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針對傳統職業教育中的各項缺陷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展開教育工作”的改革方針,旨在加強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解決當前就業難題。但方針的提出并沒有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在中職教育中,很多中職教師依舊采用傳統教育方式,主觀地來指定教學方向、教學內容等,導致學生的學習脫離當前就業需求,畢業后依然面臨就業難題。對此,本文為了更好地推廣改革方針,將以中職英語教學為基礎,結合就業導向改革方針,分析方針改革作用、中職英語教學模式現狀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對應的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關鍵詞】就業導向;中職教育;英語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姚立軍(1970.03-),女,湖北天門人,湖北天門市天門職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我國現代化的發展使社會各行各業發生了變化,逐漸朝國際化方向靠攏,所以大多數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同以往,這時中職英語教學作為人才培育平臺與人才輸送渠道,應當根據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來改變教學,由此才能更好地落實育人責任,這也是就業導向改革方針所提倡的重點。但現代中職英語教育模式趨于傳統,多方面都無法落實方針改革重點,因此必須要進行改變,本課題研究意義就在于此。
一、就業導向方針的改革作用
為了讓廣大教育工作者了解到就業導向方針的重要性,下文將從該方針功能及影響角度上闡述方針改革作用。
1. 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指人在專業以外的能力水平體現,這些能力在現代各行業中得到重視,即各大企業在招收新員工(特別是畢業生)的時候,除了會提出專業水平要求以外,還會重點考察人才的綜合素質,可見綜合素質非常重要。這一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學在就業導向方針基礎上能根據行業要求來進行教育,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這使學生畢業后就能滿足行業要求,有利于解決當前就業難題。如在英語教學當中,中職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到某個實際工作場景內進行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在這個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綜合素質之一)。
2. 平衡人才供給關系。國家的發展需要大量英語人才支撐,因此中職學校作為英語人才培養、輸送的平臺,應當肩負起人才培養責任,滿足國家發展中的人才需求,這樣才能實現人才供給關系平衡,而如果中職學校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行業需求,則代表人才并不能直接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由此就引起了人才供給關系不平衡的問題。中職學校圍繞就業導向來進行英語教學,就能避免關系不平衡的問題發生,同時還能起到優化關系發展的作用。
二、中職英語教學模式現狀問題
根據相關案例可知,現代中職英語教學模式趨于傳統,多方面并沒有落實就業導向方針,這說明傳統問題依舊存在,且均會導致中職學生綜合素質、人才供給關系出現缺陷,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再提出對應建議。
1. 模式側重于教師。根據多數中職英語教學案例可知,其教學模式多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種模式首先會導致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養成被動學習習慣,這是典型的綜合素質低下的現象,不但不利于學生未來工作,對學生當前專業學習也會有一定影響;其次該教學模式容易受教師觀念影響而出現缺陷,即如果在英語教學當中,教師本身存在觀念上的問題,則學生作為被動者必然會受到相同的影響,這同樣對教學質量有不利影響,容易脫離就業導向。例如某中職學生在學習期間長處于被動地位來進行學習,而其教師在觀念上比較傳統,認為中職英語教學只要讓學生掌握課本理論以及一些常規的實際技巧既可,但該學生畢業后多次遭到企業拒絕,理由大多為學生并不具備在企業崗位工作范圍內順暢使用英語的能力,可見這種側重于教師的模式脫離了就業導向,教學方向比較盲目。
2. 教學內容比較局限。現代中職英語教學當中所使用的教學內容多為課本內容,而課本內容必然是局限的,不能涵蓋所有知識應用范圍,尤其對英語這種通用性的語言工具而言,單純依靠課本是不可能實現這語言應用的,因此在教學中依靠課本內容來進行教學,就會造成“教學內容比較局限”的問題。局限的教學內容很難讓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導致學生在工作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某學生可以順暢地使用英語進行日常溝通,但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術語難以表達準確”的問題,導致工作溝通不準確,業務開展不順利,這一表現同樣說明中職英語教學脫離了就業導向。
