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要求其有較好的技能與成績,而是要求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就目前的中學生而言,由于社會的影響,以及其年齡與心理特征的作用,這個時期的學生,如果不進行有效地引導,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與道德問題。所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極為重要。然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其融合發展不僅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還能優化教育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學;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近些年,隨著教育界的大力倡導,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在實際的中學教育中,德育往往只存在與德育課堂,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有所缺失。為了二者教育的真正落實,將這二者融合在一起開展很有必要。一方面,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發展有極大的可行性,這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二者的融合開展能推動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二、中學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涵關系
首先,中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雖然德育與心理素質教育側重點有一定區別,如德育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素養,心理健康教育更側重于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但是,歸根結底,二者的根本目標都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發展、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其次,中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上有一定的覆蓋性,如德育中也滲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德育強調培養學生勤儉節約、自強不息等道德品質,一般來說,擁有這些良好道德品質的學生將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最后,德育往往是從宏觀與整體入手,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呈現微觀與細節的部分,二者如果完全分割開來,無法體現教育的整體性與完整性,只有將二者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三、當前中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較為分離
當前中學德育往往是通過思想品德課的開展進行,德育緊緊圍繞課本開展,其中很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更為分散,大多數中學沒有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心理健康教育多分散和滲透在各個學科教育中,或者存在于各種舉辦的心理健康活動中。目前,許多中學開創了心理咨詢室,但是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比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很好的落到實處。所以,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開展沒有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單一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的形式單一。尤其是德育,目前中學德育主要是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展開,這門課程被納入中考的考試范圍,直接與升學率掛鉤。所以,學校在開展德育時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造成最后師生開展德育卻是以考試為目的,沒有起到德育的根本作用。同時,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多半以說教和理論為主,開展的形式單一,在學生看來就是一堆假大空的道理,學生難以對其產生興趣,學生接受德育往往側重于背誦理論知識點,教師開展德育往往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說教。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看來就是走走形式,無法理解其對自己生活和發展的意義。
(三)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足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最后一個問題,便是開展的力度不足。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比起德育納入中考范圍,比較受到師生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幾乎處于一個透明和尷尬的位置。即便國家目前大力倡導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同時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極為嚴重。但是,很多教師對于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比較模糊,甚至混為一談。導致教育沒有落到實處,教育開展的力度大打折扣,起不到培養人才全面發展的作用。
四、推動中學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發展的策略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要想推動中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向融合發展,首先就要保證二者的教育理念與策略是一致的。有部分學校在面對二者的教育理念存在一些偏差,認為德育一是與考試掛鉤,存在更多理論化的知識點,二是在教育形式上,德育往往更多地存在說教,心理健康教育卻是以更平等和靈活的方式進行。[1]
因此,學校應該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統籌發展,在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師在開展德育時,初中德育有一節是教學生勤儉節約、自強不息,教師在課堂上不要一味地說教,如禁止學生做什么或者讓學生做什么,而是先以平等開放的方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隱藏的心事,如有些學生家境較差,從小可能存在一些自卑的心理。而有些學生家境從小較好,養成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的習慣,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的疏導,鼓勵那些自卑的學生正視生活的艱難,在開展德育的同時,讓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對于那些存在奢侈浪費、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也不要嚴厲指責,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正向引導的形式,讓學生惜福,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樹立樂觀的心態。
(二)豐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許多學校的德育都存在形式單調、重理論輕實際的情況,中學生對于單一的理論教學,往往接受程度較低,不僅教學成效差,也難以運用到生活實際,起不到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豐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綜合開展的形式。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學,營造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氛圍。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有一章關于社會公德的內容,這其中有一個知識點是教導學生助人為樂。教師可以先模擬一個助人為樂的游戲,如讓學生演繹話劇,模擬在旅游時遇到了困難,路人是怎么幫助自己的。通過游戲的方式營造了輕松的教學氛圍,學生身臨其境,更能理解助人為樂的含義。此時,教師再進行引導,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聯系在一起,告訴學生人多煩惱,就是太過于執著于自己的煩惱,如果能夠放寬眼界,多去幫助弱者,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便能收獲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
其次,教師可以化理論為實際,帶領學生走向社會,真正學會將所學運用到實際。例如,教師可以定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去參加革命根據地、烈士博物館等,讓學生通過實地觀察,體會革命先烈是如何奉獻一生,換來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在其中引導學生,要積極向上,珍惜現在的生活,向革命先烈學習。在其中既能滲透德育,又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是應該采用機會教學,在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可以開展。例如,教師發現兩個學生打架,不要一上來就對學生進行指責批評,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去找到學生打架的根本原因,再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疏導。此外,教師也要采取家校合作的形式,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對學生的道德與心理影響巨大,要想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狀態與高尚道德,光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是以剛才學生打架為例,教師不要跟家長去直接告狀,而是可以跟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學生在家時候的狀態,看家長是否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等,再與家長共同制定培養學生的計劃,在這其中要特別注意因材施教,教師要以平等、積極的心態去鼓勵學生,而不是言語指責和一味的理論教導。
五、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既有其自身的可行性,又有發展的必要性。教師應該理解二者一致的根本教育目的,轉變教育的形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教育的形式,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穎.試論初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J].黑河教育,2020(06):20-21.
[2]屈軍.心理健康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民族地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深度融合的探索[J].中國民族教育,2018,No.227(05):40-41.
作者簡介:彭小艷,南京市秦淮中學,中學一級教師,南京市江寧區德育帶頭人,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