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春 董雪



摘 ?要:以某師范大學機械專業學生學習某專業基礎課程的成績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研究方法將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進行具體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學習行為中學生課堂座位、課下詢問教師問題頻率以及不同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就此提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成績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1-0093-03
Abstract: Taking achievements in one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echanical students in a normal university as research samples,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behavior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was analyzed specificall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seats in class, the frequency of questioning teachers after class and different learning motivation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Based on this result, suggestion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behavior; study result
學習動機是學生個體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它是學習行為的基礎,以學習行為為表現形式,可促進學習行為的產生,并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行為是指學生為了提高對課程的認知程度而付出的各方面努力行為的外顯,個體的學習行為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起直接作用。要實現學習成績的提高,就要從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兩方面著手。關于學習成績的影響分析,高曉雷、高蕾[1]認為當前大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普遍呈中等水平,所以在學習動機的研究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劉孝群[2]曾明確指出學習動機中的內部動機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關系,外部動機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關系,但其缺乏細致性的分析,缺乏具體的解決辦法。周建新、林雪柔[3]將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分為學習興趣、學習壓力、專業滿意度、就業方向和所在年級等5個因素。其本質還是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的細致化表現。在學習行為方面,張霞[4]將出勤率和課外學習投入等當做測量的標準,通過學習努力程度展現學習成績的好壞,存在著片面的做法。殷雷[5]在學習態度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中表明:由學習考勤記錄與課堂提問成績組成的平時成績與學習總成績呈現極其顯著的相關。由此可見,學習動機和學習的外顯行為都對學習成績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對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設計
本次研究調查對象是某師范大學某年級機械專業全體學生共65人,以某專業基礎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判標準。通過問卷星軟件共回收64份,其中有效問卷63份,有效率為98.4%,男生37人,約占調查總數的58.7%,女生26人,約占調查總數的41.3%。通過訪談學生21名,其中女生9名,男生12名,優秀成績學生、中等成績學生、低分成績學生分別為7人。經過問卷調查、課下訪談以及課上觀察,發現本屆學生能基本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課上抬頭率較高,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總體較高,但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動機有較大差異,因而學習成績也呈現較大差異。
二、數據分析
學生為獲取知識,會表現出一定的學習行為,具有顯性化特征。在學習行為方面,本文的問卷調查和訪談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課堂座位;(2)學生課下向老師詢問問題的頻率;(3)學習動機。通過回收的反饋信息進行數據分析,其結果如下。
(一)課堂座位數據分析
大學生上課的座位一般不固定,因此學生選座位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意圖選擇適合自己的座位。
從圖1數據看出,學生聽課座位越靠前,期末平均成績相對較高,第1-2排到第7排平均成績從80.08分到64.25分呈遞減狀態,因此,通過課堂座位的數據分析能夠很明顯的顯現出學習成績和課堂座位關系。
通過訪談,了解到坐在前排的同學表示希望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能與老師進行更多的眼神交流和語言交流,能夠更好地提醒自己保持學習的專注度,提高課堂思考的積極性;坐在后排的同學,大部分表示不喜歡被老師關注,喜歡自由的課堂,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自我學習要求較低,對于自控力低的同學就容易出現走神、偷懶、玩手機等現象,同時由于課程性質的需要,教師會通過展示模型以達到輔助課堂教學的效果,坐在后排的學生表示觀察效果不高時,會直接放棄該知識點的學習。
(二)學生課下向老師詢問問題數據分析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有無法理解的知識點和無法解決的困難,需要向老師請教。學生平均每周課下詢問老師問題的次數與成績的關系如圖2所示,從不詢問老師問題的學生期末成績并不理想,成績不及格,隨著學生每周課下詢問教師問題次數的增加,學生平均成績呈遞增狀態,在詢問問題每周3-4次時平均成績取得最高值為71.44分,當學生詢問問題的次數達到每周5次及以上時,平均成績又呈下降趨勢,約為69.6分。
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直接反映出學生在學習上對問題的思考,并且在學習上表現出主動性,在經過學生思考后向老師提問,學生學習效率會有所提高,直接表現形式就是考試成績的上升。然而隨著提問次數的增加,主要是學生出于惰性心理在遇到問題時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直接向老師提問,導致學習效率并不理想,反映在考試成績上就是分數偏低,因此并非提問越多成績越好。
(三)學習動機數據分析
