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融合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高校新聞學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更應該響應產業轉型和變革的時代呼喚。新聞學以新聞理論為支撐,同時以實踐能力為標準檢驗學生發展,是一門理論基礎與應用實踐并重的人文學科。在融媒體背景下,以企業和媒體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新聞學專業教師要思考的重要議題。本文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新聞學專業為例,探討地方院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措施。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035-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媒介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教育改革面臨的困境及應對”成果,項目編號:Hnjg2019-74
一、引言
近年來,媒體融合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國內外輿論傳播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傳統新聞院校培養的單科性專才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傳媒市場需求,如何準確把握“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的內涵實質,做好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工作,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成為各個高校和二級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關注的熱點。
二、融媒體概念
融媒體在最初的名稱為傳播形態聚合,這一概念最先由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大學伊契爾·索勒·普爾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行業的藩籬被打破,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趨勢[1]。1994年,《紐約時報》在報道電子報服務時,在小標題中使用了媒體融合的字眼。國內學者則認為媒體融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來說,媒體融合是指傳媒業界不同形態媒介之間的組合;廣義上來說,媒體融合是指媒介與其他相關要素的匯聚與融合。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媒體融合的速度加快,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渠道和方式,新聞報道方式也出現了融媒體趨勢,新聞報道流程呈現出智能化、數據化,這對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融媒體時代地方院校新聞本科人才培養現狀
(一)人才培養不適應社會需求
截至2017年,全國開設新聞學專業的學校有700所,新聞本科在校生人數是23萬人[2],同時隨著網絡的發展,許多單位都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和網站,越來越多的單位和企業需要會維護網站、操作微信平臺等的新媒體人才,單位在招聘時不再局限于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具備全媒體技能的一專多才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業界青睞。
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主要流入地區媒體,學校需要對接地方媒體的需求,轉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2017年,在教育部高教司聯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發布的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質量調查報告中,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對所學課程的滿意度較低,認為在校期間所學課程過于理論化,偏離媒體工作實際,應增加非線編輯、Adobe Photoshop制作等新聞實務課程學時,提高新聞實踐教學質量;調查還顯示,用人單位表示招聘的新聞畢業生的新聞理論和新聞實務知識嚴重不足。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用人單位需要的全媒體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新聞院校培養出的畢業生的新聞理論和實踐能力相比其他專業沒有優越性。
(二)配套教學資源不足
大部分院校新聞專業面臨教學軟件和硬件資源不足的困境。媒介融合深刻地改變甚至顛覆了傳統的新聞教學方式,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新聞類高校要緊跟技術發展,開設新的傳媒類技術課程,建設全新的報紙編輯、非線編輯剪輯等全媒體實驗室。地方性院校資金來源大多是地方財政,撥款有限,在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資金問題,實驗條件差,教學設備陳舊,學生無法接觸到前沿的媒體技術,缺乏實踐機會,有的省級傳媒單位招聘實習生時都要985、211高校的學生,地方院校的學生實習基地有限,無法為學生提供太多的校外實踐機會,現有的校內外實踐平臺和實習基地已經無法適應全媒體的發展要求,更無法滿足學生實踐需要。
(三)師資隊伍建設滯后、結構不合理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隨著全媒體的廣泛應用,高校要不斷開發新的傳媒類應用課程,或對現有的專業老師開展課程培訓,或引進媒體行業人員,教授專門的媒體應用課程,但是這樣也無法填補媒體類應用課程的缺口[3]。與傳統老牌新聞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的新聞學專業大多是新辦專業,辦學歷史短,教師多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或者是剛畢業的碩士、博士,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具有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新聞學專業教師少之又少,教師的年齡、學歷、職稱沒有形成梯隊,結構不合理,使得新聞教育質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地方院校新聞人才培養途徑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是一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近年轉型發展中,學校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非常重視對新聞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相關支撐平臺的建設。第一輪本科評估合格后,學院逐步構建了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全方位的實踐能力培養支撐平臺。
