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華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最基本要求,所謂有效性,通俗的說,就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成長。本文主要從核心素養的培養,歷史過程的呈現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三個方面來闡述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關鍵詞:歷史;有效教學;策略
1.歷史教學需要滲透核心素養
目前階段而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集中體現在使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有所提升,即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如果一節課下來學生在以上每一個方面都沒有發展,可以說這節課是無效的,反之則是有效的,因為核心素養是國家育人的目標。因此本文首先就核心素養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進行闡述。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共有五個方面,每節課都面面俱到很難做到,為此在一節課中教師可以重點滲透一到兩個核心素養,日積月累,學生就能將所有的核心素養內化,成為其自身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抗日戰爭》一課為例,教師首先需要思考這節課需要集中滲透哪方面的核心素養,為此教師需要確定教學主旨,筆者認為本課的主旨在于“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眾志成城,共同御侮,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確定這一主旨之后,再來確定核心素養,應該是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教師首先需要和學生探討為什么在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能夠捐棄前嫌,領導全國人民共同抗日,這需要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日本全面侵華之前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即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農民、工人之間的矛盾;但是在日本全面侵華的威脅下,階級矛盾處于第二位了,第一位的應該是中日的民族矛盾,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通過這樣的探討和闡述,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得到發展。筆者認為本課最核心的素養應該是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愛家愛國的精神,為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呈現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殘暴行徑以及中國軍民抗日的英勇事跡,最好以視頻方式呈現,以給學生造成視覺和心靈上的震撼,讓他們真正領悟到國家貧弱,受人欺辱,同時即使是在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中華兒女也是鐵骨錚錚,奮勇殺敵。當學生觀看了這些視頻資料后,內心對先輩一定充滿了無限的崇敬,對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對國家對民族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更強。當然教師在處理這一內容時,需要注意一個度,不能片面的煽動學生仇日情緒,甚至鼓動學生以牙還牙,以血還血,這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我們學習這段歷史的另一個目的是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同時要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懷。為此教師需要向學生理性分析這段歷史以及帶給后人的啟示。
2.歷史教學需要呈現過程
筆者始終認為,歷史是所有學科中最應該有趣的學科,因為它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有扣人心弦的情節,有波瀾壯闊的起伏。所以很多學生都喜歡歷史和閱讀歷史類書籍,一些歷史教師也登上了中央電視臺來普及歷史。這一切都建立在對歷史過程的追尋上。但是據筆者所知,在中學歷史教育界,現實與理想差距很大,現實中的中學歷史教學絕大多數都談不上有過程,所以也很無趣,很多教師上課就是三段論: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意義),尤其是現在高考很少考查過程,教科書中對過程的呈現也比較簡略,很多教師最不關注的就是過程,比如有教師在講《鴉片戰爭》一課時,用了絕大多數時間分析原因和影響,過程只有三分鐘時間,因此學生不是很愿意聽歷史課。應該說這是我們教師的教學出現了偏差,沒有以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而以干癟的說教式的語言來向學生灌輸所謂的知識。筆者在講解《鴉片戰爭》一課時,將重點放在了過程,因為筆者認為只有講清楚了過程,學生才能有興趣聽課,課堂教學才有可能達成效果,同時通過過程的講解,鴉片戰爭中國為什么會失敗以及失敗的啟示學生都能夠自己提煉出來,無須教師再多言。鴉片戰爭前期有一場非常著名的戰爭“廈門之戰”,教師向學生講解其過程大致如下:
當英軍率艦而來,駐守廈門的正是閩浙總督顏伯燾,他將民政都交由巡撫負責,自己則集中精力搞好廈門的防務。為此他在前人鄧廷楨的基礎上用當時世界上最堅實的材料花崗巖,構筑中國當時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除石壁主陣地外,顏又在石壁以東,以西興建多坐炮臺,形成三點交叉火力點,迎擊由廈門南水道入侵的敵寇。為防止英軍以小船從廈門北水道繞行攻擊,顏又在西北角布置兵力。之后,顏還不滿足決定擴大防御范圍,在外圍島設鏈布防,希望御敵于國門之外。可以說顏伯燾已經竭盡其智力、財力、能力進行布防,防御工事也不可謂不堅固。結果如何呢?英方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偵查了廈門的防御情況后,發起進攻,其戰術為以艦炮轟擊中方炮臺,陸軍從炮臺側翼登陸進攻,在廈門島南岸,這個顏伯燾自認為銅墻鐵壁般的防御工事,完全沉沒于英軍的炮火轟擊之中,英軍登陸后,15分鐘石壁被英軍炮艦擊毀,不久,廈門島南岸失守。
廈門之戰在鴉片戰爭中比較有代表性,首先主將非常重視,其次將士用命,其三,防御工事堅固。但是即使如此,此戰還是很快以中方失敗而告終。這其實就告訴了學生們在這場戰爭中不是將士用命,準備得當就可以打敗英國的,中國的失敗是必然的,其失敗的近因是武器裝備不如人,戰術素養不如人,其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體制原因。
3.充分挖掘歷史課程資源,充實歷史課堂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資源的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教科書等,校外課程資源包括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等。教師們在教學時不能完全局限于校內資源的運用,還要適當的利用校外資源,以充實歷史課堂。
條件好的城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校外圖書館資源,在教學時帶領學生們一起去博物館參觀,將博物館變成課堂,進行現場教學。當教師上到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時,上海附近的學校可以去上海博物館,南京附近的學校可以去南京博物館,西安附近的去西安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內都有極為豐富的先秦遺存,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肯定比教師干癟的講解要有效的多,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先秦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中國古代工藝的精湛,還能感悟到中國早期文明的發達程度,甚至可以與世界同時期其它地區進行橫向比較。當然全國絕大多數城市沒有南京、上海、西安這樣的條件,那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土資源與網絡資源來拓展課堂教學。比如在講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時,農村的孩子可以讓學生當一回小記者,去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問問他們在實行該政策之前農村的勞動情況,分配情況,農民的生活狀況怎么樣,在實行該政策之后又有了怎樣的變化,以此加深對該制度的理解。現在是一個網絡化的時代,今年江蘇省的高考作文都與網絡有關,可見網絡是我們教學中必須要利用的資源,網絡中可利用的資源很多,包括視頻、影視、文章、圖片等。對于網絡資源的利用教師首先要辨別真偽,然后再整合利用,切不可隨意摘取。
4.小結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否則就是浪費學生的時間。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核心素養為根本,教師的教學要著力在學生核心素養方面下功夫,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有所思、有所得。為了達成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多講解歷史過程,首先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并且通過過程的講解凝聚學生的素養。同時教師要多方面的開發課程資源,不能將眼界僅僅局限于校內甚至課堂內,需要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在行走中達成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書店,1995年。
[2]楊靜.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才智,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