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口號的提出,我國海外投資事業發展的如火如荼。文章以小案例引入,就海外投資事業中常牽扯到的海外投資保險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從法律文件層面、承保公司、投資模式等方面著手解析投資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最后以此為基礎提出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新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問題;改進
一、引言
隨著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一帶一路”口號的提出,對中國要堅定不移的落實“走出去”戰略作出了更具體的規劃。盡管從整體上來看, 我國海外投資事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得以蓬勃發展, 但其實也面臨著諸多風險 , 如自然災害、政治風險、商業風險等。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牽扯到的宗教、文化、國內環境復雜多變 , 政治風險頻頻發生。斯里蘭卡新任總統以危害國家利益為由,暫停前總統簽訂的協議,就屬于典型的政治風險。諸多風險造成前期成本回首無望,許多項目甚是直接死于胎腹之中。因此如何面對復雜的政治風險、商業風險,如何保護我國日益增多的海外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穩定海外投資市場,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概念、特征
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是指資本輸出國政府對本國的海外投資者在海外投資活動中可能遇到的政治風險等提供保證或保險,因此又稱為“海外投資保險保證制度”。是一種投資者向本國專門負責的投資保險機構申請海外投資保險后,在投資過程中承保的政治風險發生,從而致使投資者遭受損失,則由國內承保機構對其損失進行補償的一種制度。
我國海外投資目前為止都是由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公司)進行承保,其根本目的并非相同于商業保險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保護投資為目的,屬于保險中特殊的“政策性保險”海外投資保險的對象往往只限于海外私人直接投資。并且被保險的私人直接投資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進行投保,如要符合政策,經濟,戰略利益要求。海外投資的范圍只限于政治風險,戰爭險等,而不包括一般的商業風險。其目的不像是民間保險那樣對投保人進行事后補償,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三、中國海外投資保險的現狀
隨著“一帶一路”口號的提出,國內經濟發展平穩,延續健康的發展趨勢,中國占全球對外投資的比重越來越大。無論是對外直接投資或對內引入投資量,都位于國際前列位置。然而,我國對外投資的法律制度相對落后,并且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從出口信用保險滲透率(出口信用保險承保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看,中國信保的滲透率在逐漸穩定上升,從2012年至2018年六年期間上漲20%,達到25%左右。但與日本、英國50%和45%的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目前我國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由中信保公司統一負責 。作為承保海外投資保險業務機構的該公司目前處于無現成法可依的局面,主要依靠國家各部委發布的紅頭文件。國內法唯一對境外投資保險有直接規定的文件為《關于建立境外投資重點項目風險保障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中信保在此基礎上細化并制定《投保指南》用于指導日常境外投資保險業務。除此之外,中信保險公司在其官方網站上僅公布了投保流程與投保指南,公布的信息較為模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作為工作流程的參考。并且在官方網站上并無具體依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
四、我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文件層面存在的問題
在國內立法中,我國對專門用于調整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專門的法律、法規留有較大空白。從目前現存法律來看,我國有且僅有的唯一一部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對保險法律關系作出較詳細的規定,但該法通常只調整商業保險,海外投資者的境外投資保險實則屬于一種政策性保險,無論是投保的險別種類或是保險關系的雙方主體等都不盡相同,顯然海外投資保險并不不能納入其調整范圍。
從簽訂的協議方面來說,與我國相關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并不完善。首先主要體現為數量上的不足。截止到目前,我國盡管已經與半數左右的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但存在部分協議的生效時間沒有到達、部分協議簽訂時間太過久遠等致使部分協議內容無法實際適用的問題。其次仍然有一些國家,如美國、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并未與我國簽有相關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共同導致了投資保護協定的缺失。
(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從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官網上公布的信息不難得知,其承保的業務即對外投資保險有以下問題:
1.投資保險范圍較窄,只在征收、匯兌限制、戰爭及政治暴亂、違約四方面承保風險。而隨著投資市場的拓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投資方向與投資渠道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帶來更多的風險,如上述案件中所述的斯里蘭卡的新總統叫停前總統與中國簽訂的建設工程合同,致使中國一波三折,遭受巨大損失就屬于典型的政治風險。因此從該角度來說中信保險公司極其有限的保險范圍不能為多元化的投資形勢提供支持,無法適應在當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海外投資步伐。
2.投保條件高、收費成本較高,不利于當前的政策形式。以前由國有企業擔任為國際投資的中堅力量,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國際化趨勢愈來愈明顯,加之“一帶一路”口號的提出,一些中小企業在國際投資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許多中小企業的受自身經濟狀況的限制,其在海外投資中所獲得的利潤往往不足以支付中信保高昂的保險費用。再有,中信保公司目前是我國唯一一家承擔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的公司,在國內形成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加之其自身一家公司面對龐大的海外投資保險業務市場,其能力顯得相對不足,易受到財力、人力等制約限制,導致出現審批門檻過高,程序繁瑣,保費較高的局面。
