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棟


摘 ?要:現代數學教育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一種教學的重點內容。本文從多層面分析與設計教學,從課堂氛圍、知識體系、體驗探究活動等方面審視當下的小學數學常規課堂依然存在淺表化、淺層化的問題,致力于打造深度學習的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多層面;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新課程實施以來,不少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常規課堂依然存在淺表化、淺層化的問題。教師教的過程中,洗腦式地灌輸,機械式地訓練仍然根深蒂固;學生學的過程中,缺乏獨立思考與深層感悟的機會,親身思辨、深度學習只是走過場。
“深度學習”是需要注重學習的自然發生,感興趣主動接受,強調知識結構體系,關注學生體驗探究,倡導把思考還給學生,多給機會學生交流與探討,深度拓展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從學生情感、學習探究和建構知識體系等方面努力踐行。
一、從“直白”走向“童趣”,打開主動學習的情感按鈕
“好玩”的數學課堂,才是屬于孩子們的課堂。但在許多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是單調枯燥、艱澀難懂的。為此,教師首先需解讀學生的兒童心理,充分讀懂與研究教材,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趣味性與生活性,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直接生動地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催化,從“直白”走向“童趣”,讓數學課堂充滿童趣,充滿快樂,讓學生帶著主動情感去學習。
筆者認為課堂可引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環節來呈現教學內容。例如“田忌賽馬”的教學設計成撲克牌比大小的游戲引入,馬上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設計一個情境或編一個故事串聯知識學習也是普遍和有趣的好方法,這既貼近學生生活,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用“到公園里玩”作為活動情境,把“比較大小”的知識內容集中放在活動中進行:跳繩時比較跳繩次數的多少,玩蹺蹺板時比較輕重,也可以走路時比較快慢。這充分利用情境資源,情境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又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與此同時,課堂實踐中還可以采用兒歌、游戲、資源等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呈現教學內容。例如,教學“年月日”讓學生采用詩歌或拳頭記憶法,巧妙記住大小月;教學“長度單位”時,利用身體尺如指甲長約是1厘米、一拃約是1分米、水平張開雙手長約是1米等,幫助學生建立單位大小的表象……教師充分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工具等資源,改變“直白”的教學,采取“童趣”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興趣濃厚的氛圍和學習欲望高漲的情緒下開展學習活動,打開深度學習的情感按鈕,主動學習,高效內化。
二、從“牽引”走向“開放”,經歷自主探究的體驗過程
深度學習需要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淺顯到深入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是學生機械地吸收、被動地記憶、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而這恰是與深度學習背離的。深度學習是教師精心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合作參與學習的過程,從“牽引”走向“開放”,盡最大努力讓學生親歷和感悟數學的交流與表達、動手實踐、整理與歸納等學習過程,發展學生能力,提升學習力才能落地生根。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的“軸對稱”一課中,如將對稱軸直接呈現,讓學生按給定對稱軸補全另一半。這樣的過程,教學推進牽著學生走,或許會比較順暢,但學生的學習空間會顯得壓縮、狹窄,學生就少了想象發展的空間,探究過程就不夠充分、深刻。若教師設計開放空間想象,效果則截然不同。如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請你想象一下,這個軸對稱圖形( ?)的另一半在哪里?嘗試畫一畫吧。
生1:我選擇的對稱軸是橫直線。(展示學生作品)
生2:我選擇的對稱軸是豎直線。
生3:還有不同的畫法,我畫的對稱軸是斜的。
師:同學們,你們想象到了嗎?看來對稱軸除了可以是橫的豎的,
還可以是斜的。同學們的思路打開了,找到不同的對稱軸就可以畫出
不同的軸對稱圖形。
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想象力,思維也不同。一個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適度的發展空間,讓學生思考與想象,在展示與匯報中,借助學生的作品,意在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對稱軸不僅局限于橫和豎的情形,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讓學生的空間想象、實踐操作等能力得以發展,使得學生的探究更有效、體驗更深刻。
三、從“點狀”走向“多維”,建立數學知識的結構體系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非常強的學科,知識間存在著縱向或橫向上的聯系。當前部分數學課堂都只是停留在零碎知識的教學,不太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因此學生學起來顯得知識不易掌握、繁重、不系統。由此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挖掘教材知識間的關聯,把點狀化、碎片化的數學知識修補,使知識呈現出整體的結構態,從“點狀”走向“多維”,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將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知識的結構化、體系化。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時,將知識繪制成時間軸。這內容有認識大月、小月、平年、閏年、大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幾個月、一年有多少天等知識。從知識結構看,知識點多而且零碎,知識塊之間牽連較多。復習教學時、分和秒為知識生長點,作為時間軸的基礎,接著新授課認識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補充時間軸,接著探究“一日有多長”“一月有多長”和“一年有多長”,逐步串聯日與時的關系、月與日的關系、年與月的關系、年與日的關系,不斷完善時間軸。
設計利用時間軸將知識點進行整合,并直觀呈現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引導學生系統化、結構化地認識時間單位,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轉化力。
教學實踐表明,深度學習是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真實發生的有效路徑。教師抓住數學核心內容,圍繞數學學科的本質,探究數學課堂的童趣化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點燃課堂,多渠道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發展學生能力。只有如此多層面地設計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心智的自由發展提供更大的時空,讓正在發展中的學生去挖掘個性潛能,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