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中
摘 要:素質教育理念提出以來倡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美術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的重要學科,在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并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培養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在實際的美術課堂教學中通過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圖像識讀;美術課堂;教學
引言: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教學過程中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美術學科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科,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過程。
1、關于圖像識讀的認知偏差和教學誤區
圖像識讀是學生對于美術作品、圖形、影像以及其他視覺符號觀看過程中基于自身的解讀。在圖像識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各種圖像之間的聯系和比較,能夠進行整體的識別和解讀,也能夠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系和比較,進行美術作品的欣賞。從當前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圖像識讀能力教學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圖像識讀認知存在偏差,因此導致教學活動走入誤區。
在進行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認為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主要靠學生欣賞作品的數量,在這樣的理念影響下,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大量的美術欣賞活動,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但是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學生難以通過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作品中包含到美的意境,也難以引導學生真正走入美的世界。尤其是中小學學生在身心發展和思維水平上的限制,導致學生缺乏抽象理解的能力,因此對于一些抽象畫派的作品表達,難以理解其作品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緊依靠欣賞作品的數量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難以取得有效的教學成果。
為了更好的避免圖像識讀能力教學活動走入誤區,教師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首先在引導學生觀察各類事物的過程中,描繪各類圖像圖形的基本形式特征,并且比較各類美術作品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使學生針對不同美術作品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從而使學生透過作品深入分析本質,進而使學生走出框架限制,脫離美術作品的形式而感受美術作品中的藝術之美。
其次,進行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發展學生除開圖像識讀能力之外的多種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放性的課后任務設計,讓學生是在完成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融入自己對于美的見解和感受,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圖像識讀能力增強藝術素養,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性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圖像識讀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驅使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源源不竭的動力,教師在進行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時,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滲透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采用多元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需要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結合美術課程的學科特點,并且在教學設計完成之后站在學生的角度倒推教學設計,發現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進行相應的優化,使教學設計更加適應學生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的通過教學實施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制作精美的PPT圖像,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增強對美術作品的吸引力。就是在選擇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才能夠使學生增強代入感,產生情感共鳴。
其次,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PPT圖像和視頻影音資料結合起來,通過動態化的展現增強教學的生動性。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梵高的相關作品時,教師首先利用PPT展示《向日葵》、《自畫像》等,然后為學生播放了油畫動畫電影《摯愛梵高·星空之謎》,這部油畫動畫電影用生動的方式表現出了繪畫大師梵高的作畫狀態和情緒,并且能夠交代梵高相關作品的背景,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融入多方面的感官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形成方法,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增強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最后,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應當進行適當的示范性講解,指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美術作品中涉及的繪畫原理進行示范性講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利用這些繪畫原理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增強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進一步體會美術作品中所包含的藝術美感。
(2)淡化美術理論,增強美術的實踐應用
傳統的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過度講解美術作品中的繪畫原理和專業技巧,這樣的講解更適合于美術專業的學生,但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過于專業的講解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對美術課程產生枯燥無味的印象,進而產生抵觸美術課程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過程中,要適當的淡化美術理論知識的講解,并且在美術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首先要為學生營造情境這樣才能利于學生吸收,其次,教師要增強美術的實踐應用讓學生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體會美術作品,進而強化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圖像識讀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分階段進行,才能循序漸進得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美術作品,對作品中所包含的物象進行基本客觀的描述,通過這種直觀的描述使學生增強搜集信息的能力,并且增強學生的美術表達能力,其次培養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能夠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于美術作品進行直觀的描述和分析,進而強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初次體驗。其次教師要增強學生看“圖表意”的能力,在引導學生進行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在了解了美術作品中所包含的物象,并且進行了直觀描述之后,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物象發現物像中所蘊含的美感和藝術之美,利用這樣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藝術作品進行價值評判和判斷,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3)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
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研究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中小學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圖像識讀能力培養策略。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立足于課程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日常學習生活為切入點,拉近美術作品欣賞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學生才能夠增強代入感,更好的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與美術作品增強情感共鳴。
其次,在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否定學生的價值判斷,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判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多元化理解,關注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多元化解讀,這也更加適應新課程改革理念,同時也體現了人文精神的滲透和培養,通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多元化解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最后,在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還要使其廣泛的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表達,發現生活中的美術,從而使學生能夠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有效提高美術素養,進而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
結語: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能夠增強學生收集信息、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實際的圖像識讀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作品的欣賞作用,強化學生與美術作品的情感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培養良好的圖像識讀能力,增強學生對美的體驗和感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家重橫.小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德育,2018(11):73-75.
[2]吳國園.美術課堂核“欣”素養的教學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07):39.
[3]李娟.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圖像識讀策略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