值得注意的是,局限的教學內容會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問題,如文化教育薄弱、翻譯教育不足等,下文將對這兩項問題進行分析。
(1)文化教育薄弱。在就業導向視角下,中職學生畢業之后如果想要投身于國際貿易市場,就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而溝通能力并不是單純指學生的英語水平,還要求學生足夠了解國外用戶的文化背景,切入背景來進行溝通才能保障貿易活動成功率,這一點說明學生就業能力優秀,會被企業青睞,相反則代表學生很難就業。由此可見,因為現代中職英語教育脫離了就業導向,所以會出現教育內容局限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在不斷的演化中會衍生出文化教育薄弱問題,隨之導致學生出現就業能力弱、貿易溝通難度提升等缺陷,該問題已經非常普及,需要引起重視。
(2)翻譯教育不足。在國際貿易或技術發展等方面的溝通行為當中,我們除了要從國際用戶的文化背景上去組織溝通語言以外,還要將我國文化傳輸出去,這樣才能形成文化交融趨勢,實現溝通目的。但因為中職英語教學內容比較局限,所以很多學生在就業之后都會出現翻譯能力上的缺陷,例如某學生畢業后進入了一家國際貿易企業,在某次貿易溝通當中嘗試翻譯“緣分”一詞來表達雙方親近的關系,但其英語翻譯結果為“Luck”,導致整個溝通氛圍發生了變化,最后落得失敗結局,這一問題的成因就是中職教育未將就業作為導向,翻譯教育不足,使得學生無法準確翻譯我國語言特色詞匯,易引起國際用戶的“誤會”。
三、就業導向下中職英語教育模式創新策略
1. 教學模式創新。在就業導向下中職英語教育模式創新要緊抓兩個重點,具體如下。
(1)師生主次關系。在就業導向視角下,中職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成功就業,避免陷入就業難題,因此如果將教育視為服務,則學生才是“客戶”,說明在教學模式的主次關系上,學生應當處于主導地位,而教師則要在次要地位上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生吸收、理解教學內容。這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現代教學領域中被稱為“引導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作為引導者或組織者來展開教學工作,通過各種引導手段與組織管理方法,讓學生主動思考、分析英語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此提升學生英語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先構建一個“英語工作場景”,組織學生進入場景后,借助場景的劇情引導作用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根據當前情況組織英語語言。
(2)教師觀念。要落實“引導教學模式”就必須扭轉教師傳統觀念,針對這一點,中職院校應當采用培訓策略,通過培訓讓教師觀念改變,實現教學模式創新目的。在培訓過程中要側重兩點,其一必須讓教師認識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與新教學模式的優勢,這樣才能讓教師對新教學模式保持重視;其二必須讓教師掌握新教學模式的核心與教學方法,由此來落實模式創新工作及就業導向方針。
2. 教學內容拓展。傳統中職英語教育模式中的教學內容雖然局限,但可以保留,只是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傳統內容基礎上進行拓展,實現教學內容創新,并推動教學模式轉變。針對教學內容局限下的兩個問題表現,教學內容拓展方向有二,其一鼓勵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多閱讀一些課外的英語讀物,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其二針對學生就業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如翻譯不準確)進行技巧講解,以免學生陷入困境。
四、結語
綜上,本文以就業導向為基礎分析了現代中職英語教育模式的現狀,可知中職英語教育模式趨于傳統,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就業導向的重要性,導致教育多方面存在問題,難以解決學生就業難題。對此文中提出了針對問題的創新策略,以期可以改變中職英語教育模式現狀,充分融合就業導向方針,落實導向下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祥貴.就業導向下中職英語教學的有效開展思考[J].英語廣場旬刊,2017,000(005):163-164.
[2]馬淑霞.以就業為導向下的中職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學周刊,2019,40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