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倩倩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改革與創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是當前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目標。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行、道德素養以及法律常識,有助于改善當今社會道德下滑的現象,樹立學生高尚的行為形態和思想意識,有效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對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性,構建獨特教學情景,強化學生學習體驗;聯系實際及社會熱點讓他們關注道德與法治,為其未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探究,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課堂;道德與法治;家國情懷;有效性
新課程教育理念下,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堅持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大綱和基本方向,以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綜合素養和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為目標,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實現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提升。家國情懷蘊藏著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含義,這是對家庭的依戀和關愛以及對國家的敬仰和熱愛之情,對家和國深深地眷戀之情以及發自內心的敬仰和認同感。現階段,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不斷全面的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性,道德與法治學科也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質。
一、家國情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正處于學生形成思想觀念的關鍵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的思維比較敏感、渴望獨立、希望嘗試更多的新鮮事物等,他們的思維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正確引導小學生的價值觀念。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應從多方面實施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理念上不斷充實更新,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力度,將家國情懷滲透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提升學生對其重視程度,對學生不斷啟發樹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使其真實感受學習帶來的趣味性。
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性
(一)運用生活化教學延伸學生知識面,增添實踐性教學
小學生對復雜的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期間,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學情和學生的狀態以及教學內容來組織實踐活動。學生只有主動參與,自己深的體會才能夠完全理解,對事物能夠更好的分辨。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愛國情懷、愛家、愛他人的道德標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深度融合,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理性思維和愛國情懷,通過生活實踐延伸學生的知識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一章節內容時,在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會采用“滿堂灌”的形式進行講授,占據課堂中的主導性地位,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照本宣科,將一些理論知識與概念性知識傳遞于此,雖然學生能夠學到關于環境保護的知識,但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增添一些實踐性元素。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轉移到戶外,將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劃分,舉辦帶有主題色彩“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安排各個小組,走進校園、走進小區、走進街道等公共場所,看到公共場所的垃圾主動清掃撿起,再投進垃圾箱或自己準備好的垃圾袋中。在實踐活動中,師生之間共同參與活動,不怕臟不怕累,積極主動任勞任怨,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辛勤付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以及健康的心理,使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理念,營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
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要一味地墨守成規,可以說,十次的課堂講授效果,不如組織學生一次實踐活動的效果更深刻、更有意義。教師要大膽嘗試,將教學轉移到戶外,讓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能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可以全身心的放松心情,解放思想、釋放自己的天性。教師可以多種活動性質來舉辦,比如,每月可以組織學生做“小小志愿者”、“勞動最光榮”、“感恩之心伴我行”等帶有主題色彩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能夠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內涵,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二)運用情境化教學改善課堂氛圍,提升教學質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更要將家國情懷落實于實際教學工作中,要做到思想與行動合二為一。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創有家國情懷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真實、真切的感受,打動學生的心靈深處,以此激發學生濃厚的情懷以及對學習的興趣感。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關愛老人”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敬老院,做一名小小志愿者,幫助老人收拾內務、關心老人的健康、與老人談心分享等活動內容。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對家國情懷有全新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學生助人為樂、善于奉獻的精神品格。
又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中《歡歡喜喜慶國慶》一節時,教師在講授概念性知識時,學生會感到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這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等先進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音頻、視頻的播放帶給學生繽紛的課堂,感受視覺和聽覺的饕餮盛宴。通過為學生播放視頻,展現天安門、升旗儀式、開國大典、閱兵儀式等內容,在播放過程中,能夠聽到學生們不由的發出感嘆和贊美的聲音,讓學生了解到國慶節的由來,是我們祖國的誕辰日,國慶佳節對中國人民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知道我國的國旗、國徽、國歌,同時感受開國大典的隆重和震撼。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為學生延伸很多有教育色彩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豐富的課堂,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在課堂中滲透紅色教育,弘揚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家國情懷是當今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和教學資源,結合課本知識和學生身心發展注入更多的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高尚品質,讓學生對家國情懷有深刻的理解和全新的認知,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許美玲.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涵養家國情懷的實踐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0(25):78+80.
[2]徐海霞.培養家國情懷 促進學生發展[J].教育,2019(47):10.
[3]陳春鳳.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備素養[J].新課程(小學),2019(09):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