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紅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建設規模的不斷壯大,對環境帶來了不可逆轉的破壞。發展生態農業對社會的進步、自然環境的改善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農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從當前發展形勢來看,國家對生態農業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該產業尚不完善,很多問題還有待于解決。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結合當地的地理資源,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整改方案,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最終實現我國生態農業的高速穩定增長。
關鍵詞:生態農業;重大產業;實踐;創新;高速增長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的主要根基的地位不會動搖。農業關乎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國是人口大國,衣食住行問題是基本保障,是關乎到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定團結的頭等大事。隨著全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方向也要逐步轉向生態化。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發展策略,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一、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優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
從古至今,農業受關注的程度從來沒有改變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更是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在科技的推動下,我國的農業發展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由于過去過分注重經濟效益,人們環保意識缺失,農作物種植用到的各種化學、農藥和塑料地膜,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對于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升,綠色文化逐步深入人心。生態農業的大力推廣,節能環保觀念的不斷強化,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亟需轉變,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適應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
(二)調整農業經濟的結構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對于個人健康越來越重視。無農藥的綠色食品、有機蔬菜逐步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生態農業的推廣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但是在具體的實施環節,如何結合當地特色,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尋求更適應現代化生活需求的發展模式,已成為當地主管部門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對本土農作物加大經濟和技術支持,從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原生態農業。此外,生態農業的大力推行,對于整個自然界的生態鏈平衡,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打造一條完整的商業供應鏈有著重要意義。
(三)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加大自然原生資源的保護力度,帶動生態農業的穩步前進。第二,隨著農業生態化轉型,農產品的產量不再依靠化學制劑來實現。在種植過程中根據不同作物的特征有效搭配,合理布局,通過物種之間的互相制約關系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該種植模式下,農產品綠色無污染,種類多樣化,產品質量更高。由此可見,農業生態化的轉型,既有效保護了周邊的土壤和水源,同時又發展了當地農業資源種類的多樣性,可謂一舉兩得。
(四)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第一,農作物的種類更加豐富,各種糧食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農業發展與社會經濟關聯更加密切,獲得了非??捎^的經濟收入。第二,生態農業的發展減少了種植中農藥的使用,同時降低了對環境的破壞。第三,生態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產更加科學環保、遵循自然規律,有效避免了在化學藥物的影響下土壤越來越貧瘠。
二、可持續發展下生態農業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在農業中的轉換率不高
據市場調查顯示,過去農村糧食產量主要取決于人力和財力的投入比例。這種方式并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工業深入發展,農村勞動力逐步減少,因此必須做出改變,在創新中求發展。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我國農業生產技術一直在進行改革創新,但是實際成效并不顯著。主要表現在,資金的投資力度不大,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與現實脫節,結果差強人意,農業沒有創收,人才流失嚴重,更別提產品更新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現代化程度不夠
就我國現階段國情分析,行業要發展,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目前,我國的很多地區棄農從商現象屢見不鮮。在重視農業的地區,雖然機械自動化發展迅速,但是由于原有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的耕種形式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資源劃分不均勻,導致農業發展一直停滯不前。
三、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路徑
(一)不斷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隨著農業生態化進程的加速,相關農業服務部門要提升自身對于自然規律及生態平衡的掌握程度,在具體的工作中要嚴格遵循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保持農業自身生態體系的功能,確保原生態農業的有序發展。另外,在當地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確保農業的整體方向符合當地特征,確保資源利用更加合理。嚴防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等現象發生,共同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系統,確保農業圍繞這個基本原則穩步前行。同時融入先進科技手段,對于現有工作模式進行合理調整,確保我國的生態農業在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二)重視環保產業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方針政策下,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生態農業的發展備受社會關注。在節能環保的背景下,人們對生態農業的認知也在不斷提升,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打造和平友好的社會環境。隨著地區環保意識的提高,政府除了針對大氣環境的整治外,對于和人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農產品的健康也增加了更多的關注,從而對于當地農業生態化的轉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為生態農業的發展鋪平了前進的道路。另外,在具體的操作中,當地農業工作人員需要特別注意,在生態農業的實施中一定要以節約能源和保護當地氣候資源為前提,只有提高對環保的重視,才能為發展生態農業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
(三)發展和優化農產品
生態農業的大力推行,對于農村環保工作的開展有著重大意義,同時帶動我國農村其它產業的共同發展。農村環保業的開發,同當地自然環境形成統一的生態體系,共同打造和諧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一方面保護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另一方面提升生態農業的經濟收益。打造地方特色的綠色無污染產品,既給農民創造了經濟收益,又優化了農產品的質量。這些都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要從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兩方面著手,招商引資,使得當地的生態農業發展穩步上升。
(四)改進農村社會服務體制
本著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方針,在農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上,一定要強化法律監管意識:國家層面加大扶持力度,大力開展優惠策略,維護農業市場,加大對外出口的扶持推廣,開展試點運行模式等。試運行效果好的項目大力推廣,進一步擴大經營范圍,提升人們對生態農產品的認知度,市場推廣打開綠色通道,做好保障工作。維護好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在本著不破壞當地自然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完成轉型。同時加強對污染問題的整治。
(五)激發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體,生態農業的大力推廣離不開農民的參與。在具體實施環節,基層農民是發展的主要決定力量。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激發每個人的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他們的中堅力量,從而不斷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政府方面也要加大政策扶持,除了技術上的指導外,還要加強資金支持力度,從而給農民解決后顧之憂??梢远ㄆ谘堃恍I技術水平較高的人員進行培訓指導,不斷提升農業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素質,幫助其解決疑難問題,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生態農業的穩定發展。
(六)加強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
縱觀整個生態農業的發展,要保證其緊跟社會發展的速度持續穩定前行,還要從根本上提高當地農業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并建立完善的法律管理規范制度,提供更多的優惠推廣措施,實現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大力支持。優惠不能偏離社會發展的大形勢,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工作,不斷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試點工作開展要綜合當地的現狀來完成,效果好的要大力推廣,全面提升整個區域的農產品質量。另外,在市場銷售環節,必須嚴格核查,制定完善的入市稽查方案,從而維護市場的公正合理,補償的發放也要考慮到當地的實際需求。對于環境條件較差的地區,政府要從環境治理著手,加大對地方環保的整治力度。比如,要做好土壤、水源的保護措施,對破壞性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強化對生態農作物的檢驗檢查。這一系列完善的保障體系,為綠色生態農業保駕護航。
四、結語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態農業的發展更是有待于加強。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要從實際出發,加大推廣力度,要做好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加強他們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生態農業事業中去。遇到問題及時解決,不斷提升農產品的產出率,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帶動整個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萍.可持續發展視角的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J].中國集體經濟,2018(28):3-4.
[2]郭婉瑩.生態農業視角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J].農業工程,2018,8(09):130-132.
[3]星顯珠.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23):43.
[4]韓才斌.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18(12):218+220.
[5]錢昕黎.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J].農場經濟管理,2018(06):50-51.
(作者單位:甘肅省疏勒河水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