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雕塑藝術在古老的東方歷史悠久,在美術史中的地位也相當重要。東方雕塑與西方雕塑藝術遙相呼應,共同鑄就了世界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本文從東方雕塑入手,嘗試從東西方比較教學的角度探討東西方雕塑藝術的區別與聯系,揭示世界雕塑藝術的迷人魅力。
關鍵詞:東西方雕塑;比較研究;高中教學;藝術欣賞
在世界雕塑藝術的歷史長河中,優秀作品浩如煙海。現行高中美術鑒賞課本中雕塑部分分別選取了一些在東西方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予以介紹。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乃至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是主流,近代歐洲的雕塑也與之一脈相承。歐洲誕生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雕塑大師。像米開朗基羅、羅丹等等。提起雕塑,人們腦海中往往會跳出古希臘的斷臂維納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等著名雕塑作品的形象。以至于人們往往認為雕塑就是發韌于西方的藝術形式,西方人也更擅長。相對來說,東方雕塑則顯得不那么突出。其實,雕塑藝術在古老的東方歷史同樣悠久,在美術史中的地位也相當重要。它們中也不乏藝術精品,與西方雕塑藝術遙相呼應,共同鑄就了世界雕塑藝術的燦爛輝煌。本文就從東方雕塑入手,嘗試從東西方比較教學的角度探討一下東西方雕塑藝術的區別與聯系。
一、東西方雕塑的歷史比較
如果從純粹地理位置上來區分東西方的話,地處北非的埃及在公元前幾千年就已經發展出規模宏大的紀念性雕塑,如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和巨大的法老雕像,當之無愧成就了當時世界雕塑藝術的高峰。與之相比愛琴海沿岸的古希臘以及亞平寧半島的古羅馬雕塑的輝煌從時間上是遠遠落后于古埃及的。自西向東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代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都逐漸發展出自己各具特色的雕塑藝術。單純從這一點上來說,東方雕塑的歷史遠比西方更悠久。
二、東方雕塑的特點
相對于特征鮮明的西方雕塑藝術,由于亞洲歷史悠久,地域遼闊,環境復雜,使得東方雕塑的特點更具多樣性。這有點類似于歐洲人與亞洲人的外貌特點。西方人高鼻深目,特征明顯。東方人則普遍面貌較平。在西方人看來,東方人好像長得都是一個樣子,他們很難分辨出其中的差別。但亞洲人自己卻很清楚彼此的不同。東方雕塑中既有獅身人面像和秦始皇兵馬俑那樣規模宏大、振撼人心的宏篇巨制,也有精雕細刻、巧奪天工的精致小品。總的來說東方雕塑和東方其它藝術形式一樣更加注重內省,即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籍由雕塑所展現出來的涵義則更加雋永。亞洲的紀念性雕塑往往莊嚴肅穆,與西方注重展現人之外在活力的做法大相徑庭。
三、東方雕塑的優秀代表
除了古埃及宏偉的紀念性雕塑,古巴比倫時期的雕塑藝術也不容小視。來自亞述王國的《受傷的母獅》則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這幅浮雕作品線條流暢生動,傳神地表現出身負重傷的母獅垂死掙扎的慘狀。其寫實能力之高超甚至不由讓人想起古希臘著名雕塑《拉奧孔》。雖然人獸有別,但人和動物在臨死前的痛苦無助和絕望掙扎又有著極其相似的表現,藉由古代雕塑家深入的洞察力和驚人的寫實能力,使之穿越千年依然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散發出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古印度的雕塑則主要體現在形態各異,美輪美奐的佛教造像上。隨著佛教向東傳入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的雕塑藝術。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佛教雕像非唐高宗時期開鑿的盧舍那大佛莫屬。盧舍那大佛其實是武則天企圖君臨天下的象征。大佛線條優美,神態安詳,慈眉善目中又透出自信和威嚴。通過化身象征光明的盧舍那大佛,武則天把世俗權力與宗教崇拜完美結合在一起,其意義和作用不亞于古埃及法老的那些巨大雕像。
四、東西方雕塑藝術的異同
