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梅
摘 要:所謂設疑,是幫助學生提出疑問,明確探索方向,結合這一特點,我將從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疑,燃起合作學習的興趣;在探索知識的關鍵處設疑,感悟合作學習的魅力;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設疑,激起合作學習的熱情;在課的結尾處設疑,體會合作學習中的創新等方面出發,淺談小數課堂教學的一點體會。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舊知識;關鍵處;結尾處
一、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疑,燃起合作學習的興趣
所謂設疑,是幫助學生提出疑問,明確探索方向,結合這一特點,我常根據不同的內容,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巧妙設疑。比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1/2+1/3,我根據算式用投影儀出示圓分割的幾種圖形,把假如用1/2+1/3的結果呈現在學生面前,啟發學生應用分數概念,對這個假設讓學生進行思考,大家分組討論,團結協作,找出解題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和判斷這個結果不是1,又不是兩個1/2,也不是兩個1/3,于是學生在”能相加嗎?結果究竟該是多少?”的問題面前,頓然生疑。此刻只需教師把學生的思維、注意力及時引導分數單位上去1/2+1/3的算理及算法都是通過大家共同合作得出的結論。1/2+1/3=5/6時,為了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再一次進行投影演示圖形來說明學生的解題方法是正確的,學生歡呼雀躍,品嘗合作探索的樂趣。
二、在探索知識的關鍵處設疑,感悟合作學習的魅力
思維總是從疑問引起,精心設計疑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這節時,“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這一點,讓學生看書,合作交流,得出算理:根據小數數位順序推理,只要小數點對齊,小數的各個數位也就對齊了,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中我抓住“為什么積的小數位數是因數中小數位數之和”這一點,大家嘗到了合作交流的甜頭,興趣亦然。通過學讓引思,悟出道理。
三、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設疑,激起合作學習的熱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如:在教完行程問題后,讓學生練習: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距離是100千米,甲每小時行6千米,乙每小時行4千米,甲帶著一只狗,狗每小時行10千米。這只狗同甲一道出發,碰到乙它就掉頭朝甲這邊走,碰到甲又往乙那邊……直到兩人相遇,這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學生看了題目后搞到很茫然,不知從那兒入手,有學生問:我們不知道狗走到哪里碰到乙,又不知道狗在哪里碰到甲,我們怎么做呢?這時,我就提示大家,你們能否換個角度來想問題。大家分組討論,進行表演實踐,找出決問題的辦法。通過這樣實踐操作,學生明白了,在甲、乙兩個人相遇時,他們的相遇時間就是狗走的時間,那么再乘以狗的速度即可求出狗走的路程。
四、在課的結尾處設疑,體會合作學習中的創新
在課的結尾處設疑,為學生提供一些知趣相融、寓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情趣,拓寬學生知識視野,作為聯系課題內外的紐帶,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如數學“年、月、日”的結尾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在一個月里,最多有幾個星期日?
(2)李明是1996年生,可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的第四個生日是年月日。在學完“公倍數”一節內容后,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力和應用能力,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暑假期間,貝貝和康康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去敬老院照顧老人,7月7日他們都去了敬老院,并約定貝貝每隔2天去一次,康康每3天去一次。問:(1)8月份,他們第一次同時去敬老院的日子是幾號?
(3)從7月7日到8月31日,他們一起去敬老院的情況有多少次?通過在課的結尾處設疑,促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發現、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使“課已盡意猶存”。
參考文獻:
[1]鄧曉紅.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疑的原則與技巧[J].讀天下(綜合),2018,000(006):35-35.
[2]韋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疑方法的探討[J].名師在線,2018, 69(3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