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帥
摘 要: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課程改革,它直接關系著學生接受的教育與職業能力之間的匹配度,因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與建構是當今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課程為研究對象,從特征、開發思路和具體范式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意在提升專業課程教育適用性的同時,為其他課程的改革帶來啟示。
關鍵詞:高等教育;工作導向;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課程;課程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090-02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高等教育培養與輸送的人才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相較于國內工業企業的生產水平,化工行業的人才培育顯然還有諸多不足。開發并構建課程體系,培養既有扎實的化學分析與儀器分析基礎理論,又有熟練地操作儀器設備的技能人才,是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進入可持續發展機制的最佳途徑。將課程的本體和工作過程合二為一,凸顯高等教育的適用性和實用性,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的特征
(一)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
職業能力是從事某一項職業所要具備的能力。它強調的是人在復雜的工作情境中,計劃、規劃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必須在課程定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實施過程等各個方面緊密圍繞著職業能力的培養進行開展。但是職業能力不是操作技能,操作技能只是考察工作任務的實施情況,其屬于職業能力的一部分,這一點是需要明確的。
(二)以工作過程為中心
工作過程包含了完成工作的所有主客觀因素和工作的成果。因此,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中,需要系統地分析和全面地理解工作工程中的所有要素,以此了解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運用的知識與技能,然后對課程教授的內容進行選擇,逐漸構建出學科的內容體系。筆者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工作過程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不僅包含了顯性的內容,也包含了隱性的內容,如經驗、技巧等,而這些隱性的內容因為不容易被模仿與復制,往往更加寶貴,成為決定人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三)線序排列與整合相結合
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中,與課程內容同樣重要的是課程的序列。它決定了學生接受這一課程的速度和程度。相關的研究表明,按照實際工作環節安排課程內容,其收效是最大的。同時結合當下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實際需求,還應該適度融入一些人文知識、科學常識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兼備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構建出更加貼近現實的課程體系。
二、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應用化工技術課程體系開發與構建的思路
工作過程是時刻處于運動狀態的一個結構相對穩定且固定的系統,既為系統,就包含了教師、學生、學習內容、個性能力等復雜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也恰恰是處于同時運動的狀態中,最終的指向是獲得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對應用化工技術課程體系開發與構建的時候,應該遵循“以職業為導向、以校企為依托、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把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聯系在一起,讓重新構建的應用化工技術課程體系表現出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第一,由企業專家和高校教師共同組成課程體系研發小組,對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和工作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對標分析,篩選出典型工作任務、一般工作任務、特殊工作任務等。
第二,研發小組依據不同的工作任務探索符合崗位的具體行動。
第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的性質特征,把教育因素和教育行為整合在一起,并形成相互轉化的關系,構建出課程體系。
第四,創設學習情境,細化該專業學習和職業的對應領域,為專業劃分出各門課程。這樣的思路打破了傳統課程的建立模式,讓理論和技能有機地統一。這種課程體系的開發打破了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有機統一的教學項目。
三、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應用化工技術課程體系開發與構建的具體范式
(一)專業調研時對專業的設置、內涵、定位、目標、人才規格等進行調查研究
依據是職業崗位的需求,這正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的基礎。具體來說,專業調研的任務包括了解市場需求,明確專業的發展方向;了解崗位群和崗位需求,明確人才定位和規格;了解專業對應的職業資格標準和職業資格證書的登記與要求;了解高校之外的專業教育與培訓狀況。通俗地講,專業調研是為了高校在課程體系開發與構建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在全面了解該專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之后,需要對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學習領域進行細化,通常來說,這種細化是通過設置具體學習情境來實現的,也就是設定一個真實的工作場景,把學習內容放置到這個模擬的工作場景中,運用教學方法論的方法,變成學生應該達成的能力。它們以模塊的形式出現,共同搭建成一個宏觀整體的學習體系。
