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留戰
關鍵詞:貧困群體;精準扶貧;相對剝奪
中圖分類號:C9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87 — 04
貧困群體由于經濟收入較少,在社會生活中處于困境,容易產生相對剝奪。相對剝奪是社會學的重要概念,也是社會比較理論、歸因理論和社會認同理論的重要內容。相對剝奪對解釋個體的自我評價、仇富心理、公平感知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對解釋群際偏見、集群行為和社會革命運動具有重要作用。
相對剝奪的概念源自二戰后對美軍士兵中出現的主觀滿意度與客觀現實不相符合現象的解釋。Stouffer等人(1949)研究發現,駐扎在美國南部的非裔黑人士兵比駐扎在美國北部的非裔黑人士兵擁有更高的滿意度,而實際情況是北部黑人士兵的待遇明顯好于南部黑人士兵;美國陸軍士兵對晉升的滿意度高于空軍士兵,但實際情況是空軍士兵晉升的機會是陸軍士兵的兩倍。Stouffer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由于士兵選取了不同的參照對象、產生相對剝奪造成的。南方黑人士兵選取的參加對象是同地區的其他黑人,比較之后發現自身的處境較好,滿意度較高。空軍中由于晉升的機會較多,參照對象是已經獲得晉升的士兵,所以未獲得晉升的士兵產生了相對剝奪。陸軍中晉升的機會較少,參照對象是未獲得晉升的士兵,所以未獲得晉升的士兵沒有產生相對剝奪。參照對象影響社會比較的結果,導致士兵產生不同的滿意度,為解釋對這種現象,Stouffer等人提出相對剝奪的概念。
Stouffer等人(1949)認為相對剝奪是與參照對象相比,處于劣勢地位的個體對自身劣勢地位的認知評估和情緒體驗。相對剝奪關注與處于優勢地位的參照對象(個體或者群體)的主觀落差,而非與某一固定標準的絕對落差。相對剝奪取決于個體社會比較的主觀感受,客觀上被剝奪的現實并非相對剝奪的必要條件,心理上感知到的差距才是相對剝奪的實質。能夠引發相對剝奪的比較對象有多種,較典型的是收入與工作方面,其次是教育程度和住房條件。
相對剝奪包含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與居于優勢地位的個體或群體之間的社會比較,二是社會比較產生的情緒體驗。因此,相對剝奪包括認知成分和情緒成分。認知成分是個體對自身與居于優勢地位的參照對象之間落差的主觀認知。情緒成分是這種落差認知產生的憤怒、不滿、恐懼、怨恨、失望、沮喪等消極情緒(熊猛,葉一舵,2016)。相對剝奪反映了個體在現實中缺乏渴望擁有的對象的狀態。現實中即使某一個體或群體的處境有所改善,若改善程度低于參照對象或自身預期,也會產生相對剝奪。相對剝奪不僅反映了個體對與參照對象之間落差的認知評估與情緒體驗,還隱含了個體認為自身與參照對象之間的落差過大,超出了正常合理的范圍。人們能夠接受不等量的、適宜的差別,但若差別過大超出了人們的心理承受閾限,則會給人們的認知與情緒帶來消極影響。
相對剝奪是通過社會比較產生的,個體將自身與處于優勢地位的參照對象進行比較是相對剝奪的必要條件。相對剝奪的產生有四個基本條件:第一,個體意識到自身或自身所處群體缺乏某種資源,處于劣勢。第二,個體意識到群體內成員或其他群體的成員擁有該資源,處于優勢。三是個體期望自己擁有這種資源。四是個體期望擁有這種資源的要求具有合理性(Pettigrew等,2008)。
相對剝奪既可以通過個體以特定個體身份與其他個體進行比較而產生,也能夠通以特定群體成員身份與其他群體進行比較而產生。相對剝奪分為相互獨立的個體相對剝奪和群體相對剝奪。
個體相對剝奪是個體與居于優勢地位的參照對象進行比較后產生的主觀感受與情緒體驗,與個體對自身所受對待的不滿有關。作為參照對象的優勢地位個體既可以是自身內群體成員,也可以是其他外群體成員。例如,出租車司機可以將自身待遇與公司內的其他同事(內群體成員)進行比較,也可與公路收費站員工(外群體成員)進行比較。如果參照對象的待遇優于自己,則該出租車司機在兩種比較情況下都能夠產生相對剝奪。
群體相對剝奪是指個體將自身群體與其他群體進行比較后產生的相對剝奪,主要與自身群體所受對待的不滿有關。群體相對剝奪關注個體因群體成員身份而產生的相對剝奪,但群體相對剝奪仍然是通過個體間的比較實現,并非由其所在群體與其他群體進行比較產生。所不同的是個體的社會群體成員的身份突顯出來,參照對象則是與個體所在群體相比具有優勢地位的群體。
