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斐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言語交流;語用失誤;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我校外語學院商務英語系專業學生的的專業選修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由于疫情緣故,學校推遲正常開學時間,學生只能通過網絡課堂的形式參與課堂。針對這種前所未有的復雜情況,在本課程之前,有必要對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學情進行一個SWOT分析。
優勢- Strengths:疫情期間進行網絡教育,有利于全國的疫情防控,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網絡資源的開放性強,師生的交互途徑變多,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增加;
劣勢-Weaknesses:學生缺乏較強的自律品質;網絡課堂增加了師生互動的難度和溝通,降低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深度;
機會-Opportunities:因為在線課堂尚未普及,所以網絡運用具有巨大的發展優勢,市場前景非常廣;有助于降低跨文化交際資源搜集的成本;
威脅-Threats:相關的教學模式、規章制度還不成熟,沒有相關制度約束。
基于以上學情,本堂“戰疫”課堂以“言語有力量,抗疫無國界”為主題,緊密圍繞課程核心內容,以三個具體案例為載體,將分析“言語交流(verbal?communication)”、語用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s)和詞匯失效(lexical?failure)三個概念,然后通過案例分析弘揚了中華名族強大的凝聚力,凸顯了強大的中國力量,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過SWOT分析,發揚課堂優勢,避免課堂劣勢,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課程重難點為核心,確定本堂課的具體思路如下:
課前準備。通過提前要求學生對抗疫最暖心句子和抗疫必記15句進行朗讀和背誦,提前感受課程背景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本堂課的理解,提高課堂參與者的共情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法,導入課堂主題。引入第一個案例——“疫情無國界,人間有真情”。這個案例中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現中國在疫情爆發初期,日本、俄羅斯等20來個國家通過不同方式給中國政府送來的口罩等珍貴的防疫物資。其中,日本政府送來的物資上面貼的幾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引起了中國網友的強烈共鳴。這個例子凸顯“言語交流(verbal?communication)”的作用。為援助武漢抗擊疫情,俄羅斯向武漢捐贈了23噸醫療物資。這批物資體積為183立方米,飛機滿載,只剩駕駛艙。而這個例子則說明“非言語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作用。通過對兩國捐贈方式的對比,進而,引出本堂課核心內容——言語交流(verbal?communication)。
任務驅動法——翻譯抗疫“金句”。采用任務驅動法,設置翻譯互動活動:要求學生翻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學生也可以借鑒之前的預習文本,進行翻譯或改編。學生在B站分享自己的翻譯作品。在分析評論完學生佳作后,引導學生再次總結言語交流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案例分析法——深入文章主題。引入第二個案例為“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這個案例將播放一則疫情期間美國多家媒體和政客通過網絡將新冠病毒污名化的視頻,內容為在疫情爆發后,美國一些政客把新冠病毒和中國相聯系,公開把新冠肺炎稱為“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這個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尊重客觀事實,尊重國際公論的重要性。
啟發法——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要求同學,通過閱讀上下文,猜測一組帶有顏色的俚語的真正含義,如black?sheep,yellow?dog ,once in a blue moon等。進一步闡述,在不具備充足的跨文化背景知識,很容易因為詞匯失誤造成語用失誤,從而導致文化沖突。
案例分析法——升華文章主題。第三個案例為“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與同學分享一組中國積極向世界疫情嚴重國家提供援助物資的照片。
學生們通過這個物資捐贈箱子上的口號,不僅觀看了一場“世界詩詞大會”,感受了語言文字可以跨越國界,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向世界傳播來自中國的溫暖援助!引導學生去感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的情感相連、道義相通,是“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回饋和感恩,承載著“鯨波萬里,一葦可航”的大國情懷和國際擔當。
討論法——歸納文章主題。要求同學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在選這個口號時不是直接翻譯中國的古詩詞,而是需要大費周折融合其他國家的文化?” 同學們在經過討論之后得出結論,言語如果沒有突破文化差異的這層壁壘,難以達到表達的最終目的,最終使語言的效果大打折扣。言語也只有在“入鄉隨俗”之后,才能更加達意。
課后鞏固。結合學生SWOT分析結果,本堂課充分發揮網絡自主學習資源豐富這一優勢,和團隊合作的優勢,布置學生完成以下課后探索任務:
個人作業。假設你作為一家中國公司的老板,想向疫情比較嚴重的英國捐贈一些抗疫物資,那么請按照跨文化交際的原則,選擇一句讓兩國人民都能夠引起共鳴的標語,來表達“抗疫無國界”的心聲。
團體作業。改寫“加油武漢”戰疫詩歌;小組成員共同錄制配樂詩朗誦英文微視頻;線下發起“大愛無邊,溫暖你我”原創作品征集活動;籌備戰疫之聲,創辦學生自己的語音宣傳專欄,引導學生發言發聲。(每個小組可以選擇以下其中一個任務完成)
課程內容的認知水平的提升:同學們通過課前預習“抗疫英文金句”,課堂分析中國的詩詞、意大利的歌劇、德國的哲學思想、非洲大陸流淌的的開拓精神…,課后自主搜索與完成抗疫金句創作,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背后的本質,加強了對言語交流、言語失效和詞義失效三個概念的理解。在接收語言知識之余,又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培養了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的夯實:同學們在分析國外媒體對冠狀病毒的污名化時,深刻理解在疫情面前要事實,不要恐懼;要科學,不要謠言;要團結,不要污名的重要性;并認識到今后也應貫穿實事求是的作風,不要對其他國家在沒有根據的前提下,進行隨意詆毀。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了道德品質;
自主探索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課后,學生結合本堂課課程內容和案例分析,完成了2項課程作業。通過自主查閱,了解中英兩國的建交歷史,選擇一句讓兩國人民都能夠引起共鳴的口號,來表達抗疫無國界的心聲。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創作了一段英文宣傳片,并發布到網絡平臺上,通過這種對對中國抗擊疫情的宣傳,讓世界更清楚地了解中國在抗擊疫情期間做的努力。
危機是最鮮活的教材,災難是最深刻的課堂。本堂課我們的在傳播跨文化語言知識的同時,也通過案利用當前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大愛情懷、家國擔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等教育和影響學生。同學們通過三個真實案例,感受到了在病毒面前,舉國上下表現出的強大的凝聚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袁藝銘.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思政教育探索 [J].現代交際,2019(10):150.
[2].汪藝,張琴. 課程思政視域下構建“中國之聲”有聲閱讀資源庫外語教學研究[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
[3].李海燕.高校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科技世界,2019(07):107
[4]沈樂敏.外語專業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202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