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平 任楓軒
[摘要]良好的信息素養是“互聯網+”時代對社會人才的核心素養要求,是高職教育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能力要求。但目前高職學生存在信息素養意識有待增強、信息素養能力水平差距較大、信息素養創新發展能力不足、信息文化素養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對此,文章提出要加強學校頂層設計、強化課堂主陣地建設、依托信息資源平臺、完善評價反饋機制等提升策略,以期為高職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提供指引。
[關鍵詞]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作者簡介]韓雪平(1985- ),女,河南鄭州人,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任楓軒(1978- ),男,河南鄭州人,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河南? 鄭州? 45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ZZJH-194)的研究成果和2019年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招標課題“河南省深化產教融合若干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9〕-JKGHZDZB-08)、2019年度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HZR-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7-0103-05
當前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信息素養水平對人們知識積累、技能提升、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越發明顯,目前已被列為世界公民的核心素養之一。據有關研究表明,信息素養對外部知識獲取與內部創新能力具有調節效應,信息素養能力的提升對激發人類創新能力有促進作用。高職院校作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如何有效地加強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育水平,以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滿足新時代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已成為諸多高職院校亟待研究解決的熱點問題。
一、“互聯網+”時代提升高職學生信息素養的必要性
1.信息素養是“互聯網+”時代對社會人才的核心素養要求?!靶畔⑺仞B”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4年,在信息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信息素養的概念與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新時代信息素養所包含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個方面。其中,信息意識是先決條件,信息知識是基礎條件,信息能力是核心內容,信息道德則是重要保證,這四個方面的能力相輔相成,共同決定了信息素養水平,同時也體現了人們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能力。尤其在各個行業領域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信息素養水平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綜合能力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2.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是高職教育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教育等應運而生。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是否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信息化教育方式和環境,進行高效學習,顯得極其重要,這些能力正是信息素養的內涵要求,同時也是當前高職智慧教育對學生的基本必備素質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唯有更加重視學生信息素養培育和提升,加強學生信息素養積累,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獲取專業學習的各類知識信息,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滿足信息社會對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3.良好的信息素養是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能力要求。當前,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三大產業,信息產業也被單列為第四產業,且具有較高的產業價值。對于各個行業工作崗位人員來說,信息素養能力也較大程度地影響了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進而決定了其崗位工作能力和價值發揮。因此,信息素養能力的提升對于高職學生專業知識獲取、技能提升、技術創新及職業發展等至關重要。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加強學生信息素養積累,提高學生信息捕捉、處理、應用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才能使學生在各自專業領域具備核心競爭力和長期的發展優勢。
二、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現狀分析
1.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意識有待增強。隨著高職院校信息化應用程度的不斷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意識也有了相應提高,并積極探索運用各類信息化手段,主動汲取知識和社會信息。然而,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的傳播途徑之廣、傳遞速度之快、承載數據量之大,已使人們的信息接收量嚴重超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提高信息素養的主動性,且多數高職學生因習慣于傳統的課堂模式,主動獲取新方法、掌握新技能的熱情不高,存在被動接受、被動適應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利用互聯網、檢索工具等信息化手段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利用互聯網更新完善知識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的積極性不高。
2.高職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水平差距較大。高職學生受教育經歷、學習習慣、專業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信息素養知識積累和能力水平差距明顯。第一,高職學生因包含高考、單招、對口等多種錄取形式,學習基礎差距較大,學生自身學習新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各有差異,進而影響了學生信息素養的積累;第二,因學生生源地分布差異,不同地區的信息化程度、教育環境差別較大,學生在信息知識積累、信息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也較為明顯;第三,受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進程的影響,智慧校園、智慧教育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且教師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差異,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學生信息素養積累和能力水平。