根據參照對象在時間維度上的不同,群體相對剝奪可分為橫向群體相對剝奪和縱向群體相對剝奪。前者是群體成員與同時期的其他參照群體成員進行比較所產生,后者是群體成員與自身群體在過去特定時間點的狀態進行比較后產生。縱向群體相對剝奪參照對象的時間點并不固定,既可以是過去一、兩年時的狀態,也可以是過去十多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狀態。在研究社會變革或者經濟危機期間民眾的社會心理與行為變化時,對縱向群體相對剝奪的考察具有獨特價值。例如前蘇聯成員的國民將其目前的生活水平與過去蘇聯時期的生活水平進行比較后產生的縱向群體相對剝奪是影響其社會心理與行為的重要因素。
相對剝奪分為個體相對剝奪和群體相對剝奪,群體相對剝奪又分為橫向群體相對剝奪和縱向群體相對剝奪。在個體相對剝奪中,是否也存在縱向個體相對剝奪?例如,一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在將自己目前的家庭經濟狀況與遭遇變故前的經濟狀況進行比較,可能也會體驗到比較強烈的反差,產生相對剝奪。因此,可以從比較主體的“個體-群體”和比較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兩個維度來理解相對剝奪,從而劃分出相對剝奪的四種類型,縱向個體相對剝奪和橫向個體相對剝奪,縱向群體相對剝奪和縱向個體相對剝奪。縱向相對剝奪參照對象是個體以往的某種狀態。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橫向的個體相對剝奪和群體相對剝奪,而縱向相對剝奪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提出新的分類體系,是對相對剝奪分類的一個整合性創新,涵蓋了相對剝奪的主要類型,使相對剝奪的分類更為全面和完整。
相對剝奪的前因變量主要是影響相對剝奪強度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在客觀因素方面,個體與參照對象的差距越大,相對剝奪強度就越大。個體與參照對象之間的落差是由其所處的社會階層決定的,處于較低社會階層的個體容易產生較強的相對剝奪。因此收入較低、沒有獨立住房或住房較小的社會成員,社會弱勢特別是貧困群體容易產生較強的相對剝奪。
個體的主觀認知也是相對剝奪的重要前因變量。Folger(1987)研究發現,在以下情況下個體將體驗到更強的相對剝奪:第一,當前的分配結果是不合理的;第二,可以獲得其他更好的結果;第三,當前相對剝奪的狀態難以改善。這三個條件,不論是分配結果的合理性、獲得其他更好結果的可能性、還是改變當前狀態的難易程度,均為個體的主觀認知評估,是影響相對剝奪的主觀因素。程序公正和歸因方式是相對剝奪產生和強度的調節變量。如果個體認為導致自身產生相對剝奪的制度或程序合理合法,那么相對剝奪的強度將會減弱;反之,相對剝奪的強度增強。個體對相對剝奪的歸因也影響相對剝奪的強度。如果個體將自身不利處境歸因于自身因素,則產生較低水平的相對剝奪;如果個體將自己遭受相對剝奪的責任歸咎為其他組織或群體,將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
相對剝奪的影響后果較為廣泛,從個體身體健康到群體性事件,甚至到參與恐怖襲擊等,均存在相對剝奪的影響(孫燈勇等,2016)。相對剝奪的后果變量主要集中在對個體和群體的消極影響上,如個體的越軌行為、身體與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消極的群際態度、群體性事件等。由于遭受相對剝奪的個體同時還具有特定群體成員的身份,相對剝奪(主要是群體相對剝奪)也影響到個體所在群體的心理與行為。
(1)相對剝奪對個體的影響
相對剝奪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個體的健康水平、主觀幸福感和滿意度的消極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壓力和消極行為產生的。相對剝奪會增加個體的壓力和焦慮感,導致個體產生長期的壓力、緊張與挫折感,降低個體的免疫力,進而對個體的健康、主觀幸福感和滿意度產生消極影響。
首先,相對剝奪對身體健康存在消極影響。有研究發現,較高的相對剝奪水平與自評身體健康呈顯著的負相關,與抑郁癥、抽煙行為等有較顯著的正相關。相對剝奪的影響機制是通過增加個體的心理壓力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產生損害。其次,相對剝奪對主觀幸福感有較強的消極影響,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絕對收入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群體相對剝奪對主觀幸福感有長期的消極影響。第三,相對剝奪能夠降低生活或工作滿意度。研究發現,僅通過觀看美國的電視節目,就能夠產生相對剝奪,降低生活滿意度,電視節目中的景象成為相對剝奪的參照對象。研究者在一家并購形成的韓國公司里調查發現,相對剝奪對員工的離職傾向有積極的影響,特別是被兼并公司的員工相對剝奪水平較高,導致工作滿意度降低,離職意愿增強。
