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連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小學教學在國民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及實踐活動,若是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結果,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的設計。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進行探討,以便可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水平,促進學生的進步及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效性;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表述籠統化。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達成的一種目標,教學設計就要圍繞此目標進行設計、展開。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認為,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是考慮的首要問題,目標不只是對學生行為的一種表述,也是說明課程與教學成功的關系。但是,多數教師在設計中并不注重這一行為。教師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卻不能詳細表述教學目標,更不能將教學進行逐步分解,最終不能找到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方法及途徑,會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率。例如,一名四年級教師在進行四年級的加減法的教學設計時,將教學目標定義為:(1)在學生知識基礎之上概括加減法的意義,對加減法的認知由感性上升為理性;(2)學生理解加減法之間的關系;(3)學生可以掌握加減法之間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此的教學目標雖然體現了數學的邏輯思維及專業性,但是卻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突出教學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教學目標表述模糊,很難描述教學后是否已經達到此教學目標。
2.教材分析照搬化。教材是教學中的重要工具,是教與學的重要媒介。但是,多數教師僅僅認為教材是教科書,會大大限制教學的活動。事實上,教材是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包含了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以及教學輔助材料等,是比教科書更廣泛的范疇。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需要詳細分析教科書以及分析數學課程標準等資料,并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全面了解各種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才可以設計出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教材分析的好與壞也是體現一個數學教師的職責素養的重要指標。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材分析時,應當依據自身的能動作用進行個性化及創造性的表現。但是,多數教師卻是不善于思考及掌握,在分析同一教材時往往只看到教材的分析部分,卻沒有進行深度思考,最終導致最終教材分析一模一樣。這并不是純屬巧合。例如,教師在進行小學三年級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往往只看到教材的相關內容,卻沒有看到刻畫長、正方形面積大小的本質是度量,公式計算僅僅是為解決算法的一種簡單模式。在該教學模式中,需要實現本質到形式的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都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置,以便可以讓學生體驗問題探究及解決的樂趣。但是,教師僅僅是照搬教材用書,卻沒有用心思考每個問題及場景,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3.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可能是存在極大差別的。一些學生偏愛幾何與代數,一些學生鐘情于圖形與幾何。因此,教師則是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析,以便找出合適的教學模式。但是,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存有“統一”的概念,常常用該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復試統計表的制作方法及途徑,也學會繪制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等,對日常生活及社會問題也有一定的認識。此種空泛的話語闡述,學生的學習情況顯然是空泛的,對學生的學情缺乏了解,沒有意識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沒有掌握哪些知識,沒有經過詳細的調查就得出學生對生活及社會問題的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4.教學活動設計形式化。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互動而產生的教與學。因此,良好的教學活動應當充分體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小學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樂于觀察、敢于實驗、勤于猜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幫助每個學生積累豐富及快樂的數學活動經驗。但是,目前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卻是過度追求教學活動的豐富性,而數學趣味不足;教學活動過于理想,沒有與教學條件相結合,最終導致教學行為的結果和預期存在較大差距;教師數學教學活動過于單一,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融入數學學習樂趣中,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樂趣。
二、提高小學教學設計的策略
1.使用內外結合法,清晰具體的表述具體教學目標。目前,教學目標主要有三種表述方法,分別為行為描述法、認知描述法以及內在結合法。其中,行為描述法指的是利用觀察法及可測量的方法定義教學目標,此種模式一般適用于知識技能的領域,更多的是讓孩子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認知描述法側重于通過心理的過程來進行描述,主要是適用于情感的領域。這兩種方法一種是偏向于知識技能,另一種是偏向于情感認知,各有優缺點。因此,內外結合是這兩種方法的結合,吸取兩方的優點,兼顧了教學的全面性,可以具體地反應小數數學的教學目標。內外結合需要對學生的外顯行為及內在心理活動進行描述。
2.掌握基本步驟,創造性地分析教材。教材分析的前提是學習課程標準,在明確課程目標之后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分析,最后便是借助教學參考資料輔助理解教學的知識點及精髓。我國義務教育已經頒布了相關的數學課程標準,它是從國家層面對數學課程教學的性質及基本理念繼續詳細的闡述,是體現一個國家發展必須扎實掌握的基礎。對此,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設計過程中首先便是對教學標準進行全面理解,精確分析數學教學內容,最終圍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特質進行教材的分解,知識由淺入深,學習的樂趣不斷放大,逐步引導學生在快樂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最終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及樂趣。
3.借助調研,有理有據地分析學情。小學數學教師不僅僅是教學,更多的應當是育人。善于分析學生、了解學生,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質引導其進行學習。教師分析學生不能僅憑課堂的教學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判斷,更多的應當是進行問卷、訪談以及觀察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這時候,再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有理有據地分析學生。問卷分析不是科研活動的問卷調差,不是一板一眼對學生進行無意識的判斷,而是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進行設計;訪談則是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與學生及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及真實想法;觀察不僅是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是可以觀察學生課下的或送,同時結合學生平時的作業及試卷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最終做到有的放矢。
4.突出數學本質,體現數學特色。教學活動設計歸根結底是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在突出數學本質的同時將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及教學活動進行充分的結合,多方面體現數學的樂趣,而不是無味的體現數學教學的形式,這沒有任何意義。小學生具有獨特的思維能力及許多奇妙的想法,教師在進行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應當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在數學中感覺數學的魅力及樂趣,最終可以體現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可以得到不同發展”的基本理念。學會觀察、猜想、證明及歸納,不僅可以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將數學學好,還可以感受學習數學的無限樂趣,最終達到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習的良好效果。
三、總結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設計是一種知識的創造性活動,在遵循科學發展軌跡的同時,融于學習的動力及學習的樂趣,讓學生輕松學習,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沈杰.以“講義”的形式來復習——初中數學復習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4,(14).
[2]張博.大學生學業規劃目標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