這個話題比較宏大,我們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釋。1、東西方的思想差異。中國人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終極追求應該是與自然融為一體,即所謂的“天人合一”。而西方從古希臘時代起就強調個人價值和獨特個性。乃至古希臘神話中的各位神靈也都是人的樣子,擁有人類的各種缺點和貪欲。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人處于主導地位,自然只是人類活動和加以利用的背景。2、東方重傳神寫意,西方重客觀真實。東方的哲學更富有彈性,講究中庸之道,往往不刻意去強調作品表現的絕對真實,通常會留有余地。比如中國繪畫中的“留白”,以及“畫龍點睛”的故事,都能給予我們這方面的啟迪與思考。而古希臘人崇尚健美的人體,通過極端寫實的雕塑熱情謳歌人體中蘊含的生命活力。對他們而言,含糊是不可接受的,必須把人物的每一塊肌肉、每一條血管纖毫畢現地客觀表現出來才是對人的尊重。3、表現手法上東方重線條的表現力,西方注重團塊造型的厚重與張力。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亞述王朝的浮雕作品《受傷的母獅》,其藝術魅力主要源自線條。而中國的繪畫藝術更是把線條的重要性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古人總結的十八描就是其中重要代表。與之類似,中國雕塑也非常注重線條的運用,很多時候不是靠體積而是靠悠長的線條傳神達意,刻畫形象。所以東方人更喜愛浮雕似的淺嘗輒止。而西方雕塑則相反,作品往往突出體量感和壓迫感,再加上逼真的形象,可以達到震撼人心的作用。4、東方雕塑喜歡施以色彩裝飾,而西方雕塑則盡力排除色彩的干擾。無論是秦始皇兵馬俑還是敦煌石窟中的彩塑羅漢像,以及民間廟宇中常見的四大天王形象,均施以彩繪。色彩是幫助中國人烘托氣氛,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的有力武器。而西方則普遍排斥在雕塑中過多運用色彩,講究單純與質樸,追求作品的崇高感。5、表現題材上東西方雕塑皆以表現人物、動物為主。由于習俗差異,東方人普遍喜歡厚葬,所以陵墓雕刻的地位比較突出,比如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和獅身人面像。其次是宗教雕塑,在這方面東西方都很發達。為了表現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虔誠,無論東西方的雕塑家都展現出巨大的創造力和熱情。6、從雕塑的用途上來說,東方雕塑一般與紀念、宗教等特定目的密切相關,普遍建造、放置于特定場所,普通地點很難見到。而西方除了為以上目的建造的雕塑以外,雕塑作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也很常見,逐漸形成一種環境裝飾物。
五、東西方雕塑比較教學實例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相同主題或題材中選擇具有顯著差異的有代表性的東西方雕塑作品通過全方位比較使學生從以上各方面和角度去理解東西方雕塑的區別與聯系,嘗試探索形成東西方不同文明的本源性問題。要盡可能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和知識面,思接千載,縱橫萬里,站在全球和全人類的高度去理解文化藝術,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雕塑藝術以及其它各類藝術形式的精髓。比如講到宗教雕塑,我們可以把龍門石窟中最宏偉的盧舍那大佛與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大衛》像相比較。它們的相似點都是氣勢宏偉,有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盧舍那大佛依山而建,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大衛》像則高3.96米,連基座總高5.5米,為大理石雕像。盧舍那大佛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是佛教文化傳到中國后又經過本土改良的佛陀形象。它面目慈祥溫婉,神態平和又不失威嚴。線條的運用在這尊雕像上極為出色。勾勒出中國人心中所崇拜的心懷慈悲、普度眾生的佛的形象。《大衛》像則是勇敢反抗外族侵略的健美青年形象。整個雕像體魄雄偉強健,肌肉起伏有力,外輪廓剛毅健美,臉部顯示出高尚、勇敢、堅強的神情和不可戰勝的氣概。整個雕像集西方人體藝術之大成,手法高度寫實,僅在某些局部比例做了夸張,是完美詮釋人體藝術美和男性美的典范。盧舍那大佛與《大衛》像體現出東西方藝術家對于美的不同理解與追求。他們分別運用各自所擅長的方式方法創造出自己心中完美的藝術形象。雖然趣味大相徑庭,卻又殊途同歸。藝術可以超越民族與文化的隔閡,在人的心靈層面相互溝通。這兩尊跨越千年、相隔萬里的雕像永遠綻放著藝術光芒和迷人魅力,讓我們不禁為前人的驚天氣魄與創造力而心生感慨。
東西方藝術各具特色,交相輝映。雕塑藝術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本文僅從東西方比較研究方面對高中雕塑藝術鑒賞教學提出一些粗淺看法,希冀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美]肯拜爾世界雕塑史[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31-35
[2]丁方凝固的美:東西方雕塑藝術比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55-56
[3][英]修·昂納、約翰·弗萊明世界藝術史[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2015:86-91
作者簡介:姜勇;性別:男;出生年月:1976.4;籍貫:山東聊城民族;漢最高學歷:大學本科;目前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