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婷


摘 要:課本劇教學鼓勵學生將所積累的材料從“領會”層次提升到“運用”層次,是一種多元合作的學習方式。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文通過探究項目教學法在課本劇編演中的應用,旨在找到一種更加適合語文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小學語文;課本劇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10-02
一、項目教學法的概念
項目教學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以期在日常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是項目教學法的四大構成要素。內容與實踐有直接的關系,學生可在一定時間內自行組織自己的學習行為。活動主要是指學生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解決所面臨的任務。在項目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索知識,著重于實踐。情境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可以說,情境為學生實踐能力的獲得提供了一種理想的環境。結果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或學習結束時,學生通過探究行動所學會的實踐知識、技能和態度等。
簡言之,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
二、課本劇編演的必要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將課文編演成課本劇,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思考,掌握生字詞,體會人物形象。
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目標應提倡和鼓勵學生在表達中積極調動自己的積累,主張通過運用的實踐,將所積累的材料從“領會”提升到“能運用”的層次。
編演課本劇正是實實在在的“運用”。編演課本劇不僅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正確的掌握,還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感知和理解,并且要有大膽的創意和發揮。把課文改編為劇本,可以幫助學生把單薄的書面文字轉換成立體且豐富的舞臺語言,加入相應的形體動作和應景道具,將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可以說,將課文改編為劇本,最終呈現為舞臺劇,可以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和創造力,培植情感,磨煉毅力,鍛煉學生的合作和協調能力。
三、項目教學法在課本劇《三打白骨精》編演中的應用
1.應用步驟
第一,選題。并不是所有課文都適合改編為課本劇,一篇課文能夠改編為一個劇本,大致需要滿足以下幾點:矛盾沖突集中、尖銳;人物語言和戲劇動作性格化;時間、地點、人物高度集中。《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情節曲折,恰巧合適。
第二,導讀。課文確立后,還需要一次導讀課。“小老師”通過提前備課,對本篇課文的生字詞、故事要素和《西游記》的基本文學常識進行簡單講解,教師再引導學生歸納課文中的重要人物性格。以期讓學生在掌握本課應會內容的同時,深刻理解劇本各人物性格特點,為課本劇的編排奠定基礎。接下來就正式進入課本劇改編的環節,具體內容如下:
第三,“小老師”的具體工作。
第一步:分組。分為編劇組、導演組、演員組、道具組。其中,演員組和道具組為全班學生,導演組和編劇組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自愿報名。
第二步:明確職責。(見表1)
第三步:分工。(見表2)
第四步:具體實施。
編劇組:首先,以課本為原型設計劇本初稿;然后,上網搜索成熟劇本,進行融合;最后,加入創新元素,整合出劇本定稿。
導演組:首先,審核劇本;其次,與編劇組商討細節,進行修改;再次,根據同學們的特點和劇本人物特征分配角色;然后,帶領演員閱讀劇本,體悟人物形象和情感,示范部分語氣、動作、表情等;最后,著手排練。
演員組:首先,在導演組的帶領下熟悉所飾角色;然后,記清站位和出場順序,背熟臺詞;并且,積極參與排練。
道具組:制作道具,準備服裝,協助演員穿戴。
第五步:彩排。由導演組統籌,每彩排一次進行一次總結,讓大家說出自己或他人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然后進行下一次彩排,直至瑕疵盡可能少為止。
第六步:錄制。課本劇在綠幕教室錄制,導演組選取合適背景后開始拍攝。當實際錄制中出現諸如忘詞、站位錯誤之類的問題時,導演組總控,負責現場提示與修正。編劇組負責提示演員上下場,確保整部劇銜接順暢。
最后一步:評價。錄制結束后,全體同學共同觀看成形視頻,進行討論,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表揚與自我表揚,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應用意義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去學習,而不是在書本里學習。他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所以,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不妨多創造些機會,如教師在課本劇的編演過程中,充當的只是指導者、參與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學生才是主角,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升能力。
課本劇的編演對語文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是極大的促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分工意識和合作意識,提高了創新能力,發展和鍛煉了健康的情感,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徐蘇燕.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群建設中的實踐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4(90).
[2]孫芳,朱水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之項目教學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95).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