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勇
摘?要: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也是最基礎的學科,近幾年來,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正在不斷地凸顯,而教學環境也從傳統走向開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充滿興趣,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在課堂上,才能全神貫注地聽教師的講解,所以,教師想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多媒體;設置懸念;創設情境
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語文的動力,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變得積極向上,從而享受學習的過程。當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時,學生的情緒總是愉快的,他們的精神總是飽滿的,而學習的結果自然是有效率的。接下來筆者將從多媒體、設置懸念、創設情境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多媒體教學法
伴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多媒體教學法已成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可以使枯燥的教學氛圍變得生動有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使教材的內容更加立體,教師可以適當的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教材上抽象地內容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以學習《將相和》這一課為例,在學習這一課之前,我將搜集相關的影視資料,在正式上課時我將這樣為學生們進行講解:“俗話說得好‘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但是在某個朝代,有一個武臣揚言要給一個文臣難堪,這兩個人究竟是為了什么呢?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大屏幕,看看兩個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吧!”這樣通過一個提問的方式,把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放到了大屏幕上,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們從播放的視頻中尋找答案,同時調動了語文課堂的氛圍,成功地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在觀看的同時了解到本文的內容。
二、設置懸念教學法
學習興趣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教科書知識的魅力,教師的藝術指導和講解更為重要,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巧妙地設置懸念就能起到帶頭作用,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懸念的設置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也可以將設置懸念運用到教學的任何環節中,一旦有了懸念,學生就會根據懸念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集中于接下來的學習中。
例如,以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為例,圓明園建立于康熙年間,但1860年遭受到了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內的文物被掠奪約150萬件,并且在日后的抗戰中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學習這一課時,我會這樣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圓明園建立于康熙年末,名稱也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在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圓明園被掠奪后,就縱火焚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持續了三天三夜大火以后的圓明園變成了什么樣子呢?為什么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19世紀的中國究竟發生了什么?”通過我的一個導入語,學生會對本文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就會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
三、創設情境教學法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師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意識。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教學中,要使學生牢記所學知識,教師可以適當地設置情景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將具體的教學信息呈現給學生,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以學習《田忌賽馬》這一課為例,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懂得善于觀察、善于發現與思考。在正式學習這一課時,我會這樣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名叫田忌的大將特別喜歡賽馬。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這個與他相關的歷史故事。”隨后我將利用5分鐘的時間簡單地為學生進行講解,然后為了讓學生們充分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我會隨機選擇幾名學生拿著教材來到講臺前,進入我所布置的“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一切新知識的動力,也是知識的開始,是促進學生探究知識的主觀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可以將教學環節設計的有趣,那么學生就會有興趣去學習、去探索,從而調動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熱情。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教師也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以便學生可以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469.
[2]楊燕梅.淺議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學生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6(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