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鼎
【摘要】當前,房地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房地產發展脈絡,不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房地產業的全貌,也能為房地產業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歷史參考。為了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也要加快轉型升級;既要回歸房屋居住的本質,也要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關鍵詞】房地產業;發展脈絡;未來方向
【中圖分類號】F293.3
1、緒論
房地產業因其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素有國民經濟“晴雨表”與“調節器”之稱,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必不可缺的作用。2019年,我國房地產業開發投資額為132194億元,,房屋竣工面積為95942萬平方米,銷售額達到159725億元,各項相關指標均保持了較快速度的增長,為推動經濟發展做出了必要的貢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受新冠疫情突發的影響,如何保持房地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從而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因此,理順房地產業的發展脈絡、明晰發展方向有其必要性以及現實意義。
2、概念闡述
房地產,顧名思義是指房屋和土地兩種資源的結合。在實物形態上,房產與地產相互結合,房與地合而為一;在經濟形態上,從房屋建設到買賣出售等經濟行為,二者之間總是表現出整體性,密不可分,故將二者合稱為“房地產”。通常而言,房地產是針對城市房屋和土地而言的;而房地產業是指從事房地產開發、運營、銷售等相關經濟活動的產業門類。因此,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前提,而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與產業化。在理論方面,馬克思認為土地所有權的排他性實現了土地資本化,有償使用是土地所有權得以實現的經濟形式,土地價格的實質是地租的價格。而當勞動、資本與土地結合在一起時,土地價格則分成了兩部分,不僅包含了土地作為自然資源的價格,也包含了投入其中的資本與勞動所物化的價值。
3、房地產業發展脈絡
土地是房地產的基礎,房地產是土地的衍化,房地產無法離開土地而單獨出現,而土地卻可以獨自存在。根據定義,可將房地產市場分為土地轉讓市場與房屋交易市場。其中,土地市場可分為所有權出讓和使用權轉讓市場;而房屋交易市場,主要是指房屋的買賣與租賃市場等。
3.1古代房地產業
我國古代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商業處于從屬地位,雖然有一定規模的房屋的租賃、買賣等經濟活動,但市場化程度非常低。而土地交易較之于房屋交易略顯活躍,所以古代房地產業主要集中在土地市場上。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就出現了土地的交換和買賣。我國古代土地主要為田地,即使進入了土地市場,其主要用途依然沒變,仍以種植勞作為主,開發建設的行為較少。
在奴隸社會的夏商周時期,土地國有,其實質是屬于國王個人所有。商朝時,井田制開始出現,在此制度下禁止買賣與轉讓土地。到了春秋時期,井田制漸漸瓦解,私田開始出現。至戰國與秦朝時期,隨著土地私有的深化,土地市場開始孕育,開始出現了土地買賣。
西漢初期,受黃老之學的影響,土地政策更加自由,土地所有權屬于農民私有,既可以自己使用,也能夠自由出售,土地市場繼續萌芽。在經濟困難時期,土地買賣成為常態,容易形成土地兼并的局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定。從漢武帝時期開始,隨著經濟改革的推行,商業經濟的發展受到抑制,土地市場也受到波及,土地買賣呈現逐步萎靡之勢。由于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改革使得商業經濟長期一蹶不振,以至直到唐朝中期,土地市場一直處于緩慢發育的階段。
唐代時,唐初沿用了北魏的均田制,土地屬于中央政府,即土地國有制,中央政府按照人口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均田制被打破,政府不再授田,允許田地自由買賣,土地兼并之風再起,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而這一解禁,一直延續到清代,土地買賣一直被政府所許可。
明清時期延續了唐朝后期以來的土地政策,土地買賣仍被許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市場進一步發育,官田也開始逐漸進入土地市場。并且與之前朝代有所不同的是,土地經營權開始進入市場,土地的市場化趨勢進一步加快。
3.2近代房地產業
3.2.1 ?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房地產業開始興起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喪失了土地主權的完整性,在一些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開始出現外國的租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市場化的進程。隨著租界土地、房屋流通數量與頻率的不斷上升,地價與房價也持續走高,通商口岸形成了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現代意義上的房地產市場。
這一階段,房地產業的發展是不全面的。首先,它僅存在于少數通商口岸城市,在中國更加廣袤的其他區地并未出現現代意義上房地產業的萌芽;其次,當時的房地產商,以國外房地產商為主,基本上沒有本土房地產商,可以說當時的房地產市場被國外房地產商所壟斷,是一種片面的發展。此外,當時房地產經營者主要是零散的房地產業主,幾乎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公司。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正是這一時期,現代意義上的房地產業開始興起。雖然僅出現在幾個開埠口岸,但卻開創了近代中國城市房地產業發展的先河。隨著人口的聚集與經濟的發展,房地產市場逐步穩固下來,專業性的房地產公司開始出現,房地產業開始慢慢登上歷史的舞臺。
