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俊 蘇宏峰
摘要:英國的法律教育在重視法學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法學實踐技能的訓練,創建了一套融理論教育與實務訓練為一體的現代法律教育制度。我校作為應用型高校應以培養高水平實踐性法律人才為目標,建立法律理論課程和實踐應用型課程二者并重的的法學課程體系;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運用;加強與司法實務機關的合作,拓展法學實踐教學活動。
關鍵詞:法學教育;實踐教學;應用型法律人才;英國
大學法學教育始于12世紀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先后成立的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陸續開啟了英國大學法學教育的歷史。在長達800余年的高等學校法學教育歷史長河中,英國大學先后經歷了以羅馬法和教會法為主的法學理論教育到以普通法為主兼顧法學理論和實踐教育的現代轉型。當代英國大學法學教育是英國法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英國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法律實務人才。本文以英國的法學教育模式為參照,探討應用型高校法學人才培養的方案和路徑。
1.英國現代大學法學教育的特色
1.1構建了由大學法學院與律師職業組織組成的雙層次法學教學體系
早期英國律師會館壟斷了英國的法學職業教育,大學法學院無法介入,學徒制教育是一種純粹實踐式教育,其主要的教學方式是參與法庭旁聽案件等獲取法律知識和技巧,通過不斷實踐獲得法律經驗。1846年,英國下議院成立特別法律教育委員會,該委員會歷時3個多月完成了英國法律教育改革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當前英國法學教育忽視了法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傳統重技術輕學術的法學教育模式培養的是技術人員而非專業人才,建議由大學取代律師會館提供專門的法學教育。改革之后的法學教育采取大學法學院和法律職業組織分工進行的教育體系,在重視傳統職業性法律教育的同時,更加突出大學基礎性法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教育分為學術教育階段和職業教育階段,由大學法學院承擔學生基礎法律教育,律師會館和律師協會負責學生職業法律教育。學生先接受法律基本知識的專業化教學,完成后再接受法律實踐課程的職業化培訓,先后銜接,優勢互補。學生首先進入大學法學院學習系統化的法律理論知識,法學本科階段的學制通常是3年,學生畢業時獲得法學學士學位(LL.B)。畢業之后再申請學習法律實踐課程。法律實踐課程有兩類,如果申請成為出庭律師,需要參加一年的律師職業課程(Bar Vocational Course,BVC),由出庭律師公會(General Council of the Bar)負責,所授課程主要教授學生訴訟法、判決和證據規則、起草訴訟文書和辯護技巧等等,目的是學習出庭律師需要的辯護技能和法律知識。如果申請成為事務律師,則需要參加一年制的法律實踐課程(Law Practice Course, LPC),由管理事務律師的律師協會(Law Society)負責,學習的內容包括辯護與談判技巧、非訴訟文書寫作、信托契據審核、遺囑起草等課程,目的是學習接受客戶委托、提供法律咨詢等具體法律業務有關的實用技巧。
1.2采取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英國法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律師,教會學生能夠像律師那樣去思考和解決法律問題。在重視法學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法學實踐技能的訓練。學生在完成大學法律基礎教育后,需要進入法律職業組織接受為期1年的職業教育,培訓法律實踐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質。同時大學本身也會提供一定的實踐教學課程供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2001年成立的英國法律服務咨詢組織(Legal Services Consultative Panel)提出大學法學院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加強與法律實務機構的合作,在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既能學習學院專業的法律理論知識,又能參與到司法實務中進行實踐鍛煉,實現法律人才全面培養。英國大學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型大學,一類是教學型大學(相當于我國的應用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法學院以法學基礎理論和專業法律教育課程為主,同時也會開設一些實踐教學課程。而在教學型大學,會開設大量實踐性課程,以樸茨茅斯大學法學院為例,這些實踐性課程包括《接近正義》、《起訴的藝術》等,由具備20多年豐富律師執業經驗,后轉行當教師的人承擔。還有一些課程會提供起草法律文書、撰寫學術論文技巧的訓練。
1.3法學教學方法和內容側重實踐性能力訓練
英國是典型的判例法國家,案例教學法在英國法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采用兩種教學方式,一種是“實例法”,選擇某一現實案件,讓學生實地旁聽審理過程,然后組織專題討論會,由學生對案件審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討論,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二是“模擬法庭審判”,根據司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由老師設計案例,然后由學生分別扮演法官、當事人和律師,進行模擬法庭辯論,這兩種方式均能有效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的能力。大學教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司法判例的講授,通常會給學生提供閱讀清單,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大量判例。學生在課前預習老師事先布置的教學案例,歸納爭論案例中的法律事實和法律適用問題,授課時圍繞案例中的法律問題進行提問,展開討論。
