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紅
摘要: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和重要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和健康心理等綜合素養,教師應當積極響應號召,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地進行融合。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地發展,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制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以下是筆者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與闡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小學教育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也越發的突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養標準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目標要求,它直接影響著學生人生價值觀念與社會觀念的形成,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
一、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效滲入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們往往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他們個性發展的方向,再加上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導致很多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造成了學生家長、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多方困擾和廣泛關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核心素養的標準要求之下,教師們應當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不斷地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全面了解和掌握現階段我國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況,以他們的生理狀況等特征,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總目標,精心為學生設計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學活動當中。
教師應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明確自身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進行自主地學習,不僅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教師還應當以鼓勵和支持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更應當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地與學生進行平等地交流和溝通,讓他們時刻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尊重,教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小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還可以讓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況,順利地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受我國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講解。由于理論知識中抽象性的內容較多,再加上小學階段學生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進行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漸地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厭惡感。針對以上現象,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學生們普遍關注的事件或事物為出發點,為學生精心設計科學地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教學教育。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三年級道德與法治《我和我的同伴》(我是獨特的)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張圖片,照片上面有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人們的笑臉。接著,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能分辨出他們是哪個國家的嗎?知道他們的年齡嗎?能分辨他們的性別嗎?這樣的連續提問,可以勾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同時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可以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分辨和學習小組討論,接著再讓他們進行回答。這樣不僅增加了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增加了教學課堂中的趣味性。然后,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一張白紙,引導學生分別將自己喜歡的簡筆畫,畫在這張白紙上,寫上自己的姓名和年齡。讓學生們在全面進行傳閱。最后,再為學生導入今天的教學內容,通過講解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無論你怎么畫,每個人的畫都無法完全相同,畫作的好壞,并不代表人的好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每個人也都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大家要學會正確看待身邊的人和事物,不能一味地將別人的缺點進行放大,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優點而去小看或詆毀別人等等。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創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認同感,還可以培養學生自我接納的良好心態,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
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健康心理教育,僅憑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體現在學校,還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當積極地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月為單位,經常與家長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學生在學校以外學習和生活的情況,同時注重對家長思想觀念的引導,鼓勵家長多與學生進行平等地交流與溝通,正確對待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讓家長多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進行打罵。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表現,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信息,及時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培養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學生始終保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教育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全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教育問題。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小學德育與法治的教學當中,才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等的綜合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梁伏其.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 教育觀察(下旬), 2019, 008(005):107.
[2]滕燕.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 求知導刊, 2019, 000(04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