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要]高質量就業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標志,是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核心追求。高質量就業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優先目標。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就業的路徑主要有:搭建緊密型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構建高標準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全過程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質量就業;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李悅(1984- ),女,河南駐馬店人,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河南? 駐馬店 463000)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3-0104-04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和國家高度關心關注就業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高質量就業”列為就業工作的重要目標,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2019年初,《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列入職業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和目標。黨和國家把高質量就業提高到戰略性高度,高質量就業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優先目標。
一、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就業的現實意蘊
1.高質量就業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傳統產業逐步升級,推動我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轉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人才作為支撐,高質量就業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實現高質量就業,才能推動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作為直接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的職業教育,必須挑起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擔,努力推進就業工作高質量發展。
2.高質量就業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標志。衡量職業院校辦學質量高低的最根本標準,便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而人才培養質量較大程度上取決于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敖陙?,全國職業院校年均向社會輸送1000萬名畢業生,每年培訓上億人次,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①他們日益成為支撐行業企業健康發展的生力軍。就業質量是衡量一所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最根本指標。職業院校畢業生的人才培養質量會影響行業企業乃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反過來也會影響職業院校的社會聲譽。因此,高質量就業是職業院校發展的核心訴求,也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標志。
3.高質量就業是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核心訴求。從畢業生個人成長成才的愿望來看,他們迫切需要高質量就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來講,就業意味著生存,意味著能夠掙錢反哺家庭,同時就業也是畢業生走向社會實現立業的基礎,可以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高質量就業是每個畢業生的核心訴求,通過就業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高質量就業可以有效提升畢業生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激勵畢業生更加自信有為、努力工作。
二、職業教育高質量就業的基本樣態
高質量就業的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就業工作充分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二是就業工作能夠很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需要,三是能夠較好地滿足勞動者在工作環境、經濟收入、精神滿足等方面的需要。高質量就業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會隨著時間、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也會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技術升級而不斷發展和豐富。職業教育高質量就業的基本樣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院校層面。就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院校自身發展來看,高質量就業表現為學生搶手、企業歡迎、社會口碑好。學生搶手具體表現為:一是就業率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高,畢業生綜合職業能力強,能夠幫助行業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行業企業愿意聘用。二是留用率高。職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就業能力強,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高質量就業,找到理想的工作單位,并通過自身努力,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愿意留用。企業歡迎主要體現在:一是行業企業對職業院校高度認可,愿意與院校合作,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建合作項目,共同培育人才;二是基于對畢業生的工作能力的高度滿意,企業歡迎職業院校畢業生到單位任職,并愿意提供合適的崗位和誘人的薪水。社會口碑好主要表現為:一是院校綜合實力強,專業建設有優勢,在各類技能比賽、綜合評比中整體表現突出,得到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和肯定;二是人才培養質量高,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行業企業口碑好;三是畢業生發展潛力大,社會貢獻度高,被家庭認可、社會肯定,社會反響好,院校聲譽高。
2.畢業生個人層面。就畢業生的個人愿望與發展訴求來看,職業教育高質量就業表現為首崗就業好、轉崗能適應、發展有空間。首崗就業好主要體現在:一是所在崗位與所學專業基本對口,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能夠滿足崗位能力要求;二是薪酬待遇起步高;三是工作環境好,有較好的工作硬件條件、和諧的人際關系,畢業生樂于接受工作單位、崗位,能夠較快地融入工作環境,與同事和諧愉快相處。轉崗能適應主要表現為:一是畢業生專業理論功底厚、實踐技能掌握牢,具備適應新崗位的較好的理論和能力基礎;二是畢業生學習能力強,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始終關注自己所從事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了解崗位因行業企業轉型升級所提出的新的崗位能力要求,不斷學習不同崗位的相關技能;三是具備較好的創新能力,工作中能夠樹牢創新意識,在了解情況、掌握現有崗位能力的基礎上,善于創造性地做好工作,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發展有空間具體表現為:一是薪酬待遇提升有空間,薪酬待遇能夠隨著個人工作能力的提升、個人對企業貢獻度的提升而不斷提高,為畢業生積極工作加油鼓勁;二是學習提升有平臺,行業企業能夠為畢業生搭建學習平臺,創造學習機會,提供學習條件,讓畢業生學習提升有空間,工作努力有后勁;三是發展進步有潛力,行業企業為畢業生提供的崗位能夠與其綜合能力相匹配,并且其崗位、職位隨能力的提升而不斷提高,讓畢業生工作有干勁。
3.行業企業層面。從用人單位層面看,高質量就業主要表現為工作穩定性高、工作匹配度高、工作效能高。工作穩定性高具體表現為:一是畢業生能夠長期為用人單位服務,跳槽率、離職率低;二是畢業生工作態度積極,技術技能水平良好,并保持長期穩定向好的工作態勢;三是工作關系整體和諧穩定,單位內部人際關系和諧,工作時大家互幫互助、凝心聚力,生活中友好互助、和睦相處。工作匹配度高具體表現為:一是畢業生所學專業與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相匹配;二是畢業生的學歷層次、技能水平與行業企業的要求相匹配,能夠解決行業企業生產研發的實際問題;三是畢業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與行業企業的發展速度同步,畢業生注重學習,不斷提升綜合素養,能夠滿足行業企業適應經濟發展轉型的需求。工作效能高主要表現為:一是工作質量高,畢業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在生產、服務、管理過程中樹牢質量意識,追求質量品質,生產的產品質量過硬受歡迎,提供的服務質量上乘暖人心,管理工作目標明確,方法得力讓用人單位放心;二是行業企業的效益好,畢業生綜合能力強,工作效率高,主人翁意識強,全體員工凝心聚力,促進行業企業良性發展,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更高的社會價值。