(2)相對剝奪對群體的影響
相對剝奪對群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主要有降低群體自尊、增強群際偏見、誘發集群行為、影響社會適應方式等(馬皚,2012)等。經歷相對剝奪的群體成員具有較低的群體自尊,更容易對其社會比較的參照群體產生負面印象和消極態度,對群際關系產生消極評價,進而導致與參照群體之間消極的、對抗性群際關系。相對剝奪會導致個體和群體的反抗行為,試圖擺脫相對剝奪的不利處境。
相對剝奪可用來解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所發生的城市暴亂。城市暴亂大多發端于黑人和少數民族群體長期遭受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公正對待所產生的相對剝奪。這些城市暴亂并非發生在最貧困的地區,而是發生在如芝加哥、底特律等較為發達、但貧富差距較大的地區,因為這些地區居民的相對剝奪水平較高。相對剝奪還可以解釋女性工資明顯低于男性同事卻并未出現反抗行為的現象,這是因為當時的職業女性是將自身處境與其女性同事(工資同樣較低)而不是男性同事進行比較,沒有或只產生較低水平的相對剝奪。
相對剝奪最典型的用途是來解釋頻發的群體性事件。相對剝奪是集群行為和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前因變量。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往往是社會弱勢群體和貧困群體,由不利社會地位導致的個體相對剝奪和群體相對剝奪是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因素。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收入分配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階層差距迅速擴大,增強了民眾的個體與群體相對剝奪,加劇了社會的不滿情緒,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轉型期,人們處于一種失范的狀態中,處于不斷分化組合的個體與群體不僅與自身地位較近的參照對象進行比較,而且也與自身地位較遠的優勢參照對象進行比較,如政府官員、企業家、明星等。這種不恰當的選取參照對象的方式,導致當前社會民眾的相對剝奪比較強烈。雖然個體相對剝奪和群體相對剝奪都能夠引發集群行為,但二者的作用大小存在差異。群體相對剝奪對集群行為的影響大于個體相對剝奪,而同時遭受個體相對剝奪和群體相對剝奪的民眾參與集群行為的意愿更強。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全體人民的獲得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貧困群體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貧困群體的獲得感,是精準脫貧的最終目標。貧困群體的典型特征是貧困,在社會比較中處于劣勢,產生相對剝奪感。提升貧困群體獲得感,就需要降低貧困群體的相對剝奪感,主要途徑為精準扶貧。相對剝奪感對精準扶貧產生不利影響,打擊貧困人口參與扶貧的積極性,降低貧困人口對脫貧成效的滿意度(盧世菊等,2018)。由于相對剝奪是通過選取參照對象和社會比較產生的,而參照對象的選擇具有不穩定性,容易受到人口學因素、環境因素、動機因素、認知因素和組織虛擬化的影響(周浩和龍立榮,2010)。參照對象的選擇、社會比較的過程是主觀的,可能產生不準確的比較結果,所以加強對參照對象選取和社會比較的引導,是改變相對剝奪的產生與強度的有效途徑。引導社會成員選取合適的參照對象,如與自己各方面相似較同質的參照對象,幫助社會成員采用合理的社會比較過程,能夠降低相對剝奪的強度。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邊緣戶的相對剝奪感。邊緣戶由于經濟收入稍微高于貧困標準,雖然沒有評定為貧困戶,但家庭經濟狀況與貧困戶相差無幾。貧困戶由于得到了大量的幫扶措施,而邊緣戶則難以獲得政府的幫扶措施,與貧困戶相比,容易產生較為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朱冬亮,2019)。對邊緣貧困戶也應進行一定的幫扶,享受到精準扶貧的政策紅利,降低相對剝奪感。
通過精準脫貧,提升貧困群體的獲得感,降低相對剝奪感。獲得感和相對剝奪感是相互對立的,這兩種感受的共同心理機制是社會比較(何小芹等,2017)。提升貧困群體的獲得感,需要政府部門增加對貧困群體的公共資源供給,注重社會公平,貧困群體自身不斷提升身體健康水平,提高貧困群體的就業技能。
