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晶
摘 要:案例教法的普遍應用,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實踐感知機會,教師精心選擇典型案例、設計案例討論和演繹任務、運用社會案例進行實踐調度,都能夠建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新秩序。學生對社會生活案例內容有主動探索意愿,教師要適時給出方法指導,組織學生在案例分析、討論、演繹、歸結中啟動學習思維,自然形成學科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案例教法;有效設計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生活認知基礎,對社會生活有探究主動性,但社會經歷還比較單薄,不能運用學科知識解讀社會現實問題。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特點展開教學應對,適時引入案例教法,利用鮮活社會案例展開教學設計,形成嶄新教學切入時機。教師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整合案例信息、發動學生深入探究案例內容、設計更多情景再現場面,讓學生在案例認知體驗中建立學科認知。
一、精選案例,確立學生學習起點
教師在案例內容選擇時,需要考慮多種客觀制約因素。首先要深入教材之中,對課本關涉的生活案例進行閱讀和篩選,對教學目標要求等內容進行深度解析,為生活案例選擇奠定基礎。其次是對學生學習特點進行調查,由于學力基礎、學習興趣、認知悟性等方面存在差距,同一班級學生也存在群體特征,教師在案例內容篩選時,需要對不同群體學生學習特點有對應了解,以提升案例選擇的準確性。最后要考慮案例內容地域性特征,教師在具體選擇時,需要考慮當地文化背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生活案例有特殊關注興趣,教師要在案例選擇時,需要對學生普遍關注特點有一定了解,以便確立適合的學習起點。如教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青春的邀約》,在具體討論青春的煩惱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案例情境。情景一:同桌關系本來很融洽,因為一件小事兩個人吵起來了,結果是不歡而散。我為了排解苦悶,便去郊游了,忘記了一些煩惱。情景二:我感覺很不快樂,不知為什么,一點小事就能夠引發我的怒火。我沒有發泄的對象,每天只能將這些寫進日記中。情景三:我臉上長了一些小疙瘩,非常地難看,大家也以此笑話我。我一段時間很消沉,后來想明白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選擇其中一個案例展開研究思考,對其積極做法給予肯定,對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分析,傳授一些方法。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案例信息,要求學生自由選擇進行分析和研究,成功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對這些生活現象有特殊情結,自然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分析解讀,教師及時作出方法指導,進行針對性提示,促使學生建立更為理性的認知。
二、討論案例,啟動學生學科思維
合作學習是最為常見的學法應用,教師在組織案例教學時,不妨為學生設定分組討論任務,以發揮團隊精神,集合集體力量展開案例學習。在分組設計時,教師不妨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合作小組,其和諧性會更高一些。教師適時投放討論問題,為互動交流設計適合的學習任務,確保案例討論能夠順利推進,成功啟動學生學科思維。小組討論不可太隨意,如果組織不當會造成一部分學生的惰性,不能讓小組討論成為個別學生的學習,教師要監督討論進程,促使小組成員輪流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生活案例時,需要布設具體的任務,以便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讓討論學習順利發生。在教學《集體生活成就我》相關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在關涉個性問題分析時,教師為學生投放了鮮活案例:子涵是一個特別文靜的小女生,她平時不喜歡與他人交流,性格比較內斂,有什么煩惱也不愿跟他人講。……這個案例很有代表性,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同學。如何才能讓其克服心理障礙,自覺融入到集體生活之中呢?學生開始深度思考,紛紛給出個性見解。有學生建議,作為同學,特別是班干部,需要主動接近子涵同學,讓她逐漸接受大家,自然參與集體活動之中來,這樣才能幫助她走出心理陰霾。也有學生說,外力幫助是有限的,大家需要從思想方向做出一些勸導,讓子涵逐漸消除心理障礙,唯有自我解放,才能順利融入集體之中。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們從學生個性觀點中能夠看出,教師問題設計是比較適當的,切準了學生學習心理。在個性觀點展示過程中,班級中有類似情況的學生也會受到觸動,其教育效果會在潛移默化中發生。學生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這是教師設計需要關注的因素。教師設計案例與學生生活更為貼近,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
三、演繹案例,豐富學生感知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涉及到的生活案例,都是學生極為熟悉的生活內容,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推出情景再現展示任務,讓學生適時進入案例,飾演其中的角色人物,能夠將案例教學推向深入。學生對生活案例中的角色有更多認同感,教師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參與要求,確保課堂演繹活動順利展開。在案例演繹過程中,需要角色的配合、需要臺詞的創編、需要感知的思考,這個學習體驗能夠促進學生認知的成長。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案例演繹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深刻學習體驗,自然形成認知能力。如《憧憬美好集體》,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案例演繹任務:學校要搞衛生大檢查,班級給每一個小組分配了具體勞動任務。小組組長具體指揮組員展開衛生勞動,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各種現象。有成員表現非常主動,甚至能夠鼓勵他人;也有組員勞動慢騰騰的,還故意偷懶;也有成員就不是很積極,停停看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現場展示勞動場面,做好角色分配,看哪一個小組演繹更真實。其他人根據演繹情況做具體分析,給出具體改進意見。課堂演繹正式開啟,學習小組爭先報名。在具體演繹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根據教師提示做出具體分析,課堂討論展示活動順利展開。
教師給學生投放案例,要求學生自行研讀案例,并用演繹直觀手段進行具體展示,給學生提供實際感知體驗的機會。不管飾演什么樣的角色,都能夠獲得一些學習觸動,對角色本身有個性看法,自然接受相關教育。學生主動進入演繹環節,在實踐操作中獲得豐富認知和體驗,這足以說明案例對學生帶來更多心理沖擊,自然成就課堂精彩。
四、鏈接案例,促進學生認知內化
生活案例與社會對接性更高,教師要注意深度解析生活案例豐富內涵,與當下時事熱點做全面對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國家的自覺性。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涉及更多社會公德、生活交際等方面的內容,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時事熱點相關內容進行對應設計和組織,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并在實踐性操作中建立學科綜合能力。
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新聞材料:張某某、李某某等人,多次在某中學附近路段強行收取學生的“保護費”,采用威逼毆打等方式,共向被害學生敲詐勒索人民幣1055元,其行為已經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法院依法作出判決,被告人張某某犯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李某某犯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通過這個案例,思考一個問題:法律和我們生活有什么樣的密切關系?課堂進入討論階段,學生對案例涉及內容是比較很熟悉的,自然有思考討論的熱情。有學生認為,對于侵害未成人的犯罪行為,應該給予更高的處罰。也有學生說,法律是我們的堅強后盾,如果我們遭遇到不法侵害,要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同違法犯罪分子作堅決的斗爭。
教師為學生播放了新聞材料,這是最為典型的生活案例。學生對這些內容很熟悉,能夠快速進入反饋階段。教師的互動引導,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啟迪。敲詐勒索的社會危害是極為嚴重的,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教師從這個角度列舉案例,能夠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內化,讓學生在不斷分析體驗中形成心理成長。
案例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能夠直觀反映教學豐富內涵,教師針對性選擇社會案例信息,組織學生展開多重互動討論,創設更多演繹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性體驗中完成心靈洗禮。初中學生大多思維活躍,對社會生活有深入探索的欲望,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訴求展開教學設計,準備更多典型的社會案例內容,創設演繹實踐契機,都能夠帶來豐富教學主動力。
參考文獻
[1]黃雅芳.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教師,2018(06):93-95.
[2]王榮清.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J].高考,2019(10):51-53.
[3]范天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20(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