2.應用型高校實踐性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型很強的學科,從英國的法學教育模式可以看出,其非常重視法學教育的實踐性,創建了一套融理論教育與實務訓練為一體的現代法律教育制度,有效滿足英國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我校作為應用型高校,在法學教育中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培養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應用型法律人才。
2.1將法律理論課程和實踐應用型課程二者并重,形成完善的法學課程體系
根據我國教育部2018年發布的《法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法學類專業課程包括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法學理論教學課程主要包括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和法律職業倫理等10門專業必修課,各院校另可根據辦學特色開設其他法學專業必修課,形成“10+X”課程體系。法學實踐教學課程包括實驗和實訓課、專業實習、社會實踐與畢業論文等。我校法學院在法學本科培養方案設置中非常重視實踐性課程建設,開設了審判實務、調解實務、公證實務等課程,聘請司法實務部門法官、公證人員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精心收集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模擬審判、調解、公證等活動,訓練學生法律實務技巧和能力。
2.2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運用
長期以來,講授式教學方法一直是我國法學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教師依據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案進行講解式授課,這種授課方式可以系統完整的將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存在“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應多采用實踐性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第一,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大量引入本門課程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與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案例,掌握法律爭議和法律規則的運用。除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案例之外,應多布置案例分析作業,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經典案例后,能自己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問題,學習如何進行法律推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案例的能力。第二,模擬法庭教學法。模擬法庭是指將真實法庭審判活動引入教學,讓學生全面介入模擬訴訟活動,扮演原告、被告、法官、辯護人等各種訴訟角色,訓練學生分析案件、法庭辯論、起草法律文書等方面的實用技能,提高學生辯論技巧和法律實務能力。近年來,我院在刑事訴訟法的教學活動中多次引入模擬法庭教學方式,而且每年均舉辦校級模擬法庭大賽。特別是我院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由上海市教委舉辦的上海市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由學院實務經驗豐富的老師擔任教練指導學生刻苦訓練,每年均取得優異成績,這些模擬法庭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對培養我院學生法律實踐能力取得了較好成效。
2.3加強與司法實務機關的合作,拓展法學實踐教學活動
早在1971年,英國公布的《奧姆羅德報告書》中就指出,必須放棄“學問”與“職業”相對立的二律背反的思維方法,加強法律實務界與大學法學院之間的聯系和協作。我院在法學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與法律實務機構的雙向合作。一是將校外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從事法律職業的實務部門的專家引入教學,聘請法律職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與法院、律所合作開設法律實務訓練課程,參與法律專業課程的設置,增加實踐性教學課程。實務部門專家擁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開設的實務課程能夠培養學生法律文書寫作能力和談判辯護技能,有助于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提升;二是與法院、檢察院和律所等實務部門共建法學實踐教學實習基地,每年均選派一定數量的學生到實務部門實習,學生在實務部門有專門的指導老師,他們在實務導師的指導下熟悉和掌握各類法律業務和法律規則,法律實踐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參考文獻:
[1]韓慧:《英國現代法律教育模式探析》,《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2]See Osborn Guy,Borders and Boundaries: Locating the Law in Film,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Vol.28,No.1,2001,p.167.
[3]張朝霞:《英國高等法學教育觀察——以樸茨茅斯大學為例》,《法學教育研究》第7卷.
[4]程漢大:《從學徒制到學院制——英國法律教育制度的歷史演進》,《清華法治論衡》2004年第4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一流本科建設項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