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龍
摘要:我國基礎建設快速發展完善不僅是政府執政能力加強的表現,也是我國社會資本科學合理利用的表現。尤其是PPP模式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推動作用。對于建筑施工企業來說,PPP模式作為公私合營的一種途徑,在應用過程中雖然給業務工程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財務管理方面。建筑施工企業在對PPP項目施工時,無法準確的考慮到多方面的變量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財務管理時,極大的阻礙了企業財務管理效率及財務管理質量,因此,建筑施工企業在面對PPP項目時,應進一步加強對PPP模式的財務管理。文章就目前建筑施工企業面對PPP項目時,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簡單闡述如何提高財務管理質量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PPP模式;建筑施工企業;問題
目前,隨著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范圍越大,所需要的資本也越大,政府及相關國有企業面對如此龐大的建設項目及資金支出,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引用社會資本的參與及支持成為了必然趨勢。PPP模式項目便是社會資本充分融入的一種重要途徑,它把政府與私人或社會組織的關系聯系起來,在相關條約合同的約束下,發揮社會資本的最大效益。即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也發揮了社會資本帶動經濟建設的作用,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對社會組織,都是有利的方式。但同時,就社會組織來說,PPP模式項目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財務管理。本文就針對建筑施工企業PPP模式下的施工項目財務管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一、PPP模式下建設項目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項目融資的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隨著我國PPP模式項目的不斷深入發展及運用,相關的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市場準入也隨之逐漸放寬,這導致更多的社會組織或私人資本進入了PPP項目,與相關主體方進行合作。但這也為建筑施工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首先,在融資方面,眾所周知,PPP項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做支撐,但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業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在PPP模式下籌集資金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許多建筑施工企業在進行融資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融資機構的信用,沒有對融資機構的實際信用進行有效評估,一旦融資機構失信,那么對建筑施工企業的資金鏈是巨大的沖擊,不僅不利于PPP項目的開展,甚至可能影響企業的日常經營。其次,建筑施工企業在PPP模式下的融資方式也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中小企業往往會利用債券進行融資,這種融資方式極其容易使企業債臺高筑,影響發展。最后,一些建筑施工企業的資本機構不完善,資產質變的設置沒有相關科學性的指導,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沒有經過科學計算,全憑以往經驗。
(二)建筑施工企業成本管控方式及預算管理體系存在的不足
首先,建筑施工企業對PPP項目預算管理沒有詳細的方案,管理不全面。企業為盡快拿下PPP項目,往往在預算編制時,會忽視對項目附加部分的活動成本,如項目建設時,對土地征收應用及房屋拆遷產生的成本費用可能沒有納入預算編制中去,又或是因為不可控制因素所導致的項目建設期限延長所產生的附加成本。其次,在PPP項目建設初期,建筑施工企業采購物資時,存在著預算執行不嚴格的問題,在PPP項目建設初期,企業會根據情況對施工物資及相關材料進行大量的購置,但由于沒有一個準確的購置要求,當實際購置數量超過預算標準后,往往會對整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可能會對項目的推進有一定的阻礙。最后,是關于建筑施工企業財務預算編制體系不完善,從前期的預算編制,到中期預算執行,到最后預算考評等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尤其是針對PPP項目的財務預算管理體系,很多施工企業依舊采用原有承包項目的管理辦法去管理PPP項目的建設,這種財務管理體系會是項目預算管理缺乏一定嚴謹性,從而不能在PPP項目中充分發揮財務預算管理的作用。不僅在項目建設時,極大加重了企業施工成本,降低了企業經營利潤,甚至可能會使企業在該項目中虧損,因此,加強施工企業成本管控,完善企業PPP項目下的預算管理體系是急需的一件大事。
(三)施工企業對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不夠重視
首先,在預算管理的內部控制方面,施工企業還存在著一定問題。就PPP項目來說,最主要的投入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源投入,在項目建設初期或招標建設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往往會對一些項目收益及回購有著不同程度的收益承諾甚至兜底許諾的情況。而很多施工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運作項目時會保持一種比較樂觀的狀態,對企業PPP項目風險沒有傳統項目重視,一旦政府出現相關違約行為,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有些施工企業在進行預算編制及執行時,沒有看到這一點,在投入方面的預算控制不夠完善,也沒有建立健全相應的內部控制流程和機制,當問題出現時,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虧損。其次,施工企業在PPP項目合同管理方面也存在較大問題。PPP項目作為施工企業尋求項目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帶來豐厚的業主收益時,也使施工企業忽視了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財務風險。尤其是在企業融資難、項目拓展不利的背景下,施工企業為了提高企業項目數量,升級企業資質,在簽訂PPP項目合同時,會處于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在進行合同管理時,風險意識不足,風險評估不專業等。早在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就頒布了相關文件(國辦函[2016]88號),文件中明確規定,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分類處置原則。即要求地方政府性債務,由地方政府依法承擔全部責任,中央原則上不救援。該文件的下發對于施工企業來說,在進行大型PPP項目承建時,應注重風險評估,減少企業債務風險。尤其是一些對政府依存度較大的PPP項目,企業應在調查清楚,評估準確后,再決定是否投標。