三、職業教育高質量就業的實現路徑
1.搭建緊密型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第一,推進“雙環境”育人。職業院校要積極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同時讓師生深入企業,推進校園和企業“雙環境”育人,讓學生真正感受企業文化,領悟職業精神,習得職業技能。一是學生融入崗位。要不斷強化校內生產型實訓和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習職業技能,培育職業精神。將校企協同育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確保學生技能培育與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精準對接。二是教師融入企業。職業院校要積極與企業對接,鼓勵教師加入企業生產研發團隊,使教師深入行業企業一線,了解行業企業一線崗位能力要求,將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內容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將崗位能力轉化為教學內容。第二,實現“雙主體”培養。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依據行業企業職教人才能力需求,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與工作過程精準對接,全方位推進校企協同育人。一是企業融入學校。企業與院校合作,開設冠名訂單班,為企業量身定制,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院校聘請、企業安排技術骨干到學校做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手把手傳授技藝,讓職業院校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為企業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二是項目融入教學。職業院校要積極推進項目化教學,把企業實際生產的項目內容轉化為教學模塊,使教學場景與教學內容真實化。依托院校先進的實驗室和技術研發中心,企業與院校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讓企業技術骨干、研發專家帶著項目進校園,開展好技術創新、產品革新、精湛技藝傳承及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實現企業與職業院校雙贏。
2.構建高標準的人才培養體系。第一,德育為先,專業素養培育并進。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把學生培養成政治立場堅定、職業素養良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要充分發揮職業院?;鶎狱h組織作用,加強學生政治理論體系教育,提升學生政治素養,讓學生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保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充分發揮思政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輔導員育人功能,把學生德育工作日?;?、生活化;同時,著力推進學生專業素養教育,確保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技并修、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協調發展,理論與技能并重。職業院校培養的主要是服務于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的技術技能型實用人才。職業院校要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理論與技能并重育人。一方面,院校要加強學生專業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專業理論知識,這是學好技能的基礎,更是以后走向社會,適應崗位變化要求,提升綜合技能素養的關鍵;另一方面,要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這是由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與技能性特點決定的。努力培養學生既有良好的專業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順利實現高質量就業。第三,對接需求,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同步。一是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需要對接。尤其是當前經濟發展轉型,產業結構持續調整,職業院校要時刻關注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的變化,依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調整專業設置。二是教育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對接。職業院校教師要深入行業企業一線,了解崗位能力要求,并據此調整教育教學內容,確保教育教學內容改革步伐能夠適應崗位能力變化需要,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需要同步。
3.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第一,注重結果評價。人才培養的最終結果是衡量職業院校辦學水平高低的最根本的指標。職業院校在建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時,要尤其突出結果評價,依據畢業生的綜合測評情況——畢業生的各項能力考核指標、就業情況等,對相關人員進行獎懲,并做好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第二,關注過程評價。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他人友好和諧相處。在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要加強過程評價,確保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能夠落實好,確保學生的每項技能培訓工作都能做到位。通過加強過程管理,做好過程評價,定期做好人才培養評價與分析,不斷調整、改進教育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第三,實行多方監測。建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時要實行多方檢測。一要做好行業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關注行業企業的反饋意見,通過用人單位切實掌握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尋找差距改進教育教學;二要做好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了解畢業生經過一段時間后的崗位適應情況,掌握畢業生實際情況,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三要建立第三方監測機制,通過專業化公司對院校的辦學情況做好綜合測評,做好診斷和改進工作,切實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和育人水平。
4.構建全過程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第一,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加強新生入學教育,通過開設生涯規劃課讓學生了解做好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通過邀請成功校友來校做報告,講述自己求學期的奮斗過程、畢業后的辛苦打拼以及后期的成功收獲,激勵學生樹立職業目標,做好職業規劃。第二,督導學生提升職業能力。職業目標確定了,就要督導學生依據目標找差距,不斷努力學習,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學習政治理論提升政治素養,培育“工匠精神”,實現德技并修,切實提升職業能力。第三,指導學生掌握求職技巧。對畢業班學生要進行系統的就業指導,培訓學生求職技巧,讓學生了解如何依據自身條件篩選理想的就業單位和就業崗位,掌握基本的面試方法,能夠有針對性地推介自己,順利實現高質量就業。第四,輔導學生適應崗位要求。畢業后繼續跟進,了解學生崗位適應情況,一方面輔導畢業生盡快適應崗位要求,另一方面依據畢業生的工作狀況調整教育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
[注釋]
①田麗,趙婀娜,張爍,等.高質量發展呼喚高技能勞動大軍——來自山東、江蘇、浙江、貴州、廣東等地的職業教育調研[N].人民日報,2019-07-26.
[參考文獻]
[1]曹振國.基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高職院校教師發展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1):96-99.
[2]蘇麗鋒,賴德勝.高質量就業的現實邏輯與政策選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業,2018(2):33-38.
[3]邱佩鈺.高質量就業視域下高校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新思路[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1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