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
摘 要:教學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往往能夠成為教師連接學生與教學內容的橋梁,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作用下展開對教學內容的直接思考,進而給予學生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促成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做好教學問題的設計方針研究工作,優化課程中的教學問題的設問機制。
關鍵詞:教學問題;小學數學;設計方針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促成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師首先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成為課程學習活動的主體角色,讓學生在課堂自主思考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為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中通過設計教學問題的方式給予學生思考教學內容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在問題框架下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為了最大化發揮出教學問題對學生探究的積極作用,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對教學問題的設計方針進行系統的研究。
一、注重問題的啟發性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是決定學生能否專注于課堂教學環節之中與教學內容之上的重要主觀因素,對于自主學習約束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學學生而言,只有真正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其以更高的效率跟隨教師的教學進度,實現學習效率的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將啟發性作為課堂問題的設計方針,使問題能夠發揮出啟發學生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探究興趣。
例如在《位置》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之中,筆者即首先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出了“你知道如何更加快捷地表達班級某一同學與自己相對的位置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在這一思考過程中學生將嘗試性地利用以往所學習過的方位詞進行位置表達,并繼續思考如何以更簡單的方式回答教師的問題。這一思考過程將使得學生不斷從教師的設問中產生更加主觀的問題,由問題的堆積學生將產生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探究興趣。這一問題啟發下所形成的探究興趣將使得學生更加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促成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注重問題的引導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之中,教師對問題的設計還應注重問題的引導性。這一方針的制定要求教師在教學問題的設計過程中始終以科學的探究流程為框架,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的教學邏輯設計聯系性較強的問題,以此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自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進而建立起牢固的認知體系。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即首先設置了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探究,以此為學生的學習活動調動起了認知基礎。之后,筆者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以往課程中所學習的“條形統計圖”進行了回憶,并通過學習經驗的調動構建了兩種統計圖的對比認知關系,在該認知關系中,學生對于折線統計圖相關知識的認知將逐漸清晰,進而建立起牢固的認知體系。引導性問題的設置使得學生能夠在引導下經歷由淺至深的探究過程,由此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注重問題的生活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素養,還應該通過設置生活性問題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發現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生活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性認知,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利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問題。
例如在《小數乘法》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即在課堂中設置了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進行了解決。在利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之中,學生即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從而使其建立起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性認知,使其能夠在未來的生活實踐中靈活地利用小數乘法相關的問題更加快捷地解決生活問題。
綜上所述,只有切實做好教學問題設計方針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教學問題更加貼合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邏輯,進而最大化地實現問題對學生的指導作用,推動學生自主探究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海容.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問題設計的原則和策略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9(08):77.
[2]何敏.淺談小學數學快樂教學中有效問題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中),2019(05):86.
[3]黃效武.有效提問 提高效率——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J].新課程(上),2018(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