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乙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不斷滲透,學校和教師開始注重學生全方面的綜合發展,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這五個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其中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所提倡的重點教學內容,小學教師需要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精神和素養,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最終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啟蒙階段,教師需要引以重視。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需要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同時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勞動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而巧妙通過數學教學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本文就勞動教育的教學特帶你,探究分析勞動教育如何有效滲透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勞動教育;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地不斷推進,有關教育部門明確指出“除去特定的勞動教育課程之外,其他理論課程需要結合本學科的主要特點,有效滲透一定的勞動教育”。如何有效開展勞動教育?首先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精準分析教材內容中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資源。教師需要在講解教材知識的同時凸顯出勞動教育歷練,同時還需要通過深入探究教育材料開發潛在的勞動教育資源,創新新型勞動教育模式。據研究數學統計,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教材中雖然沒有直接明了與勞動教育接近的概念知識,但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地拓展,進而有效實施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意義。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入挖掘課程知識本質,進而結合其中顯性和隱形的勞動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精神和勞動素養。
一、合理利用教材知識,引導學生認知勞動意義
勞動對于人類的社會發展乃至于自身存在的意義賦予一定的價值定義,勞動成就了人類,人類在不斷地勞動中得到成長,這就是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模式和生存本質。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就“勞動”這個話題進行講話,主要意思表示為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過程中的主要活動,因此勞動精神是偉大而光榮的,是勞動推定人類社會不斷前進?;诖?,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通過教材知識和理論背景,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勞動對于自身乃至于人類社會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教師在講解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一年級課程《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發現教材中通過“古人計數”的例子形象地講解11-20之間每個數字的特診感和本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古人計數”的場景,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和理解嘗試讀出11-20中的各數。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真棒,我們現在已經學認識11-20之間的數字了,那么有哪位同學知道這些數字是怎么出現的呢?讓我們一起進去“古人計數”的現場吧!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教材中“古人計數”的場景:用手指進行數數。可以發現手指只能支撐到10以內的計數,那么新的計數單位又從何而來?學生進行片刻思考后,教師揭開問題的答案:十進制的起源。通過引導學生認知數學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不僅可以傳承數學觀念,并且引導學生熟知“計數”是通過人類祖先通過不斷實踐和勞動中總結出來的文明,這種勞動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二、巧妙創設課堂活動,強化學生的適應能力
學生不僅需要從學校教育中學習到學科知識與技能,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去適應并在未來的社會中生存,這是每個學生成長發展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滲透勞動教育,幫助學生通過勞動實踐親身體會勞動所帶來的辛苦和甘甜。這種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勞動素質,才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巧妙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具備實踐性的課堂活動,以此強化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深刻認識到如何用己所學去解決顯示問題,深化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一年級課程《認識位置》的線管知識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對學生的了解,創設科學合理的實踐型課堂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教師內部課桌椅的位置了解,引導學生就“位置”有關知識的理解,說出制定學生的位置以及去往該學生位置處的動態路線。對于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有關“位置”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因此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通過課堂實踐和課下訓練,學生可以有效感知到“位置”在解決日常實際問題時的重要性。例如,在生活中需要前往一定位置或者需要引導他人知道自己所在位置,都需要結合“位置”的相關知識,而熟知“位置”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在完成勞動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實踐性課堂活動時,需要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有效將勞動教育滲透至實際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且高效的勞動意識,最終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
三、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感知勞動“美”
熱愛勞動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民族所推崇的優良人格品質,作為新時代教育教學的引導者,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有效將數學學科的“美”與勞動教育的“美”進行相互融合,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深感知勞動所帶來的精神富足感,而精神富足感則是他人和社會對于所付出勞動的反饋和肯定。因此,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勞動教育的“美”。
例如,教師在講解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課程《認識圖形》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發現此節課程主要引導學生學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球這些基本幾何圖形。教師可以在學生了解這些幾何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這些幾何圖形嘗試設計出具有藝術感的作品,培養學生的空間設計理念和審美觀念。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身邊具備這些基礎幾何圖形元素的建筑物、藝術品或生活用品。通過這些身邊可以接觸或可見的現實物品引導學生認知數學來自于生活,并且通過實踐操作創作出的藝術品可以引導學生深刻認知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優秀的人格品質。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基礎幾何圖形的數學理論介紹自己設計出來的作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會如何去欣賞和感受勞動所產生的“美”。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滲透勞動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發展和成長的萌芽階段,教師不僅需要提升他們的知識技能,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麗,魯曉紅.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與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0(20):78-80.
[2]段冬梅. 新時代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探尋[D].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