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燕 鄭奎 索志榮 霍冀川 王熙
摘 ?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分析測試中心以大型科學儀器為載體,充分參與到高校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積極探索大型儀器面向學生開放共享的使用機制,充分利用大型儀器資源開展精英與大眾化普及教育。初步探討了分析測試中心如何有效地發揮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從而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高。
關鍵詞:分析測試中心;人才培養;精英教育;大眾化普及教育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1-0099-03
Abstract: The core objectives of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mprov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Relies on instrumental test platform, analytical and testing center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icipates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ely, and strive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major instruments in order to open to students, and used to take advantage of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elite and popular educations. We discussed the role of the analytical and testing center on how to effectively play in training talents in order to boost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Keywords: analytical and testing center; talents training; elite education; popular education
當前,我國正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歷史時期,那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始終是其核心問題,充分發揮創新型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1-2]。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建立共享機制,將實現科技資源共享列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3-5]。2012年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把人才培養作為提高質量的首要工作[6]。在這種政策環境中,中國80%以上的重點大學都開展了創新人才培養項目[7]。
近年來,西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在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本科專業學生創新力教育體系培養創新人才方面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8]。大學生科研訓練創新班成立于2009年,旨在加強人才培養方式改革,完善優秀大學生教育培養運行機制,促進我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訓練以多學科公共分析測試平臺為依托,以學生發表高質量的科技論文為標志性成果,通過系統的科研創新訓練,著力提高本科生科研設計、實驗動手、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等能力。
我校分析測試中心成立于2006年,以“服務、育人、科研、管理”為發展目標,是多學科公共分析測試平臺,是四川省大型科學儀器平臺-綿陽分平臺。中心是國家計量認證合格單位,實現了全校大型精密分析儀器資源共享體制。中心圍繞材料、環境、生物質、地礦、國防等學科領域,在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材料微結構分析、性能測定、納米材料表征、環境檢測與治理、特殊成分分離與提取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協助校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解決了分析測試中的許多問題[9]。
分析測試中心一直以來都努力參與到學校的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積極探索大型科學儀器面向學生開放共享的使用機制,通過讓學生利用這些大型儀器資源,進一步完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實現培養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這一目標[10-11]。本文將對分析測試中心如何有效地發揮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進行初步探討。
一、積極開展精英教育
(一)大學生科研訓練創新班
1. 培養目的
我校大學生科研訓練創新班成立于2009年,在校全日制涉及材料、環境、化學、地礦、生命、制藥、國防等相關學科的本科專業的二、三年級本科生,在主修專業學有余力、且在科研方面有興趣及準備考研的同學中擇優錄取。每學年招收人數30人左右。招收的學生,從第三學期開始,通過在科研訓練創新班的學習和研究,學生在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能等方面得以增強,通過具體的教學、科學實驗及論文撰寫等環節,培養學生文獻檢索、發現科學問題、撰寫實驗方案、科學實驗及最終解決問題和撰寫論文的能力,平均每名學生發表1篇論文。同時,培養學生在科研方向小組中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協作能力等。
2. 培養形式和環境
每年招收的學生設為一個科研班,根據專業和研究方向,將科研班劃分為七個科研小組。每個小組聘請一位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的老師作為導師及兩名指導老師形成導師團隊。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選題、實驗、撰寫和發表科研論文及申請專利等科研活動;并組織成員參加各種校內外科技競賽,如挑戰杯等。科研訓練創新班設班主任一名,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設正副班長、學習委員等班委成員。
科研創新班學習分為三個階段:課程學習階段、實驗研究階段、畢業設計/論文階段,其中課程學習開設7門課程,共14個學分,由分析測試中心負責實施,教務處考核監督。創新班學生根據自身在班級學習情況,可選擇在分析測試中心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以小組形式,由導師指導,學生參加各學院組織的答辯,學院負責考核。
分析測試中心專門為科研訓練創新班提供了專用實驗室和活動室,為學生提供實驗研究場所、計算機室、相應的實驗和分析儀器,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中心還不定期地邀請相關領域知名專家作學術報告,在校內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學術講座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學術討論和交流條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3. 培養成效
用人單位認可度高,增強學生就業:學生通過在科研訓練創新班的學習和研究,使得他們在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能等方面得以增強,同時,通過具體的教學、科學實驗及論文撰寫等環節,培養了學生文獻檢索、發現科學問題、撰寫實驗方案、科學實驗及最終解決問題和撰寫論文的能力,因此,科研訓練創新班學生深受用人單位青睞,就業明顯好于其他同學。
科研院所認可度高,學生考研率高:由于通過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時間,大多學生都會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激發進一步深造的想法,對于招收研究生的單位,也看中學生的學習經歷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科研訓練創新班考研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還有的學生直接選擇出國繼續深造。
積極參與各項競賽,學生斬獲佳績:多名學生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競賽獎項,每屆學生均有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
(二)應用化學專業(儀器分析方向)拔尖人才培養班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培育應用化學領域拔尖人才為目標,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規律和有效途徑,促進西南科技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工作,分析測試中心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開設了應用化學專業(儀器分析方向)拔尖人才培養班(以下簡稱拔尖班)。拔尖班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要求[12],目標是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型人才。
