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翀
摘要:國家治理重在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重在基層治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最終體現在基層社會治理。基層領導干部處在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的第一線,其作為直接決定著黨的方針、政策能否在基層有效貫徹執行,直接關系著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著力提升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能力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題中之義,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舉措。本文將從哲學視角下分析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能力的限制因素及應當具備的哲學思維。
關鍵詞:辯證思維;實踐思維;創新思維
1.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能力的涵義
能力的本質是指主體在實踐過程中改造客體,包括人和世界的能力。能力體現在所從事的各種活動中,并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具體表現在為人民服務、解決社會矛盾等方面,包括誰來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以及治理得如何四個方面,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從價值觀層面講,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操作層面講,是要推進落實、解決具體問題;從結果層面講,是要推動社會治理效能的提升。
2.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能力的內容及其影響因素
2.1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能力的內容
基層是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協調利益和疏導矛盾的前線,這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要有解決社會矛盾的情商、方法;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徹底解決,各種風險挑戰都可能存在,這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要加強對社會風險的識別和研判;在不斷推進法治化建設的進程中,要求基層領導干部要樹立法治思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科級支撐”納入社會治理體系之中,這要求領導干部要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
2.2影響基層領導干部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因素
一是認知驅動不足,認識世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首先要對自己的身份樹立正確的認知,共產黨的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干部,但是少部分基層領導干部事事以自身利益為先;其次要對客體樹立正確的認知,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對社會自治和社會管理的結合把握不足;最后要對制度樹立正確的認知,部分基層領導干部的制度意識和法治意識淡薄。二是價值驅動不足。馬克思主義指出,價值的實質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部分基層干部在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其行為的價值驅動便不足。例如部分基層領導干部掌握的權力有限,但是承擔的責任重大,常常力不從心;有的基層領導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困難和合理訴求沒有得到解決等。
三是外因驅動不足。外因是事物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一個有機的、協調的環境是治理能力產生和發揮作用的必要基礎。要提升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能力,應當營造穩定完備的外部環境以外因通過拉動內生動力發揮作用。但是當下基層社會治理依然存在著組織運行不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考核制度不科學、監督制度不規范等問題。
3.提升基層領導干部社會治理能力的哲學思維
3.1掌握群眾史觀,堅定人民立場
馬克思指出人民群眾是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與發展的決定力量。基層領導干部必須認識到人民群眾在人類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要精確分析、科學研判、準確把握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以及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樣化特點;要強化學習群眾的意識,一個好的基層領導干部能在人民群眾身上學到更多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方法;要強化服務群眾的意識,增加基層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提升基層公共服務水平;要強化人民評價的意識,自覺在工作中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基層公共服務的第一標準。
3.2樹立辯證思維,轉變工作方式
樹立辯證思維的核心是厘清變與不變的關系,注重矛盾之間的轉化。一要區別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社會管理更傾向于通過絕對權威、有效控制來實現,過分關注短期利益;而社會治理是實現一元主導、多方參與、各司其職的合作共治。這種轉變體現了由“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由全能型政府向法治型、服務型政府的進步。基層領導干部要摒棄過去傳統的社會管理理念和以行政管控為主的行為方式,注重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創造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平臺,注重發展過程和結果的公平公正。二要聯系全局與一域,要在全局的高度觀察和思考基層社會治理問題,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之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就業等民生問題,解決可能存在的社會矛盾,是基層領導干部要重點考慮的。
3.3樹立實踐思維,提升治理效能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知行合一就是實踐。基層領導干部首先要認真學習基層社會治理的相關政策,在實踐中執行這些政策,整合優勢,吸取經驗。一是要依法行政,大力宣傳重要法律法規,懂法用法,樹立塑造法治文化、引導民眾理性維權的意識,利用正規合理的法律渠道和民間組織調解的方式代替上訪為群眾解決矛盾、滿足群眾合理利益訴求。二是要到群眾中廣泛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信息挖掘、民意調查等方式適時收集人民群眾對社會政策的實際需求,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求解于民。
3.4樹立創新思維,激發社會活力
創新思維強調超越陳規,是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以實事求是為基礎。社會治理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具體規律,在整個社會治理歷史中又體現著普遍規律。因此,強調創新首先要遵循社會治理規律和社會變遷的發展規律。其次要實事求是,領導干部要立足于當下當地的客觀實際開展社會治理創新。要結合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東方人口大國的特殊國情,在原有傳統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小心推進”,從創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創新水平。再者基層領導干部要學會善用哲學的反思功能,學會批判自己,在批判中發現自己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批判中創新理念、創新方式、創新手段。
參考文獻:
[1]鄭會霞.提升領導干部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四個維度[J].治理研究,2020,(4):46-49.
[2]孫曉莉.影響基層干部治理能力提高的三對關系[J].中國領導科學,2020,(1):28-32.
[3]尚義.以哲學思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J].黨的生活,2020,(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