。對處置危險能力的教育不足,常常出現學生采取不正確的方式處置危險,甚至觸犯法律。例如,在網絡交友過程,學生忽略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隨意泄露給對方,被對方威脅,陷入傳銷、被騙錢財等。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生不懂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甚至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二、高等職業教育中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法制教育教學體系不健全,教育手段落后
法制教育仍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的宣傳、講座、說教的形式上。《法律基礎》課程取消,僅有的有關法制教育的內容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實現的,該課主要由思想政治老師任教,在法律基礎的內容方面講授不夠專業,加之課時少,產生的教育效果較差。這既不符合目前安全形式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國家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1]。
(二)法制教育內容陳舊,沒有與新時期安全形式相結合
法制教育內容陳舊,主要還是預防犯罪等問題及一些簡單法律條文的解讀。新時期產生的一些新的安全問題及所涉及的安全法,如網絡安全、個人信息的保護、數據電文的效力、網絡貸款、網絡傳銷等問題及所涉法律,在目前的法制教育中很少涉及,法制教育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對社會安全的需求。
(三)“法制”教育而非“法治”教育,不符合依法治國策略
目前各類院校進行的是“法制”教育,而不是“法治”教育。《辭海》中法制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法律既包括成文法也包括不成文法,制度則指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2],是以靜態法律制度為基礎的系統法律秩序[3]。《辭海》中關于法治的定義是與人治相對,是根據法律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4],更多地體現為動態的依法治國過程[5]。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序言中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2016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七五”普法規劃),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前各類院校的“法制”教育已不符合國家依法治國策略。
三、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進行社會安全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彌補以往安全教育與法制教育不足的最后機會
社會安全法教育是高職學生步入社會前彌補應試教育中安全教育與法制教育缺陷的最后機會,是對傳統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升華。在高職院校創造性地開設《社會安全法》課程,科學合理規劃課程內容,將“法制”教育提升為“法治”教育,并與安全教育結合,成為學生的必修課或成為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由法律專業教師進行系統授課。該課程的開設是對社會安全教育的全面解讀,是“七五”普法規劃中提出的“普法教育宣傳機制進一步健全”的措施之一。
(二)新時期社會安全形勢的要求
新時期出現的一系列新的安全問題,迫使高職院校改革以往的安全教育模式。《社會安全法》課程,一方面將社會安全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另一方面與時代特征結合,講授新時期的社會安全知識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及依法處理方式。在社會關系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及時更新授課內容,使該課程緊跟時代,實用性強。學生接受社會安全法教育后,不僅安全意識增強、懂得依法防范并處置安全事件、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后懂得維權。一切均依法辦事,使社會安全法深入人心,成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組成部分,潛移默化,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影響周圍的人,形成全社會對安全事件防范的統一認識,實現教育深層次的影響。
(三)符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和發展的目標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創造性開設《社會安全法》課程,是創新課程體系、合理設置課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符合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
2015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法治教育,增強學生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 “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調整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深化多種模式的課程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三章規定了從業人員安全生產的權利和義務。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社會安全法》教育,學生在以后的崗位實際工作中安全生產意識增強,更能適應崗位的安全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體現。
(四)符合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目標
職業核心能力指人們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從事任何職業都通用的基本能力,是一個承載著諸多社會價值訴求的能力范疇[6]。安全是任何人學習、生活、工作的基礎保障,能確保自身安全的能力應成為職業核心能力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跨職業的”和“可攜帶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應成為勞動者的基本素質。《社會安全法》課程構成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的內容,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在法治基礎上的自我保護能力增強,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在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全面檢驗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成果。
(五)貫徹國家法治宣傳教育政策的舉措之一
“七五”普法規劃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推動工作創新,充分發揮法治宣傳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基礎作用,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高等學校是進行普法教育的主要場所,在高職院校開設《社會安全法》課程是貫徹“七五”普法規劃的舉措之一。高職學生學制較短,步入社會較早,可作為高等教育開設《社會安全法》課程的試點,取得積極效果后,向其他類型高等教育普及[7]。
四、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離開安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改革、完善現有的社會安全教育體系,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組成部分,《社會安全法》課程的開設是重要舉措之一。該課程如何開設、包括哪些內容、如何教學還需要學者們繼續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纏菁,邢小松,徐靜.“體驗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0(3):32.
[2]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3]何勤華,齊凱悅. 法制成為法治:憲法修改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J].山東社會科學,2018(2):7.
[4]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5]何勤華,齊凱悅. 法制成為法治:憲法修改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J].山東社會科學,2018(2):8.
[6]林若銘.“警務英語”課程培養公安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新思路[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9):141.
[7]梁玉國,夏傳波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3(3):94.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