學習行為的產生是基于一定的學習動機形成,進而影響學習成績。在訪談中發現,機械專業學生在《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受以下動機驅動:1. 從未思考過學習的原因和目的,視為動機缺失;2. 由于《機械制圖》課程為必修課,為達到順利畢業或者不掛科的目的,不得不學習,此動機稱為保底動機;3. 受周圍環境影響,同學們都很努力,或者老師要求嚴格,從而自己也努力學習,此動機稱為環境動機;4. 為取得理想成績,以達到獲得獎學金或者得到他人認可的目的,此動機稱為成績動機;5. 為做畢業設計或以后工作用到機械制圖知識而努力學習,稱為工具動機;6. 因為對專業、課程充滿興趣,在滿足自我愛好的前提下學習,稱為興趣動機。調查學習動機與平均成績的關系如圖3所示,當學生的學習動機缺失時,成績非常不理想,取得的平均分僅為49.25分,當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原因和目的有思考后即表現出有學習動機后,學習成績普遍上升,但不同的學習動機成績差異明顯,其保底動機、環境動機、成績動機、工具動機、興趣動機的學生學習成績呈遞增狀態,最終證實由興趣動機引發的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有顯著效應。
吳晗清、盧青青、吳彥瑾曾實證研究證明學生并不是單一處于一種動機來選擇學習,而是多種動機的結合體[6]。因此,不同的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都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首先激發外部動機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良好學習行為產生,然后利用外部動機對內部動機的刺激作用,采用激勵機制促使學生將外部動機逐漸內化,最后產生內發性的積極力量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三、總結
關于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 通過對學生課堂座位和課下向老師詢問問題次數的學習行為的測量,兩者對學習成績均有影響,座位越靠前排的學生越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往往帶有較積極的心態進行學習,從而取得較理想的成績,越靠后排的學生越希望有自由的空間,與學習無關的行為發生較多,學習成績往往偏低;2. 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出現的困難需要尋求老師的幫助,經常向老師提問的學生會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提問的學生若未經自己的思考,則提問后獲得的學習效果也并非想象中的理想狀態,反而會呈下降趨勢,說明學生的學習通過自身的思考非常重要;3. 學習動機能推動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保底動機、環境動機、成績動機、工具動機、興趣動機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力度呈遞增狀態。
四、建議
為保障學生有較好的學習行為并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為確保學生聽課效率,教師可采用幾種辦法,如上課可向學生提出要求,規定靠后座位不可坐人,確保前排無虛座;也可在課前發布有趣的任務,讓學生對課程學習有所期待,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態進入教室,主動到前排就坐;再有就是老師課堂中做到“瞻前顧后”,加大對后排學生關注度,拉近與后排學生的空間距離,增強后排學生的情感感受,做到課堂無死角,學生無掉隊,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2. 課后詢問教師問題的頻率對成績的影響具有兩面性:(1)課下詢問問題有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此時的教師一要肯定學生的這種行為,二要維護好學生提問的意識,并耐心解答學生的提問,以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三要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真實感受到老師喜歡問問題的學生,利用學生尋求老師關注、喜歡的心理特性,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問題,學習上更加努力;(2)學生并非問題越多越好。不經思考的問題會讓學習的效果打折扣,因此老師要做好“研討式”教學的前提還要做好引導,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搜索、同學討論等方式解決的學習問題,不宜直接給予答案,應引導并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思考解決問題,以達到學習效果最大化。
3. 良好的學習動機可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生由于受到已有的知識框架、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習新知識點的初始階段未必表現出合理的學習行為,因此在此階段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外部動機來促進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渴望和興趣。只有通過外部動機激勵和刺激學生內部動機的產生,才能使學生產生好學的欲望,從而自發努力學習,才能取得理想優異成績。首先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明確學習應該達成的目標,將學習的知識與個人需求和生活聯系起來,逐步達成專業認同感。其次在學習過程中多使用語言鼓勵、行為肯定、外部獎勵等手段,使學生獲得滿足感以及成就感,當學生的自我價值獲得肯定后,會對后續的課程學習展開期待,并對后續的學習實施良好的學習行為,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激勵,可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由此生成的環境動機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良好學習效果。再者,由于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需求,或者對學習任務產生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生成內部動機,加之老師在教學中密切聯系實際設計教學案例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主生成問題,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行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主愛好學習,進而產生良好的學習行為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達到學生期望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曉雷,高蕾.大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投入特點及年級差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2):274-276.
[2]劉孝群.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7):75-77.
[3]周建新,林雪柔.商務英語專業保送生學習努力程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華南理工大學調研結果的經濟計量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5):89-96.
[4]張霞.學習動機與努力程度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5):31-33.
[5]殷雷.學習態度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以學習考勤記錄與課堂提問成績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初步探討[J].心理科學,2008(6):1471-1473.
[6]吳晗清,盧青青,吳彥瑾.化學學習動機與實驗探究能力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