以《化工產品檢測技術》一課為例,它包含了工業稀硝酸、工業碳酸鈉、工業硬脂酸等四部分內容,首先可以依據四部分內容進行四個場景的搭建,在每一個場景中完成分析、測定等具體而細致的工作。然后由課程教師和企業專家一起對這些情境的信息收集、決策計劃、檢查評價等做分解,最終形成可供操作的分析內容。
(二)分化任務,分析職能
學校應該主動擔任的一個任務是,對往屆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了解這些畢業生在走向崗位后,真正運用到的職業能力和知識技能。為了確保分析結果的客觀公正,學校有必要邀請企業中的技術專家一起進行工作分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原料預處理、反應過程控制、產品分離與精制、產品檢驗與產品營銷等崗位,這些崗位的工作任務對應的學習和行動任務是不同的。例如,原料預處理屬于基礎化學的學習領域,在行動上對應的是物料與產品的性質認識;產品檢驗對應的是化工儀表的使用與控制,需要學生掌握現場使用各項儀表設備的技術等。
除此以外,還應該對工作中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創新意識等主觀性指標進行分析,它們不僅是一個合格的職業者應該具備的態度和精神,更是處理異常問題時表現出的能力,直接作用于化工工藝的精進、設備設施的養護,區別出一般人才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三)構建體系,確定目標
對于化工工作崗位而言,每一個操作崗位雖然運用的設備、儀表都一樣,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崗位中,如精餾、吸收、解析、萃取、流體輸送等,在具體的儀表使用控制、設備維護保養、工藝參數的檢驗分析上,都是不一樣的。傳統的課程體系中,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一般由基礎化學、化工單元操作、化工設備基礎、化工儀表自動化和化學工藝學等組成,這種做法是把一個完整的化工工作崗位群,人為地切割成幾個互不相連的部分,培養的結果自然和實際的工作需求相差甚遠。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不能很好地適應職業需求,不得不重新學習。但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的構建,直接對接崗位知識技能,教材是根據工作編寫的,能夠直接運用于職業實踐,學生很容易達成職業目標。
以離子膜燒堿和聚氯乙烯的生產為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與構建把這部分內容劃分為五個典型的工作任務,讓其貫穿于生產工藝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含完整的工作過程的核心課程。學生學習完這些內容,就是實際地經歷了生產崗位上的內容,其能力自然是傳統的課程體系所不能給予的。
(四)制定標準,編制教材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的核心要素,它與教學方案相配套,是所有教育資源的依據。高等教育的課程標準在經歷了教學改革后,更強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標準是以職業工作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的,它讓課程目標、內容和考核標準更加明確并可以測量。圍繞著課程標準,教師和企業專家編制教材,它是課程標準的具象載體,圍繞著工作任務重新組織知識體系。仍然以離子膜燒堿和聚氯乙烯的生產為例,圍繞著這個內容就可以編寫出《離子膜燒堿生產》《聚氯乙烯生產》和《化工分析與檢驗技術》三本課程教材,這三本教材中既融合了原有學科課程體系中的化工原理知識、反應過程與設備知識、基礎分析檢驗原理知識、化學工藝學知識等,又對各項工作任務進行了合理的延伸與拓展,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做出了示范。
(五)落于實踐,推進教學
目前,國內的高校在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使用的教材,是第一輪實驗改革的成果。對這個實驗成果的檢驗標準,主要是以學生在學習之后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職業能力來判斷的。和傳統的實踐檢驗考核相比,新的課程體系把學生的考核置于動態過程中,不再以“分數定全局”,而是用陳述性的評價對學生職業能力進行全面評價。當然,更加科學的評價是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后,學校要對學生持續關注至少三年的時間,因為根據科學研究,三年正好是培育一個初級市場的周期,在這個周期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能力與市場環境的匹配程度已經比較清晰,而且從用戶處得來的反饋也比較全面與客觀。有助于學校不斷修正課程體系,構建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開發與構建一個科學完善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從專業的調研到工作任務職能的分析,再到標準的創建和項目的編制,最后落到實踐中,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直接指向職業能力的培育,讓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成為培養大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最佳途徑,確保了專業學習的高效有序,從而真正讓大學生的學業和職業聯系的更加緊密,實現順利就業的同時,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貢獻出自身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編寫組.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趙志英,馬桂香.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8):56-62.
[3]趙志英.基于職業能力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分析報告[J].化工管理,2016(10):224.
[4]姜曄.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理念下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建設[J].當代化工,2013(8):1123-1125.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