3.中信保公司作為獨立的一個經濟主體,為了使企業能夠獲取最大力度的保障,更側重的是在經濟上追求更多的效益。因此不應該賦予其審批職能,審批職能往往是行政主體的職責。使其“又審又保”易導致其濫用手中的權力、資源,不利于保護中小企業的切身利益。
(三)投資模式的選擇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國際上一直遵循著單邊投資模式,即并不對投資者的投資條件作出要求,如投資國必須與我國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等。在這種模式下,當出現風險問題,造成經濟損失后,往往只能依賴于外交途徑解決,程序繁瑣,且要求一定的外交手段還伴有不確定性較高的弊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往往需要消耗較長的時間。母國保險機構在進行理賠后,作為承保機構與東道國政府在法律地位上出于極度的不平等,加之有些投資國并沒有與中國簽訂雙邊或多邊投資保護協定,致使承保機構不能很好的行駛理賠后獲得的代位求償權。
五、淺談完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立法層面的考慮
隨著我國進出口業務的迅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快速擴大,現在亟需在法律層面上對出口信用保險的各方面工作內容建立統一標準,進行規范。究竟該如何立法,理應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加快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外投資保險法》這一工作;二是在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增加海外投資保險法這一章節。二者相比之下在現有保險法上的基礎上增加新的章節可以更快的,在短時間內緩解“無法可依”的局面。但個人更傾向于第一種方法即加快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外投資保險法》的工作。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規定的商業性保險;而目前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多為政策性保險。政策性保險是依據政策規劃建立的,由政府組織或政府專門成立的專門機構經營,不以營利為目的。商業保險則是依據市場或商業目標設立的。二者在發展動力、經營目的等方面都不相同,二者的性質有較大區別。我們要充分吸收發達國家好的立法經驗,充分考慮保險制度、稅收制度、投資信息服務、爭端解決等方面,使該法能滿足目前形勢的需要,使海外投資做到有法可依,并且真正做到對海外投資不僅起到切實保護的作用,更有層層的規制。
(二)承保公司方面的考慮
如上文所述關于承保機構的問題。首先從承擔風險機構的數量來說,如果僅由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一家負責,較易形成壟斷的局面。因此,有觀點提出加入其它私營保險公司來重新對海外投資保險市場進行劃分。但是私營保險公司畢竟屬于普通的民事主體,當承保的風險,如近幾年較多的政治風險發生時,私營保險公司進行賠付后,緊接著需要以行駛其獲得的代位求償權進行索賠,此時另一方的主體為投資國政府,此時雙方的主體地位就明顯不對等,很難確保保險公司的利益不受損失。一旦私營保險公司在經濟上負擔過重,將會采取提高投保收費標準等措施,最終體現出來受到損失的主體仍為進行海外投資的投保者。
個人認為問題的關鍵是代位求償權的行駛。為了保證雙方地位上的差距不那么明顯,在對外行駛職權時還應以現在的中信保公司為主,作為與商業保險不同的政策性保險,中信保公司主體單一,有國家政策扶持,對外能夠有較有力的話語權且不會在索賠時帶來不必要的資格審查問題。因此對內可聯合其它眾多保險公司,將擁有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的私營保險公司等作為公司股東,即可采取類似于“股份制公司”的制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為依據在內部對各股東即各保險公司進行監督、管理。以此來擴充自身中信保的經濟實力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如此對于廣大投資者可帶來眾多好處。
其次從賦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職權來說,對外由其繼續行駛職權是毋庸置疑的,前文中有所贅述。但對內仍由其承擔審批職能有欠妥當,容易造成壟斷市場,打壓投資者利益的局面。海外投資保險本就屬于政策性保險,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保護投資為目的。既然屬于國家政策的范疇,應由國家專門的行政機關負責。因此個人認為國務院可以設立專門的中國海外投資保險審批機構,將海外保險審批歸納為類似于“行政許可”的范疇。由專門的審批機構全權對投資者的主體資格,險別種類,是否符合投資保險標準等進行審查,這是對政策的負責,也是對投資者的負責。
(三)投資模式選擇的考慮
及時調整我國當前的投資保險模式。目前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主要存在有三種投資保險模式。分別是以我國為代表的單邊投資保險模式,該模式使我國在行使代位求償權時面臨種種阻撓,難以確保我國中信保險公司在進行理賠后向東道國進行追償;而以美國為代表國家的雙邊投資保險模式,則要求投資國必須與美國簽訂有投資保護協定,對于沒有簽訂投資保護協定的則不適用;最后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混合主義模式,是以雙邊為主、單邊為輔的模式。 雙邊投資保險模式往往有利于代位權的形式,因為大多數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都對代位權的內容作出較詳細的規定,簽訂國家都對其表示予以承認或認可,愿意履行協定對其要求的種種義務,但是在實踐中往往還需要國內法的配合。根據條約必守原則,大大增強了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相比于通過外交手段可行性更強。
參考文獻:
[1]劉笑晨.“中國海外投資保險法律制度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8年4月第4期
[2]章添香.“出口信用保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與發展”,《國際經濟合作》2020年01期
[3]孫皓馨.“‘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外投資保險代位求償權制度的完善”,《法制博覽》2018年3月(下)
[4]王彥棟.“‘一帶一路’倡議下關于我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完善”,《法制博覽》2019 年 06 月(下)
[5]劉繼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海外投資法律防范”,《法制與社會》 2019年11月(下)
[6]張文斌.“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浙江保險科研成果選編》2018年版
[7]劉繼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海外投資法律防范”,《法制與社會》2019年11月(下)
[8]郭玲.“‘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立法構想”, 《政策研究》2019年第8期
[9]康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海外投資保險法律制度的構建”,《現代交際》2018年第23期
[10]賈冰姬.“海外投資中的政治風險界定”,《法制博覽》2020年1月(中)
作者簡介:劉曉暢(1996.12-),男,漢,河南鄭州,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