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巖 侯春房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范圍不斷向外延伸,各大建筑物崛起,土地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土地可利用資源減少,土地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之間矛盾加大,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解決好土地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關系,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土地管理;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關系分析
隨著城市的發展,土地問題成為一項重要問題,必須要開展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加強土地管理,這是推進城市發展,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合理使用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開展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途徑,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加強土地管理,開展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需要政府及時進行調整,將宏觀調控與市場管理結合在一起,遏制城市土地利用的隨意性,保證土地資源合理使用。
1、土地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關系
為了滿足城市發展與社會進步需要,進行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管理是在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管理之上對以用土地和未使用土地的規劃管理,保證土地達到資源最優化,使土地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使用,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合理使用土地資源。同時,進行土地管理,加強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可以加強土地布局規劃,提高土地資源使用效率。
2、開展土地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要求
2.1轉變土地資源使用觀念
城市范圍不斷擴大,導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資源使用不合理,規劃不平均現象越來嚴重。土地作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阻礙了城市化進程。從現階段社會發展與土地資源使用程度上來看,必須要使用科學理念,合理使用土地,保護農村耕地面積,對耕地進行規范化管理[1]。改變傳統管理理念,依法用地,提升人們管理的自覺性與主動性,營造出一個依法用地,節約用地的管理方式。轉變管理模式,開展出一條帶有特色的土地節約集約道路,以此來改善當前土地問題,保證土地資源合理化使用。
2.2加強耕地的保護力度
我國人口密集,農村人口數量多,耕地面積小,人均使用率低,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并且我國山地眾多,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隨著人口的增加,可以使用的耕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緊張。就需要我們開展相應措施,來保護耕地面積,就像保護稀有生物一樣保護耕地,提高人均使用率。開展耕地保護責任制度,合理規劃農田,堅決守護好耕地。進行城市發展規劃,計劃出土地整體使用規模,多方位,多角度合一,嚴格規定城市開發界限,保護農田與生態范圍,合理規劃土地資源。復興工況廢棄地,加強棄地復墾,以此來展現城市化范圍,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面積在土地總資源當中的百分比,增加耕地面積。其次,農村開展耕地保護組織,建立耕地保護部門,組建部門,加強土地監管,避免土地出現沙漠化現象,注重土地資源的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使用。
2.3加強土地使用效率
土地使用效率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一個地區資源使用程度,了解當地經濟發展與人員居住情況。近幾年來,通過不斷優化土地結構,保證各占比平衡,加強使用效率,促進企業升級。在此基礎上,轉變城市發展結構,合理優化結構,靈活使用閑置土地,開展土地的低效使用。挖掘老城區使用地,加強復墾,提高城區用地潛力。加快工業技術改進的速度,建立多層廠房,提高土地利用率,達到節約土地的目的。加強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力度,開展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提高土地使用門檻。對于道路兩側,村內空閑等一些被長期侵占的公共土地,進行土地資源管理,通過農村交易平臺開展土地招標,招標中的所有收益,全部投入到公益事業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土地節約利用,開展了公益事業,推動經濟,政治,社會的多重發展。
2.4加強土地監管與考核
加強監管與考核將土地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政策落實到實處。土地是社會發展的根基,是農民收入的來源。土地資源合理使用,關系到各個層面。節約土地資源,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人員共同的努力。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制定土地監管與考核政策,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監管主旨,認真貫策合理使用與保護耕地政策。定期進行耕地面積核查,避免占用耕地現象的出現,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在保護耕地的基礎上,進行城市化建設。從基本國情出發,努力開辟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做出貢獻。
結語:
開展土地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不斷縮減,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導致土地與城市發展存在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進行土地管理已經成為緩解矛盾的重要解決方式。土地是一種珍貴的資源,是人們生活的根本,是經濟發展當中最為重要的條件,是國家的資源。如何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是現階段人們所要思考的問題,需要有關部門進行計劃,正確處理土地管理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之間的關系,保護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推動社會經濟與人們生活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亞雄.基于指標標準化法的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分析-以株洲市為例[J].中國市場,2017(35):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