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軍
關鍵詞:校企融合;全要素;驅動;協同育人;實踐
基金項目:遼教函[2018]471號-149號:2018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鞍山市工業設計與數字化設計創新中心服務區域發展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
長期以來,受創新不足和機制束縛的影響,我國高校在校企合作推動高校內涵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及“三個能力”建設方面存在諸多頑疾,主要表現在:
高校內部普遍缺乏教師的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體系設計和渠道建設。造成教師教學與科研脫節,科學研究、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兩層皮”,失去了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高校內部研究與教學融合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教師的科學研究行為與人才培養工作融合機制不健全、渠道不暢通,造成科研和教學嚴重脫節。教師的科學研究缺少人才培養需求的驅動力,教師的教學行為又缺少科學研究成果的反哺和引導,直接造成教學停留于理論、科研停留于研究的“兩層皮”狀態,阻斷了人才培養中應用能力培養的渠道,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內部缺乏校企合作成果與人才培養要素的邏輯關系研究,校企協同育人的驅動體系不系統、不科學,高校轉型發展的路線模糊。造成人才培養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映射受阻,科研反哺教學的能力下降,高校內涵發展遲緩。在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教師的科學研究成果及校企合作產出不能直接映射到人才培養的相關驅動要素,阻斷了來自需求側的信息反饋,嚴重影響了校企合作成果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建設的推動和優化作用;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來自企業的諸多資源不能很好地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缺少實踐的驅動。此外,更為突出的問題是,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思路普遍模糊,路線混亂,沒能厘清校企深度融合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邏輯,一定程度上遲滯了高校轉型發展的步伐。
綜上,在高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以“三個能力”建設為目標,圍繞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模式開展研究,解決“校企合作評價體系不健全,合作模式單一”、“校企深度融合機制缺乏設計和市場要素驅動”、“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困難”、“校企協同育人驅動體系不完善、不科學,高校轉型發展路線模糊”等問題,對推動高校轉型發展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立基于分層式校企深度融合全要素驅動的協同育人體系,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成果對人才培養的全要素驅動,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推進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解決“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困難”的問題,解決“校企協同育人驅動力不足,高校轉型發展路線模糊”的問題。
本工作的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詳見圖1。

圖1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研究建立“基于分層式校企深度融合全要素驅動的協同育人模式”:研究建立不同模式校企深度融合聯合體合作成果與人才培養全要素之間的邏輯和映射關系,實現校企合作成果對人才培養全要素的驅動,為構建系統完整的系統育人體系提供理論支撐。
基于“科教融合,科研育人”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機制的研究與實踐:研究建立師資隊伍建設與校企合作相融合的體系和機制;探索建立教師科學研究活動與教書育人活動深度融合的機制與渠道;制定建立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探索開展學生工程意識、專業思維和行業經驗教育、涵養的渠道與機制。從而建立教師實施“科教融合”的體系和渠道,并開展實踐工作。
基于行業和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目標導向機制的研究與實踐:研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成果和資源與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包括行業及企業等需求側反饋對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的支撐體系,如專業建設、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內容優化、教材建設等,最終完成以行業和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并開展實踐工作。
校企深度合作協同教學機制的研究與實踐:研究建立企業專業資源協同開展教書育人工作的體系與機制,包括工程能力培養和專業實踐知識的傳授,實習、實訓資源和基地建設,聯合開展專業實習和專業設計活動等實踐教育改革,通過實踐驗證機制的有效性,讓校企深度融合的成果驅動高校人才培養的教學要素。
提出了“全要素驅動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型”:針對“高校普遍缺乏科教融合的體系設計和渠道建設,科研反哺教學困難”的問題,研究分析校企合作不同成果與人才培養全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驅動機理,建立了校企合作五大類成果“平臺資源、工程環境和專業理念、專業資源、協同創新活動和成果、實踐經驗和專業反饋”,與高校人才培養八大要素“教師隊伍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教材建設、工程理念和專業能力教育、研究和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教學、專業設計”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形成“全要素驅動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型”,詳見圖2。

圖2 全要素驅動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型
構建了“全要素驅動的協同育人體系”:針對“協同育人體系不完善、不科學,高校轉型發展路線模糊”的問題,建設了 “基于科教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機制”、“基于行業和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目標導向機制”和“校企深度合作協同教學機制”, 形成了“教師頂崗實踐制度、本科生進課題組制度、專題創新團隊制度、專題報告講座制度、企業專家咨詢制度、校企合作教材制度、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和就業基地制度、企業導師制度、企業講師制度”9個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全要素驅動的協同育人體系”。使合作成果直接驅動人才培養全過程,給出了高校轉型發展和內涵建設的清晰路線。詳見圖3。

圖3 全要素驅動的校企協同育人體系
構建了“全要素驅動協同育人體系”。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高,學校內涵建設和轉型發展順利推進,實現了理論和實踐創新。“全要素驅動協同育人體系”實踐成果詳見圖4。

圖4 構建“全要素驅動協同育人體系”實踐成果
打造了一支工程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通過實施教師頂崗實踐制度和依托校企聯合體開展技術創新,教師研究能力大幅提升,研究成果成為學科建設的核心支撐;教師實踐能力大幅提升,為科研反哺教學奠定了基礎。
建立了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布局:發揮企業專家咨詢制度作用和企業需求側的反饋驅動作用,持續推進專業優化,專業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實現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應用型優化:發揮企業專家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先后開展了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強基礎闊視野和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的OBE理念貫徹等專業體系優化工作。
構建了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教材體系:實施校企合作教材建設制度開展教材體系建設,教材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強化了工程實踐教育,推進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
構建了工程教育體系,學生工程理念和專業素養提升顯著:實施企業專家專題報告及專題講座制度,針對不同年級本科生開展工程理念、認知和背景等教育,學生專業認知大幅提升。
建立了創新教育體系,學生研究能力提升,創新成果豐富:依托校企合作項目,接納本科生進課題組,依托專題創新團隊機制開展專題創新訓練,有效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學生研究能力提升,研究成果豐富。
建設了高質量實習、實訓和就業基地,實現了實習、就業雙驅動: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和就業基地機制,高質量的專業實習基地、就業基地和專業實訓基地數量穩步增長,解決了學生實習平臺的瓶頸,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
構建了協同教學體系,專業教學與設計貼近工程實際:依托企業導師制和企業講師制,將企業專家引入畢業設計、課程教學和實習、實訓教學中,畢業設計課題質量和設計質量大幅提升,實習、實訓質量穩步提升,解決了“參觀式”實習的頑疾。
實踐證明,“基于分層式校企深度融合全要素驅動的協同育人模式”邏輯清晰、內容全面、效果顯著,可操作性強,可復制,可推廣。
參考文獻
[1]劉震,江珩.學研產協同創新育人模式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8(07):50-54.
[2]潘懋元.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8(03):15-17.
[3]周文斌.堅持學研產結合?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6 (12):18-20.
[4]夏嘉憶.協同育人視域下應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9(1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