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融媒體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給視聽傳播領域帶來了巨大變革與機遇。而作為內容輸出窗口的主持人、媒體人如何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提高綜合素質,時隔8年重返大眾視線的2019央視《主持人大賽》在一定程度上為行業釋放了信號。自開賽以來,節目始終把具備過硬導向把控能力、新聞傳播與互動能力、多媒體傳播制作能力以及人格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傳媒人才作為大賽標準,并提出“四力型”媒體人的需求愿景,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當下媒體環境對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給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主持人大賽;播音主持;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208-02
《主持人大賽》于1988年首次舉辦后,之后分別舉行了6屆,而2019年的《主持人大賽》是第七屆,也是時隔八年后的回歸。多年來,《主持人大賽》持續為央視及各大衛視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鞠萍、張澤群、曹可凡、王寧、撒貝寧、陳偉鴻等優秀的主持人均是從《主持人大賽》中脫穎而出的。目前,全國約有170所院校開設播音主持專業,龐大培養人數與有限崗位間的矛盾決定了高校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須與行業實際情況緊密聯系。從藝術類院校側重專業能力,到綜合類大學培養人文底蘊,不同類型的院校培養方案不盡相同。[1]本次《主持人大賽》便是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從校園走向就職前的觀摩學習機會。
一、《主持人大賽》賽制分析
比賽賽制因時而變,本次比賽創新性地區分出新聞類與文藝類兩條賽道。第一階段,每位選手依次進行“3分鐘自我展示”和“90秒即興考核”,兩個環節結束后,由專業評委與大眾評審團評分。第二階段則進行經典節目考核與“走出去”實戰等高質量比賽環節,本文選取部分進行著重分析。
(一)個性與思辨的融合
自我展示環節要求選手自備一檔節目,形式不限,內容體現選手個人魅力、創意、才藝等綜合才能,本環節是選手首次亮相,是展示個性化與獨特性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打破循規蹈矩與固有套路力求展示,是本環節對選手的最大考驗。比賽過程中,有人利用自身從事記者的豐富經歷講述生動的社會故事;有人從自身才藝與特長出發選擇京劇或昆曲等獨特視角,或是創新新聞播報形式與敘述方法與自己來一次隔空對話。本環節的設置也充分啟示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如何讓自己在短時間內在競賽平臺脫穎而出,找到自身的獨特之處并發掘過往的高光時刻加以藝術化處理。而在即興考核環節,題目與國家政策方針、國內外前沿熱點、社會民生息息相關,考察選手的思辨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對時事的關注度以及知識儲備情況。這個環節除了要求邏輯的縝密和達意的準確外,更關注選手在辯論過程中個人魅力的展現。
(二)“四力”的能力展現
本階段全面考核選手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即“四力”。選手需要在籌備階段到基層實地探訪,結合探訪的素材和收獲,在舞臺上進行5分鐘的現場講述。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感悟,本環節連續性地考察著選手從選題策劃、實地采訪、后期剪輯到現場表達的全面素養。如同選手們所感慨:“只有當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才知道,一個人要調動所有的資源有多么不容易。在全媒體的時代,一個人就要是一支隊伍,作為主持人,我們需要備齊采編播各種能力,才能不辜負觀眾朋友們交到我們手中的話筒。”本次實戰考核,選手各展所長,有的遠赴海外,講述華人家庭傳承中國功夫的初心;有的走進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見證天當幕布地當舞臺的烏蘭牧騎;有的用鏡頭記錄四川大涼山的扶貧專列,展示“小慢車”如何連接山區人們的生活、希望和未來等。一個個鮮活的百姓故事呈現在觀眾們的眼前,也啟發著眾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要牢記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切莫紙上談兵與想當然,在新媒體環境的今天爭做集采、編、播于一體的復合型傳媒人才。
二、《主持人大賽》對播音專業學生的培養啟示
學生參與比賽提升自我,院校從觀摩比賽和成績的分析得出人才培養的經驗和需求。在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廣播電視事業也充滿了生命力。《主持人大賽》的賽制每屆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為廣播電視事業訓練和選拔人才。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基本功、即興能力、人文素質等作為老生常談的要素依舊重要,新聞敏感度、社會責任感等要求也日趨被重視。[2]
(一)扎實的語音面貌與得體的個人形象
媒體從業者扎實的語音面貌是其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標準之一。我們不難發現,大賽參加選手很少甚至沒有出現過在語音面貌上有短板的表現。擁有良好的語音面貌與普通話基礎是傳情達意的前提,也是所有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刻苦錘煉的扎實功底。同時,我們還需要充分認知主持人作為媒體行業的出鏡前端傳播環節,選擇并包裝出大方、得體、恰當的公眾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不難發現,大賽中無論是新聞類還是文藝類選手都有著較為清晰且符合個性的個人形象定位,這也是眾多播音專業的同學需要學習借鑒的地方。
(二)豐富的知識儲備與靈活的即興表達
大賽在各個賽段均設有即興考核環節,即興口語表達是主持人即興能力最為直觀的表現。面對賽場上、舞臺上、節目里出現的意想不到的狀況時,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增加語言信息或是臨場應變的語言反應;同時要使所傳達出的語言具有高度的精準性,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這才即為一次合格的即興口語表達。[3]這就要求播音專業學生在平時就應該積累新聞素材,與社會同頻共振,靈活調動儲備知識,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當下,傳媒人才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成為“通才”,在各領域都盡力做到熟知一二,在口語表達中做到迅速調動知識儲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啟示播音專業的學生要擴充自身新聞量與辯證思維的訓練,在閑暇之余關注官方媒體的評論動態,建立正確的新聞事件是非觀。
(三)正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責任感
中國播音學博士生導師張頌教授曾說:“新聞性是播音主持藝術的根本屬性。”而新聞作為歷史的第一卷手稿,需要主持人具備較好的新聞敏感度與是非價值觀念。我們不難在本次大賽的比賽環節中了解到有關精準扶貧、全面小康、一帶一路、鄉村振興、“夜經濟”等國家發展的最新政策與進度。在融媒體發展背景下,廣播電視編輯人員擁有了更加豐富的創作素材,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選擇,并對目前的融媒體形勢有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工作中的困難。作為廣播電視編輯人員,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只有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以更加理性的態度認真篩選節目內容,才能保證制作效果。因此,關注國家發展動態,提高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做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媒體人,也是播音專業的學生們課堂外的必修課。
三、結語
新時代,傳媒行業在面臨新的挑戰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機遇。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人民的“傳聲筒”,廣大學習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應該牢記藝術創作的初衷,在大賽中了解最新行業發展動態與人才需求,更好地在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中踐行新思想與新動力,努力向復合型人才努力。以賽代練,注重基礎,不忘實踐一直是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需要踐行的思想,本次大賽充分釋放了新時期傳媒領域的人才需求標準與趨勢。如今,網絡通信發達、傳播平臺眾多,傳媒人才后備軍的成長速度似乎跑不過新聞發生的速度。但通過本次大賽我們不難發現,接地氣、有人情、冒熱氣的新聞內容報道與藝術創作依舊是主流趨勢,新聞深度被更多期待,善于發現、勤于思考的媒體人也被更多認可。
參考文獻:
[1] 王子卿.淺析主持人大賽對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培養的啟示——以第十一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主持人大賽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7):201-202.
[2] 于松明,魏海棠,張璧琳.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分析——以第四至第六屆為例[J].當代電視,2012(11):49-50.
[3] 張琳瑩.從主持人比賽中看主持人的即興能力[J].傳媒論壇,2018,1(16):65-66.
作者簡介:張嘯男(1998—),男,山東棗莊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