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婷
摘 要: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對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改革推進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有重要意義;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在內容和目標上應有針對性和特色。重視夯實外語學習基礎,立足培養特色職業化應用型人才,以提高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學習策略、建立良好外語自主學習習慣為重點。本文基于對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研究,首先分析了其平臺建設在改革和創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方面的必要性,其次對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和應用進行探討,以平臺的建設和特色以及應用的問題點展開具體分析,以此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自主學習;外語自主學習平臺
中圖分類號:G6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162-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縱深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斷變革,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基本發展趨勢、一個基本建設共識[1]。在我國新建本科院校中將有六成以上的高校向應用型教育轉變。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學為了更好地體現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方面的個性和特色,在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方面加大了支持和投入。
一、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對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教學條件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限制,難以滿足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模式的探索應該充分利用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使得外語的教與學突破時空的限制,推動課堂革命,朝著個性化、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2]。
(一)有效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學發展普遍受到教學資源不足的限制,且同樣面臨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外語高級人才的培養任務。校園網建設既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資源整合的重大問題點,但也是今后改革促進的一個有效增長點。此外,雖然外語技能訓練課程課時削減,但是課程的要求并未因此而降低。如何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保證學生語言技能不下降,這個挑戰迫使我們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探索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以彌補課時的不足,開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二)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改善自主學習能力的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較重點本科院校及傳統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上存在明顯不足。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會給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帶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新建本科院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自我約束能力、學習方式方法運用、學習習慣養成較弱[3]。加上大學缺少監督的寬松環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曠課、掛科甚至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嚴重后果。而外語自主學習平臺的建立可以有效引導并利用課堂外的實踐和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和應用
根據上述理論,結合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的實際,我們應該借助各種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信息資源,打造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特點,突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外語自主學習平臺。按照自主性學習的內涵,圍繞學習管理、認知過程和學習內容三個層面,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內容,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
(一)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及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在內容上應該專門為新建本科院校學生量身定做,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加強基礎學習、重復學習、拓展學習、技能學習、實戰訓練。同時,要以培養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改變以往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的狀況,使外語學習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課外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并根據實際需求,指導學生有效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
第一,內容設置上要強化外語基礎,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突出“應用性”“職業性”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往往存在外語基礎薄弱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往往使得中高階段的外語教學難以展開和順利的推進。因此,為了保證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學有效進行,在外語自主學習平臺的內容建設上,首先,要確保外語基礎學習內容的設置,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夯實外語學習基礎。平臺在外語基礎學習部分應該針對學生詞匯語法習得、聽力進階練習、表達口語提升、寫作翻譯綜合訓練等幾個方面,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相應地設置適合不同水平學生學習要求的具體內容和練習。其次,要充分發揮平臺的技術優勢,通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有效運用,如加入視頻、音頻,設計豐富多彩的人人互動、人機互動程序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將平臺內容與課堂內容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平臺學習參與度;通過增設專項的各種外語資格考試的針對性指導單元,滿足學生的實際“應試”需求,總之,盡可能調動所有可以調動的因素,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幫助學生進一步夯實外語學習基礎。
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學要立足培養特色職業化應用型人才。特色化既是學生差異化發展的表現,也是學生修煉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如果不突出“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理念,那么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學仍會落入僅僅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俗套。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針對中高階段的外語教學,在內容設置上要充分利用本校的優勢資源,緊密與學生就業去向和需求相結合,從職業角度出發,對接社會行業、產業和企業需求,以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為目標,推進職業化外語學習內容建設。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形勢變化越來越多元化。雖然從理論上來講,學習動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但不同的動機對自主學習的促進程度是有差別的。可以通過外語自主學習平臺的學生使用數據跟蹤,分析哪些學習動機能夠更穩定持續地、有效地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哪些學習動機能通過正確適當引導增強其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程度。
外語學習策略在語言知識的獲取和技能掌握中起著重要作用。記憶策略的使用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語言學習中需要記憶的內容多,是否有效記憶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語言水平。但往往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不能有意識地運用策略來達到有效記憶。另外,在認知策略中,練習是最重要的。通過反復練習、使用資源接受和傳遞信息等具體學習行為來實施對外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運用的水平越高,達到的學習效果就越好。此外,學習者的元認知策略也非常重要,掌握元認知策略者比較善于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評價,可以說元認知策略是自主學習能力策略的重點突破口。
第三,以平臺為依托,建立新型有效評價體系,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質量提高。可以通過平臺豐富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的評價方式和方法,以保障促進引入平臺后的外語教學質量的監督和改善。可以借鑒翻轉課堂模式,依托平臺建立學生電子學習評價檔案[4]:如個人信息、個人學習目標和階段性學習計劃、學習過程記錄、學習成果展示、學習反思總結、學習效果評價等;除此之外,可以借助電子檔案后臺數據,如學生登錄次數、在線測試的參與度及成績排名統計等對學生進行很好的管理和監控,以便實時督促學生的學習管理,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通過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實現評價主體、目的、方式及過程的多元化。尤其是通過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學生自評和互評,可以促進學生間相互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外語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培養學生競爭意識,營造出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而這種成果展示則要通過充分發揮平臺的技術優勢來實現。學習成果展示出了可以包括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記錄以外,還可以包括參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記錄等。這對全面了解學生的各項外語技能提供了有效途徑。
(二)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應用的問題點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對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的促進作用也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肯定。但在實際的運行和應用當中,還是暴露了不少問題點。
第一,平臺建成后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利用率偏低的問題 。這里的“宣傳”主要指教師沒有很好地將平臺引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來。在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學生自身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在平臺應用初期,必須借助教師在課堂上的導入、結合,從而將平臺推動至課外,進而真正得以應用。
第二,外語教師在平臺的建設中雖然有專業優勢,但卻往往存在技術上的短板。因此,平臺的建設需要一個更完整的團隊的支撐,這就需要更有效地整合學校資源共同保證平臺的建設和應用。
第三,平臺的建設不是階段性工作,需要持續建設和維護。但是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往往是申請了某一項基金項目,項目結項后,就不再進行平臺的進一步建設拓展和維護,甚至導致了“僵尸平臺”的出現。
三、結語
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對于促進新建本科院校的外語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外語學習習慣乃至學生的終身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新建本科院校外語自主學習平臺在內容設置上要重視夯實學生的外語學習基礎,更要立足培養特色職業化應用型人才,推進職業化外語學習內容建設,以提升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依托平臺建立保證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外語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在平臺的后續建設、維護和應用中不斷發現總結問題,并不斷完善改進。
參考文獻:
[1]顧云海,劉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個性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J].黑龍江高校教研究,2018(9):63-6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左丹.吉林省獨立學院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研究 ——以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8(4):117-120.
[4]朱永蓉,鄒曉玲.外語自主學習評價的特點及模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4):289-29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