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茗弈
摘 要: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實踐性的學科,但是近些年來高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成績不理想。剛邁入高中大門的學生,對高中的一切課程都是新奇而陌生的。此時,如果學科知識能迅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就會很容易培養起他們的興趣。高一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好新生入學的黃金時期,因勢利導,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本文從教師備課對教材的取舍安排、課堂教學的角色轉變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等方面初步分析了如何應對高一的語文教學,如何立足于課堂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
2017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新世紀的高中語文課程面臨著新的要求,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的內容和結構;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
而現實是:近些年來高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只把語文當做副科學習,因而成績不理想。剛邁入高中大門的學生,對高中的一切課程都是新奇而陌生的。此時,如果學科知識能迅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就會很容易培養起他們的興趣。而人教版語文必修一的課文安排卻不盡如人意,四個單元的現代新詩——文言文——記人記事散文——新聞報告文學的安排,枯燥而無趣,如果按部就班講授,很容易擊倒大部分學生,使之迅速失去語文學習興趣。之后,隨著知識的不斷累積,學業負擔的不斷加重,他們對課外讀物漸漸疏遠,不少學生會漸漸放棄語文學習,將之視為“撞大運”的科目。因此,高一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好新生入學的黃金時期,因勢利導,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首先,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從每一節課入手,對現有教材大膽取舍。高中語文課程,不再僅僅以傳授知識為主,更多的是傳授方法,教師應以教材為藍本,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就課堂引入來說,講解必修一的第一單元現代新詩時,可以先從賞析周杰倫的《菊花臺》、王菲的《但愿人長久》等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開始,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轉入講解詩歌意象及意境的傳承,由此自然引入有關詩歌這一文體的基本常識,學生就更容易接受。在第四單元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或消息,由這些新聞消息入手,分析新聞這種體裁的共性特征,這就自然地介入了課本知識內容。其實,語文教育切忌神圣化,教師越把語文教學看作是“高大上”的東西,學生越反感。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語文無處不在。當他們感覺到是在學習活生生的生活中的語文時,才會主動積極地對待語文學習。
其次,語文教師要改變課堂的主導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說,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那種“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不但讓教師疲憊不堪,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學生在這種課上只是被動地當了一臺錄音機,他們真正關心的或費解的內容,教師根本沒涉及。改變這種狀況的方法只有一個——將課堂還給學生。一堂課,與其讓教師講十個學生漠不關心的內容,還不如讓學生尋求到一個感興趣的問題的答案。所以,高一語文教師最好采用“質疑探究”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質疑,哪怕是再幼稚的問題也要由學生討論后得到答案。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無事可做,他們在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有了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樣學到的知識肯定比被動學習到的知識要印象深刻。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不妨全部以問題的形式交由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這樣的課堂不再沉悶,人人參與的課堂肯定是學生喜歡的。當然,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提醒學生解決課文中的問題一定要回歸文本,并適時地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分析文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三,著力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
1.關注社會生活關注身邊之事的習慣。《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高中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負責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利用每堂課的前幾分鐘安排學生輪評講述身邊新近發生的事,內容可以涉及國內外大事,可以是時髦的話題,也可以是某人某時的特殊情懷,甚至是發生在班內家里的瑣碎事。這個環節不是以敘述為主,而應該是注重“評”,教師一定要注意對學生觀點的引導,避免偏激思想的出現。這些小評述積少成多,其實就是高中生寫作的生活素材。
2.勤讀勤寫的習慣。多數高中生由于課業負擔過重,課外閱讀時間少之又少,趨向于零。教師要大膽對教材進行取舍,同時增加美文名篇的賞析。這些美文,篇幅盡可能短小,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逐漸對閱讀產生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推薦《讀者》《青年文摘》等以短篇文章為主的刊物,讓學生把感興趣的文章剪裁下來,并在旁邊加以批注,批注可長可短。這樣不但能陶冶情操,而且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一舉兩得。
3.質疑探究的習慣。《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高中語文教學,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重視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近幾年來,高考語文作文著重考查“任務驅動型作文”,而這類作文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見解,寫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感受,不脫離實際生活,不再一味追求“高大上”。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要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問題,深入思考,探究原委,不人云亦云。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高中學生語文學習中,教師應扮演指路者的角色,而不應該是領路者的角色,把握好高一新生入學時的心理和教育時機,再加以恰當的引導方法,就會使學生不再畏懼語文,進而為他們的高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