二、關于強化建筑施工企業PPP模式下的財務管理途徑
盡管PPP模式項目與其他項目相比,風險較低,但也依舊存在一些財務風險。因此,施工企業要針對這些風險對財務管理進行強化。就筆者看來,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三點。
(一)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強融資信息評估
在PPP模式項目下,施工企業在進行融資時,要改變原有的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同時要改善機構融資的信用評估,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提高財務資金的使用率,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積極作用。具體而言,首先需要對PPP項目進行科學融資,即在規避融資風險時,極力保障企業資金對PPP項目的支持,企業在選擇融資機構時,要多考慮不同方案,既要考慮到融資機構的信用等級、資金實力,也要考慮到融資機構的利率利息,在充分保障企業融資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多考慮一些風險低、信用等級高、資金力量雄厚的金融機構。其次,施工企業應改變過去PPP模式下原有的融資方式,要重視各種融資方式的選擇,雖然PPP模式項目對比其他項目,更加強調公益性,但對施工企業來說,都需要對項目資金有準確的把握,所以在融資時依然要科學合理進行。據筆者看來,采用第三方作為融資擔保方可以更加安全的保障資金的穩定性,在充足資金的保障下,有效推進PPP項目施工進度。最后,施工企業要進一步完善資產指標,優化資本結構。根據企業及PPP項目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一套資產預警指標體系。要利用自身項目情況和資產情況,時刻把握企業資金動態,如資產負債率預警值等,要在風險來臨前,施工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并制定相關策略應對。加強對相關資產信息的評估管理,始終對PPP項目進行準確保障。
(二)施工企業要全面把控PPP項目成本及預算
對于建筑施工企業來說,施工PPP項目時,成本管控最重要的不是在單方面進行入手,而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在筆者看來,施工企業PPP項目成本管理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建立健全PPP項目的全面預算管理,加強全面預算把控,施工企業在項目之初就需要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進行項目預算,單純為了中標而降低預算成本,不僅不利于項目施工,也不利于企業發展。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壓縮預算成本,要考慮到附加項目的各種活動成本及預算,如房屋拆遷費、項目延期費等,要盡可能的細化預算支出,確保實際施工成本在預算管理中。其次,項目施工初期對原材料采購的成本費用預算,建筑施工企業要利用BIM技術建立項目可視化進程,規劃好項目每個階段的生命周期,計劃每個生命周期所需要的物資原料,減少物資原料的浪費,節約成本,同時,企業集采中心要時刻了解市場動向,根據物資的實際市場價格出發,防止采購超出預算,盡可能減少因物料價格上漲給企業施工帶來額外的成本。即使發生了預算超支現象,企業也應該在前期預算編制中有所考慮,并給出不同的解決辦法。最后,施工企業要在PPP項目施工中,確保財務預算的準確性。這個準確性確保需要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協調,預算編制不僅僅是企業財務部門的工作,也需要各個部門提供相關準確的數據,企業可以建立有關績效獎勵機制,對提供預算編制有利信息的人員進行獎勵,同時,預算編制人員也要認真仔細檢查預算編制的科學性,當在施工過程中,發生特殊變動時,要及時調整,保障預算編制不與PPP項目實際情況脫節。
(三)施工企業要提高PPP項目風險防控機制,加強內部控制規范
基于PPP模式下,建筑施工企業在進行成本管控時,要注意對財務風險的管理控制,就PPP項目來說,施工企業在進行風險防控及內部控制時,要把握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項目前期時,在做好項目的評估工作,要從合作的金融機構、項目的地方政府、所在區域的市場環境及相關政策等,做好財務測算,嚴格審批制度,健全相應的審批流程,要充分了解該項目的施工可行性,杜絕企業領導隨意決策,損失企業整體利益。第二個方面是健全風險預案機制,要求施工企業在施工前做好項目前期、中期、后期等階段的風險控制,要預測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并制定相關策略,給予充分關注,要在項目合同中注意保障條例的設置,是否對企業有應有的保障,要防止地方政府政策變動對項目所造成的影響。最后一方面是在PPP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企業要密切關注資金收益比,這個收益比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計算:一是項目投入的直接經濟效益,這個數據可以利用融資成本及未來收益的折現率進行分析,二是項目是否有相關拓展收入,要考慮到項目整體運作的綜合效益,三是項目內外部條件的變化會不會對企業資金投入產出效益產生影響。
三、結語
就目前來說,建筑企業通過PPP項目不僅給自身帶來了創收,也給社會創造了巨大價值,對社會公共基礎建設做了巨大貢獻。但企業需要發展,因此,就PPP模式下的財務管理強化途徑依舊需要我們進行不斷探索,施工企業應利用PPP項目機會,就企業實際發展情況,理順PPP項目與傳統施工項目的差別,彌補財務短板,企業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最后,在互聯網時代,施工企業一定要關注自身在BIM數字化施工方面的投入建設,加強企業裝配式施工能力,減少施工成本,才能進一步強化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瑞青.建筑施工企業基于PPP模式的財務管理探討[J].納稅,2019,13(30):113+116.
[2]劉明雷.淺議建筑施工企業財務共享模式下的成本核算與管理[J].財會學習,2019(22):153+155.
[3]陳全福.建筑施工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探析[J].中國總會計師,2019(10):52-53.
[4]黃?;?建筑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財會學習,2019(29):59.
(作者單位: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