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交手段的逐漸增多,社會大眾享受到了科技的便利性,也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信息的敏感度。開放的信息環境讓信息得以迅速傳播,遍布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一般來說,危機事件爆發后,便需要對與其相關的輿論進行引導,防止事件的惡化,而承擔此責任的便是新聞媒體。新聞媒體作為官方機構,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不言而喻的。面對危機事件,新聞媒體應該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采用有效的傳播手段,更新事件的發展狀態,進行準確、及時的傳播。本文主要從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新聞媒體的傳播策略這兩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危機事件;新聞媒體;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156-01
科技的迅速發展,讓各種突發事件得以迅速傳播,一方面為營救獲取了寶貴的時間,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輿論恐慌。在當前開放的信息環境中,造謠需承擔的成本相對較低,而謊言便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隨著國家監管機制的出臺,對當前網絡環境實行有效管理,為危機事件的處理構建了良好的空間。作為新聞媒體,社會大眾了解危機事件發展概況的權威渠道,應該建立在事實基礎上對新聞事件進行準確、及時的傳播,才能最大限度保證社會大眾對危機事件的知情權,有效防止危機事件的進一步惡化。因此,在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傳播信息需要得到有效控制,從危機事件的性質、內容等進行充分考量,采取高效的傳播方式,有效遏制事態的進一步發展,或者促進事件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一、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危機意識淡薄
在處理當前危機事件時,新聞工作者要迅速作出反饋,有效運營自身的專業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但當前部分新聞工作者的危機意識淡薄,都是在新聞事件發生之后才臨陣磨槍,未能將新聞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專業性前置,導致危機事件發生后新聞工作者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圍和工作職責,就像打亂仗一樣,未能對當前的工作進行統籌安排。另外,危機意識淡薄還體現在當前管理機制不健全,未能從工作機制上進行處理和監督。[1]危機意識淡薄是當前影響整個危機處理好壞的重要因素。
(二)處理方式不當
在當前開放的信息環境下,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要求也是不一樣的,需要對危機事件所涉及的各方作出及時、恰當的處理,才能將危機事件控制在有效范圍內。在危機事件爆發之后,如果處理不及時,會給社會大眾帶來心理恐慌,造成心理壓力。因此,針對危機事件的處理,新聞工作者應該從危機事件所處的不同程度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從事件的客觀性、危險程度以及輿論壓力等方面著手,讓危機事件得到高效處理,才能真正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當前新聞媒體在處理危機事件時,往往分不清哪些是重點內容,引導輿論不及時,從而擴大了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
(三)沒有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責任
在處理危機事件過程中,新聞媒體作為扛起社會責任的重要機構,應該從危機事件的爆發情況以及事態的發展等進行全面、系統的報道,為整個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在當前的危機事件處理中,新聞媒體僅僅是被動地就危機事件進行辟謠,未能全面、系統地為廣大受眾提供相應的信息,沒有及時處理相關問題,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新聞媒體作為發布新聞的官方機構,應該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責任,當危機事件發生時應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專業性以及資源的豐富性,正確處理和控制事件的發展,為社會大眾及時傳遞有效的信息。新聞工作者應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只有增強自身的工作責任感,才能在處理危機事件時更具針對性和主動性。
二、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傳播策略
(一)樹立危機意識,未雨綢繆
危機事件爆發后,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大量的資源,對事件進行詳細準確的了解,才能夠保證信息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這對新聞工作者是極大的挑戰。因此,要樹立危機意識,未雨綢繆。首先,新聞工作者應該始終保持對新聞的敏感性,準確預知事件的發展趨勢,用負責任的態度以及理性的思考為社會傳播真實的信息。其次,要及時辟謠。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謠言屢見不鮮,因此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另一方面新聞媒體要基于危機事件的客觀性報道事實,及時辟謠,防止謠言擴散。[2]總之,危機意識對于每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也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強化的。
(二)建立危機工作機制,保證工作順利開展
既然是危機事件,就代表事件的突然性以及嚴重性,需要利用新聞媒體的權威性來處理。在短時間內調動大量的資源,便是對人、財、物的集中管理和調配,這需要一套穩健的機制,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這些危機處理工作順利開展。首先要發揮危機工作機制的作用。當危機事件爆發之后,要迅速組成臨時工作小組,對事件進行處理,各司其職,盡可能為大眾呈現出客觀的報道。其次便是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失誤,因此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定期組織培訓,有助于更好地開展新聞工作,迅速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及時解決新聞事件。例如,針對華為離職員工入獄事件,就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確保在不同時期對危機處理的正確把握。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跟蹤報道,一方面梳理整個事件,另一方面為廣大社會人員提供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三)分清階段報道的重點,掌握報道技巧
在危機事件爆發后,社會大眾所了解的信息有限,網絡上傳播的各種謠言會增加大眾的壓力。當危機事件爆發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事情的發展經過,發布權威信息。例如,近期在武漢發現不明原因的肺炎,相關部門迅速對相應的工作場所進行封閉、消毒,避免了對當地社會造成恐慌。新聞媒體應該及時了解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是否存在、數量多少以及醫院的官方解釋等,有效地防止危機事件的擴大,讓社會大眾對此次不明原因的肺炎有大致的了解。[3]然后跟進報道,對當前存在的不實信息及時辟謠,讓社會大眾了解事件的發展狀況,從而消除恐慌。另外,在處理某些危機事件的過程中,要尊重事件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才能夠報道出滿足大眾需要的新聞。
三、結語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危機事件層出不窮,要求新聞工作者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有效引導輿論。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新媒體快速發展,危機事件發生后往往能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傳播,極易造成社會恐慌。因此,新聞工作者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不僅要增強自身的工作能力,還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官方賬號作出回應說明,確保整個傳播的高效性。當前社會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李艷梅.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傳播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9,5(03):131-132.
[2] 張杰,蔣曉麗.論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傳播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05):185-188.
[3] 穆欣.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新聞傳播作用闡述[J].新聞傳播,2018(14):31-32.
作者簡介:李涵舒(1991—),女,內蒙古根河人,碩士,研究方向:信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