首先,相對剝奪研究視角的拓展。未來研究可在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的連續體這種更廣闊的視角中考察相對剝奪。相對滿意是與參照對象相比,個體對自身所處的優勢地位的感知。相對滿意是與相對剝奪對應的概念,也包括認知成分和情緒成分。相對剝奪-相對滿意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整合,處于一個概念連續體的不同位置上。從社會比較和辯證統一的角度來看,既然存在著與優勢參照對象相比較產生的剝奪感,也可能存在著與劣勢參照對象相比較產生的滿意感。人們在進行社會比較時,既可選取優勢參照對象進行比較也可以選取劣勢參照對象進行比較,若能從向上和向下兩種比較維度來理解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這一對概念,能夠使相對剝奪和相對滿意的研究視角更為全面。
其次,縱向相對剝奪研究的加強。以往研究多關注于橫向比較產生的相對剝奪,對縱向相對剝奪的研究較少。縱向相對剝奪受到社會變革速度、社會變革評價的積極影響;對群體自尊、群體認同、群體幸福感等因素有消極影響。縱向相對剝奪將以往某一時間點的狀態作為參照對象,對了解社會變革時期民眾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評價、對研究社會滿意度和集體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第三,探討相對剝奪的積極影響。以往認為相對剝奪引起個體或群體的消極反應,但相對剝奪也能夠導致個體的自我發展行為,產生積極影響。Zoogah(2010)的研究發現,組織領域的員工在產生相對剝奪后,會產生兩類不同的反應,一是消極反應,如工作壓力增加、產生對組織的消極態度、表現出反生產行為等。二是積極反應,如自我發展的努力、提高個體的能力水平、提出建設性變革等。相對剝奪有助于增加組織領域員工的發展參與行為,如個體自我發展和進行建設性變革、表現出更多的組織公民行為。這是因為員工將發展參與行為作為改變相對剝奪的途徑。而員工在遭受相對剝奪后是否表現出積極反應,與員工個體因素和組織層面因素有關,如個體對發展參與行為的參與意愿、反事實信念、組織的程序公正、行為的控制能力等因素相關。相對剝奪的積極影響及其心理機制是相對剝奪研究中的新主題,改變了研究者對相對剝奪影響后果的認識。
第四,貧困群體相對剝奪感的降低。隨著精準脫貧的實施,貧困群體逐漸脫貧,經濟收入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應注意精神方面的脫貧,注意降低貧困群體的相對剝奪。通過精準扶貧提升獲得感,拮抗相對剝奪感,提升貧困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 考 文 獻〕
〔1〕熊猛,葉一舵.相對剝奪感:概念、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6,(03):438-453.
〔2〕孫燈勇,郭永玉.相對剝奪感:想得、應得、怨憤于未得〔J〕.心理科學,2016,(03):714-719.
〔3〕馬皚.相對剝奪感與社會適應方式: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J〕.心理學報,2012,(03):377-387.
〔4〕盧世菊,江婕,余陽.民族地區旅游扶貧中貧困人口的相對剝奪感及其疏導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8,(01):111-118.
〔5〕周浩,龍立榮.公平感社會比較的參照對象選擇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10,(18),948-954.
〔6〕朱冬亮.貧困“邊緣戶”的相對貧困處境與施治〔J〕.人民論壇,2019,(07):58-60.
〔7〕何小芹,曾韻熹,葉一舵.貧困大學生相對獲得感的現狀調查分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65-67.
〔8〕Zoogah, David B . Employees perceived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activit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 (01):159-173.〔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