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學生的核心素養開始得到了很大的重視。而在學習歷史學科時,作為老師,更應當注意培養學生內在的核心素養,使其對歷史形成獨立的學科素養,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且能夠從歷史的學習中學會如何反思,成為一個五講四美愛國愛家的大好青年。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教學的變革,國家開始重視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作為歷史教學,其核心素養培養,可以起到通古博今的用處。以史為鏡,可以明人,更能培養學生內在的氣韻和外在的氣質。然而世界歷史博大悠遠,唯有培養核心素養,方可達到掌握。而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師生配合,發現新的方法并且開拓出新的道路。核心素養是讓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理性分析和發散性創新思維。這既需要教師引導,也需要學生的主動學習。
1.根據核心素養規劃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設定要依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目標下進行,如此一來才能更好的將兩者進行結合從而到達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的目的。幫助學生更好的去認識歷史,學習好歷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
1.1將歷史內容與當今社會交叉結合
歷史的車輪的前進才會有當今社會的產生,無論是一個民族一種制度還是一個國家的產生,都是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形成的。有機的結合歷史與當今社會,才能讓我們更能看清兩者對比而帶來的差距。例如在學習完中國古代史所有內容以后,可以要求學生按照政治,經濟文化三個主題來對古代史的歷史特征進行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和當今社會進行對比。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制度的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
1.2在對比歷史中深刻核心素養
縱觀中西方歷史,雖然發展方向都是向著更加好的社會制度,但發展的道路以及最后的走向終歸不同。而正是這樣的差異才造就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對比學習中西方及時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的理性理解,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正確的看待歷史和認清現實社會產生各種差異的原因。例如,在講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除了講解第一次工業革命本身的內容,也著重強調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同結果。如西方國家紛紛進入蒸汽時代和大航海時代,極速擴大了原始資本的積累,而清政府在道光年間選擇了閉關鎖國,以至于使得曾經科技水平領先于世界的中國,在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國門以后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通過學習這些內容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強國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的觀念。
2.多維度探索多角度出發
學習歷史的過程不單單是把書上的那些史事當做一個故事來看待,而是要從不同角度出發思考歷史對于現代社會有何種啟發。這樣對于歷史的學習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發現問題的存在。當然,如能夠有實物的加持是最好的,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歷史的真實存在,物質化的了解歷史的痕跡,在切身感受的同時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從而達到多維度探索多角度出發,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2.1歷史不局限于書本
歷史的探索通常是分為史料和史物,兩者并駕齊驅才能夠對歷史有更好的探究。歷史是真實存在的,但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會顯得太過死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時,可以合理的結合現有條件來參觀一些史物,在遨游于歷史海洋的同時,也鞏固了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對應目前所學的章節,給學生們做出講解。就像在學習"五四"青年運動的時候,去參觀關于五四運動的一些紀念博物館,看那些先輩們奮斗之后就存下來的史物。在寓教于樂之中,不僅學會了知識,也切身體會了曾經的艱苦卓絕。
3.課堂以外的努力
學科素養的形成并不能單單依靠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來說,自我鞏固也是核心素養養成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學習完鄭和下西洋之后,引導學生去思考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對于當今經濟全球化來說是一種什么概念的作為。給學生們留下課后作業,讓學生們從多角度出發去思考鄭和下西洋對于當時的經濟和社會有怎樣的影響。開發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下節課上課時,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理解,這樣也能激發學生自我思考的興趣。課前的預習課下的鞏固和復習以及上課時的積極發言,都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方法。
結語
學科核心素養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待問題的角度,辯證的認識事物,等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很多文化都被快餐式的閱讀給一筆帶過,而作為歷史學科,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在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世界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基本能力,正確的價值觀,素質,教養,對家和國的理解與愛等。
參考文獻
[1]鐘惠平.《以歷史核心素養引領高考復習》.考試周刊 2016.
[2]焦文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內蒙古教育 2016.
[3]安思蒙.《歷史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教育策略研究》.河南大學 2017.
作者單位: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