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秀
摘要:全國有近30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專業建設已有顯著成效。但結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與時俱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等方面仍有待加強。本文以“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為出發點,結合現代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以及高職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的共性問題,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以保證專業建設緊跟時代步伐,為我國制造業強國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方案優化;人才培養;創新精神
0 ?引言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全面部署并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1,2]。規劃指出,全球制造業正迎來新一輪轉型升級,這勢必引發一場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經濟增長新動能將不斷涌現[3]。“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同時也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使命。職業教育只有主動作為,積極回應制造業轉型升級訴求,培養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素質制造業人才,才能為我國制造業強國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4,5]。
1 ?“中國制造2025”對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發展新要求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質量為先”的基本方針,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全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中國制造2025”規劃了從“中國制造”向“精品制造”“中國創造”的藍圖,明確提出“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完善檢測檢驗技術保障體系,開展檢測檢驗質量認證等專業化服務,大力提高國防裝備質量可靠性,增強國防裝備實戰能力”等要求,特別在大飛機的智能檢測與裝備、智能工廠的數字化非接觸式精密測量、精密零部件動態參數的激光跟蹤測量、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制造的大尺寸智能測量與定位等領域,給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指明了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路徑[6]。同時,互聯網技術有效助推了檢測檢驗技術創新發展,“智慧質檢”工程建設、質檢云計算“大平臺”的搭建、質檢信息資源整合與大數據開發應用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驅動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創新與升級發展。
2 ?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全國開設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有近30所,專業的開設緊密圍繞服務當地的產業發展,同時,也以國家政策為專業調整的導向。在“中國制造2025”發布后,部分高職院校對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適當調整。首先在課程設計上,增設了如智能檢測、精密檢測技術、三坐標測量技術等課程[7],逐步開始向機械產品智能檢測和精密檢測方向轉變。然而,受學校自身條件、當地智能檢測產業發展等限制,人才培養的特性還不夠突出、課程體系不夠系統、人才培養定位模糊等現象,教學中,還存在著沿用以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向精密化智能化的轉型并不突出,人才培養定位不夠清晰。
3 ?我國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機械制造業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典型領域技術水平取得突破。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產業質量不高、產業競爭力不強、整體素質偏低等突出問題[8,9]。要實現我國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質量是根基。我國質量管理起步較發達國家晚近半個世紀,質量教育更是遠遠落后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以至于國內普遍缺乏高素質的質量專業技術人才,這也是導致我國產品質量總體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全國有近30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專業建設已有顯著成效,但總體來看,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①課程體系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及時將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引入到課程中;
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③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人才培養定位模糊。由于受到學校自身和當地企業發展限制等多因素,目前,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4 ?企業新要求
檢測行業是人力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檢驗檢測的核心產品是檢測數據和檢測報告,其核心產品的質量依賴人才。企業要求畢業生不但具有較系統的理論基礎,更希望他們具有與時俱進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相應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以便快速融入工作,作為企業的技術人才儲備。
5 ?專業發展方向研究
5.1 提升學生對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的認同感和適應能力
我們要積極打破傳統模式里面的專業界限,提供給學生跨學科和跨專業的融合課程,擴寬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口徑,培養復合型人才,提升學生對該制造專業的崗位群的適應能力。此外,作為學校要積極開展制造類專業人才需求的預測,不斷的動態調整和優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從學生角度來講,可以清晰的看到將來就業前景,在提升專業認同感的同時,激發其專業知識學習的熱情。
5.2 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投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10];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國際標準、職業資格證書有效對接,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目標,助推高職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形成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5.3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體制機制、形成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與國際知名測量方面的企業開展深度專業合作,共建技術服務中心,引入國際化的證書和教材,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檢測高端技術人才。
完善“以共贏為基礎,以資源求合作,以服務獲支持”的校企合作機制,與國內知名或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發揮工學結合、校企互融的優勢,專業人才培養有效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5.4 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針對專業課程設置仍存在著課程體系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及時將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引入到課程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方面仍有欠缺等問題,需要在專業建設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專業課程體系,以保障“中國制造2025”人才培養質量。
可根據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面對的核心崗位所需的技術技能要求,遵循專業服務于現代裝備制造業、檢測檢驗職業標準融入專業課程內容、崗位能力對接專業核心能力的原則,與時俱進,將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引入到課程中,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以基礎課程為平臺,按崗位需求開設核心崗位的課程體系。
為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職業道德、科學文化、專業技能、身心健康等職業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職業基礎課平臺,滿足培養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
5.5 努力提升專業教師的能力
首先,積極開展各類講座和培訓,重點向教師宣傳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的目標、核心和規劃部署,從而讓授課教師能夠清晰的看到自己所從事的教學任務對國家制造強國的重要推動作用。其次,實現“走出去戰略”,讓制造類專業的專職教師積極出國進修,促進教師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善和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三,在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理論水平的同時,教師還需要與時俱進,深入先進制造企業,掌握新技能新技術,積極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授課教師通過參與企業的實踐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的新需求和新技術的應用,這樣,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能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還能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引入到教學中,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更為具體清晰的認識,也能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指明方向。因此,授課教師的能力素質的培養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所培養學生的能力。
6 ?結論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第四次工業革命蓄勢待發之際,中國抓住重大發展機遇,振興制造業,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偉大戰略。產品檢測作為裝備制造業中的重要一環,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也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目前,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建設已有顯著成效,但總體來看,仍存在著課程體系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及時將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引入到課程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方面仍有欠缺等問題。這就要求專業建設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本文從提升學生對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的認同感和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提升專業教師能力等角度,指出了“中國制造2025”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發展方向研究,為“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在機械產品智能檢測、精密檢測領域的實施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周濟.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國機械工程,2015(17):2273-2283.
[2]王鵬.興國之器 中國制造 2025[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陳衛新.面向中國制造 2025 的智能工廠[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7.
[4]易忠奇.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技術技能人才精準培養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7(2):1-3.
[5]余南平,王德恒.中國制造 202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沈言錦.中國制造2025 背景下機械制造類專業體系重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0:68-70.
[7]毛文亮.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高職機械產品檢測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3:93-96.
[8]高楚云,胡智清,熊建武.基于《悉尼協議》的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建設改革思路[J].機械職業教育,2017(10):22-24.
[9]段俊毅.基于《悉尼協議》的專業建設路徑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7(10):35-38.
[10]孟紅軍.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