拔尖班學制為四年,二年級實施“大理科培養模式”,其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分析測試中心共同制定。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負責實施二年級教學,三、四年級教學由分析測試中心負責實施。拔尖班在本科四年內實行“雙導師制”,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5的比例配備學術導師,師生比不低于1:30的比例配備生涯導師,確保拔尖班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培養。拔尖班量身定制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創造一流學術環境與氛圍,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型人才。通過搭建“本研一體化”教學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和學科競賽。在專業課設置方面,強化了儀器分析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
學校對拔尖班學生的考核側重過程性、個性化,更加看重學生在學習、研究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發展潛力,著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快樂學習,靈活考核。考核形式鼓勵多樣化,考核內容以實驗考核、科研考核為主。
(三)大型儀器設備分析測試基金
依托分析測試中心,設立了“西南科技大學大型儀器設備分析測試基金”。凡本校本科學生需要使用分析測試中心大型儀器進行科學研究和分析測試樣品,均可申請“分析測試基金”資助。為具有科研方面興趣愛好的學生,或者希望更好地完成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提供支持。
(四)區域院校合作培養研究型人才
通過改革現有的高校課程教學模式,加大校校協同創新、校所協同創新、校企協同創新、校地(區域)協同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協同創新[13]。通過建立基于產學研結合的教育平臺,探索區域內院校合作設立聯合實驗室、開展科研合作、支持成果轉化等具體事項。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國內教學資源和國外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為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聘請產業教授和創業導師團隊,全面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積極探索區域院校合作新機制,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和新動向。我們需要將已有的積極要素有機整合起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創新之路。
二、積極開展大眾化普及教育
(一)開設以分析測試技能培訓為特色的實踐課程
中心始終秉承“以大型精密儀器為載體,積極開展本科生實踐教學工作;以現代分析測試理論和實踐課程為基礎,加強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為中心,組織教研室(儀器組)活動,制訂相關制度,開展教學法研究等”。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分析測試理論、技術和方法”系列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和科技開發能力培養的選修課,致力于提高畢業生的科研水平和綜合素質。例如本校素質選修課“現代分析儀器-生活、健康、環境”以及應用化學專業(儀器分析方向)拔尖人才培養班課程“X射線衍射分析”、“電子顯微分析”、“光譜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科學研究方法”、“科研綜合訓練與創新”、“色譜分析”、“試驗設計方法及數據分析”、“物性分析”、“質譜分析”等。此類課程的開設,將極大的提高學生解決生產實際、科學研究中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或就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二)儀器單項培訓
為了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全面推動實驗室開放工作,提高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分析測試中心面向全校大三及大四理工科學生開辦大型儀器設備操作技術培訓班。根據學校儀器設備條件,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發展需求,開展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及儀器操作培訓。培訓主要內容為儀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并上機實際操作,使學生具備獨立操作大型儀器設備的能力。培訓結束后對培訓人員進行上機考核,對于能夠獨立熟練操作儀器設備并正常結業的人員,發放相應儀器培訓合格證。計劃每年每臺儀器開設1-2次,每臺儀器培訓時間16學時,全年培訓500人左右。
(三)本科生實習和實踐
我校各學院的本科生實習和實踐大部分采取在相關企業工廠進行,但由于經費和時間關系,學生難以進入本領域一流的企業進行實習和學習,并且,許多工廠的設備應用范圍窄,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面了解和掌握本領域所需要的測試手段和設備。我校測試中心作為學校科研教學的公共平臺,可以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盡可能多的分析表征手段,提高其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中心已經接受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物理專業、信息學院生物醫學專業、環資學院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生產實習。中心擬根據各學院專業特色進一步接受更多本科生實習和實踐。
(四)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是面向社會開展的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立足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教育,科普教育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素質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根據專業建設目標的要求,以全面提高教師的職業教育能力為中心,以提高教師的科研應用能力和專業素養為目標,分析測試中心已經受委托,對江油工業學校、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一批中青年業務骨干進行了技能培訓。經過系統培訓,老師們的教師專業素養得到較大提升,并很好地了解了所從事專業的發展新方向、新技術、新方法。除了對外培訓,中心還一直參與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文科學生參觀以及農民進大學等教學環節,進一步擴大了中心的功能。
三、結束語
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實踐,分析測試中心逐步探索總結出系統的開展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普及教育的方法和實施措施,并逐步進行深化實踐,為高校實施多元化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新模式,也使分析測試中心這一教學科研優勢資源公共平臺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元元.增強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能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7(1):16-19.
[2]邴浩.政策工具視覺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政策分析及分類研究[J].高教探索,2014(5):5-11.
[3]李坤,史永宏.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室開放體系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258-261.
[4]岑崗,余建偉.構建學生自主管理的開放型項目教學新環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58-160.
[5]呂善國,曹義親.依托開放性實驗室開展個性化實驗教學[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143-145.
[6]莫甲風.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在中國大學的“合法化”進程——基于組織理論的新制度主義分析[J].高教探索,2014(5):12-16.
[7]周光禮,黃容霞.教學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在中國的興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7-56.
[8]霍冀川,雷洪,梁曉峰,等.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學生創新力培養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53-55,34.
[9]梁曉峰,彭同江.分析測試中心在本科教學中的作用[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8(1):279-280,291.
[10]林雙妹,林佳麗.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發展狀態分析及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8):277-281,290.
[11]張明明.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的優化發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2):91-94.
[12]葉俊飛.從“少年班”“基地班”到“拔尖計劃”的實施——35年來我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回溯與前瞻[J].中國高教研究,2014(4):13-19.
[13]王炳富,樊平軍.產學研協同創新界面管理及其優化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4(12):19-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