3.2.2 ?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房地產業有所發展
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同時,國民政府推行“雙層土地政策”,既規定土地屬于全體國民,也依法保護取得的土地所有權,這為房地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房地產業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這一階段,本土房地產企業開始出現,但國外房地產商仍處于壟斷地位。本土房地產業投資多以房地產業主的身份出現,所涉及的業務較為單一,僅以買賣、出租為主,不從事其它房地產經營。此外,本土房地產業的從業人員也較為有限。在當時,一般人是很難占有大量土地與房產的。因此,本土的房地產企業的出現往往都有一定的背景,不是依靠封建權勢,就是依靠外國人的勢力。這一時期雖然房地產業獲得了發展,社會的動蕩使得各個區域房地產業的發展呈現較大差異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顯著,本土房地產業的對外依賴性較高。
回歸本質時期。2015年,中央強調“促消費、去庫存”,為房地產回歸本質奠定了基礎,做好了鋪墊。2016年底,為了有效應對火熱的炒房行為,中央首次提出了“房住不炒”的定位。此后,中央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這一定位,并指出要全面落實因城施策,建立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2020年5月,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房住不炒”的定位,同時強調要因城施策。
在發展與調整階段,房地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以1998年至2018年數據來看,企業個數增長了301.7%,產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2.6個百分點。這一階段,國家政策對其發展影響較大,政府的調控政策是多領域、深層次的,政策出臺也較為密集,但是總體上來說,這些調控政策并未遏制住房價的上漲。2018年,商品房平均售價較1998年增長了323.5%,而住宅價格增長了360.8%。
4、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方向
通過40年左右的發展,我國房地產業可以說是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我國人民的居住條件,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約為40M2,與1977年相比,增長了約10倍。同時,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不僅拉動了相關行業的協同發展,也帶動了相關人員的就業。
但高房價一直是各地政府難以有效解決的現實問題。當前,住房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且已成為了重要的民生問題,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連,備受關注。隨著城市房價的不斷走高,居住矛盾日益凸顯。尤其是對中低收入群體以及初就業群體而言,面對高房價,往往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即使購得房子,也只能淪為“房奴”,被房貸壓的喘不過氣來,嚴重影響了這類群體的生活水平,抑制了有效消費。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突發,對我國房地產業產生了較大沖擊。但危中有機,房地產業應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方式,更好地適應中國樓市新常態。
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應理性發展,改變當前高杠桿發展模式,從而降低資金風險;要不斷創新服務項目與方式,拓展產業鏈的廣度與深度,拓寬發展路徑;需積極轉型升級,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更加注重節能環保,倡導綠色發展,不斷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要緊跟國家大政方針,遵從各項調控措施,努力成為城市建設的貢獻者與奉獻者。
至于政府,應不斷改善房地產企業的營商環境,鼓勵良性競爭,完善房地產企業的進入與退出機制;要擴大財政收入的有效途徑,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避免房價在建設、營銷等環節層層加碼;需嚴格房價審核制度,讓房價逐步回歸理性,堅決不將房地產業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還應準確把握市場動向,善用政策調控,要不斷加強對房地產業調控的力度、增加調控的維度、提高調控的效度,確保房地產業平穩與長遠發展。同時,還要協助房地產業在注重其商品屬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其民生屬性,強化住房的維穩功能,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居住權利,真正實現“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美好愿景,促進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繁榮。
參考文獻:
[1]吳淑蓮.城市化與房地產業互動發展關系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6.
[2]李艷雙.房地產業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天津大學,2003.
[3]李明海.利益制衡論[D].復旦大學,2007.[4]趙津.租界與中國近代房地產業的誕生[J].歷史研究,1993(06):97-108.
[4]趙津.租界與中國近代房地產業的誕生[J].歷史研究,1993(06):97-108.
[5]張平石.中國住房問題宏觀政策研究[D].武漢大學,2009.
[6]王京濱,夏貝貝.中國房地產改革40年:市場與政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9(10):25-3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