(一)以賽促學,培養復合型人才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如火如荼,職業技能競賽日漸成為選拔和培養新聞專業人才的重要方式。新聞職業技能競賽不僅可以展示地方高校的專業教學水平,也可以明確反映企業和社會對傳媒人才的具體要求和職業期待。為切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新聞學專業在第二課堂的課外實踐中開展技能競賽系列活動,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戰中提高業務能力和實踐技能。新聞學專業通過舉辦走進海南特色小鎮新聞攝影展和短視頻作品大賽,全面檢驗學生的攝影、攝像技能;通過舉辦報紙編輯大賽,集中檢測學生的采寫編評能力。除了校內比賽,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海南省的短視頻大賽。這一賽事要求參賽選手認真鉆研關鍵詞,通過了解和探討企業文化和實際需求,結合目標受眾的偏好制作和投放傳媒產品。大賽的規程和項目不盡相同,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具體賽事,將課堂教學內容轉化為實操類項目,將專業技能訓練融入日常教學,在課堂架設起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幫助學生實現專業知識與實操能力的有效關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鉆研精神。
(二)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融媒體實訓基地
融媒體時代要培養適應傳媒業態新趨勢的合格人才,就必須緊跟傳媒行業動態,及時更新實驗教學設施與設備,但是地方院校財政資金有限,建立全新的融媒體實驗室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為應對媒介融合的新形勢與新要求,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充分利用校內已有媒體資源,調配學院實驗室等教學和實踐資源;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外媒體的互通互聯,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進一步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媒體平臺,參與校園紙媒、校園廣播、校園局域網的各項傳播工作,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策劃、采訪、編輯、攝像等多種媒體融合的綜合能力。
校外實踐基地主要由周邊地區的傳媒機構構成,促進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轉化為成果。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新聞學專業學生在大二年級寒暑假時就要進入網站、廣播電視臺等傳媒機構實習,在大三年級進入南繁基地參與自媒體公眾號運營,增加其全媒體實踐機會。為了增加實踐學時,新聞學專業培養計劃也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第8學期實習拓展為第7、8學期進行實訓實習。通過4年里有計劃的實踐培養,使學生把課上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與行業媒體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
傳媒類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與行業緊密掛鉤。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創新能力強的優秀學生,需要有復合型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和提供實踐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是學術型、技能型與應用型結合的多面手,能夠靈活地將新聞專業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在傳授知識的老師與訓練技能的導師之間切換自如。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新聞學專業一直致力于培養“雙師型”教師,與地方媒體合作,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策略,培養“雙師型”人才。在學校大力支持下,新聞學專業引進了原《三亞日報》高級編輯(正高級)一名,使新聞學專業的教學能力與科研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此外還聘請了《三亞日報》的編輯和記者,承擔新聞編輯、媒介經營管理等課程教學任務。學校將有豐富經驗的資深記者、優秀的實務型媒體人士、傳媒界的杰出校友吸收到專業教學人才庫中,充實了師資隊伍。負責非線性編輯教學任務的教師參加南海網培訓,新聞學專業的所有專任教師都前往《三亞日報》掛職一年,學習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處理的最新知識,努力提升自身以符合融媒體時代的教研需求,逐步向“雙師型”轉型。
(四)把握時代脈搏,基于本土化培養新聞人才
當今時代的新聞受眾對新媒體與自媒體更感興趣,更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新聞能否有效傳播,直接影響新聞受眾的數量和關注時長,進而決定一家媒體的存亡。從本土化入手,能使新聞更貼近群眾生活,引起受眾共鳴,保證新聞傳播的有效性。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地處三亞,海洋特色明顯,國際視野寬廣。因此學校在培養新聞人才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關注三亞的人和事,同時將三亞置于全球視角中發掘新聞材料。學校新聞人才的培養目標之一應是使學生能傳播具有三亞印記的新聞,讓三亞人了解自己,讓世界了解三亞。
五、結語
新聞學人才培養任重道遠,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作為當地新聞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在輸送新聞人才方面應作出其應有的貢獻。新聞專業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在積極順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潮流的同時,還應注重探索傳媒人才教育培養方案的改革,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緊盯市場,把握時機,培養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推動地區新聞教育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穎悟,汪麗.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與內涵解析[J].傳媒,2012(1):73-75.
[2] 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專題究委員會.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2017)[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52.
[3] 張明新.多學科交融的新聞傳播教育:過去、現在和將來[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3):93-95.
作者簡介:顏林翩(1984—),女,海南樂東人,碩士,中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