3.高職學生信息素養創新發展能力不足。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對未來高校學生在信息素養、應用創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多數高職院校智慧校園還處于建設優化階段,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教育環境也不是特別完善,學生的信息素養未能得到充分地積累和提高,多數學生的能力水平多表現為:能夠運用信息化軟件平臺輔助學習、使用專業領域技術軟件、利用互聯網檢索信息等,在使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拓展專業成果的應用以及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4.高職學生信息文化素養水平有待提升。近年來,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學生的信息文化培養和熏陶,但還未形成有效的培育和評價體系。當前,多數高職院校僅開設一門信息技術類公共基礎課,且非計算機專業教師信息文化素養水平差距較大,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貫穿信息知識、道德行為規范等方面的教學引導較為欠缺。多數高職學生學習基礎一般,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強,且受信息素養教育類課程結構單一、知識獲取渠道有限等因素影響,缺乏對信息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了解,進而影響其對信息的鑒別判斷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約束和規范。
三、“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1.加強學校頂層設計,建立健全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水平提升機制。第一,學校高度重視,健全組織保障。首先,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和學生信息化水平提升,成立學校信息化發展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辦公室,明確責任分工,統籌規劃部署,為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其次,應注重提升行政崗位工作人員的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同時注重引導專任教師提高使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信息素養水平提升,為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提升提供有利的育人環境和師資條件。最后,應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學生信息素養指標數據的跟蹤與反饋,為學生信息素養培育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第二,強化制度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完善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發展的相關配套制度,是有效推動學生信息素養培養提升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從領導決策、組織實施、層層落實等環節,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促進學校能夠更加精準地落實國家信息化指導政策,為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搭建良好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出臺相應的工作制度,引導各專業群對未來行業領域人才信息素養能力進行深入調研,將信息素養方面的各項能力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和學分計算,充分激發學生增強信息素養能力的積極主動性。
第三,明確任務目標,突出目標引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實現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具體目標及效果。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主陣地,首先應統籌建立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長期目標和規劃,將學生信息素養提升計劃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發展規劃;其次,高職院校應將目標進行分解,形成年度的任務目標和計劃,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具體任務;最后,應建立和完善學生信息素養培育目標標準體系,將學生信息素養培育融入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持續有效地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2.強化課堂主陣地建設,全面加強高職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升。第一,強化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和應用水平?!盎ヂ摼W+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和積累信息技術,才能適應當前信息化社會和教育環境發展的要求。一方面,高職教師應不斷汲取翻轉課堂、智慧教育等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學生樂于接受的信息化手段輔助開展教學,重塑“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高職師生角色,為學生信息素養積累提升創建良好的課堂育人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高職教師應更加注重利用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和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也使學生在信息化課堂教學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第二,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積累,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應用和創新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創新能力是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內容及核心要求。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當更加重視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應用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定期開展相關的學習交流、技術比賽、技能培訓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學習交流與比賽活動,進而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另一方面,高職學生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在線資源、仿真環境等泛在學習條件,提高學習認知和信息捕捉能力,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智慧課堂學習模式,進而促進學生信息素養水平持續提升。
第三,重構信息素養課程體系,深化信息素養教育與各專業學科教學的融合。當前,單一的信息素養課程結構已不能滿足“互聯網+”環境下的人才培養要求。首先,高職院校應打破以信息技術為主的課程結構,拓展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增設信息檢索等技能類課程,完善信息素養公共基礎課程體系;其次,以專業群建設為依托,打造專業群內以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為目標的專業基礎課程群,形成信息素養教育的二級課程體系;最后,以具體專業的信息化人才要求為目標,將相關教育內容融入相應的課程模塊,打造以提升學生信息能力水平為目標的專業課程群,形成信息素養教育的三級課程體系,進而促進信息技術和各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使高職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水平的培育提升更加精準有效。
3.依托信息資源平臺,優化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升外部學習環境。第一,加強高職院校的智慧校園建設。隨著智慧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對學生信息素養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而智慧校園是高職院校實施智慧教育的首要條件,也是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升的基礎環境,智慧校園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對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發展影響較大,高職院校必須加快智慧校園建設的步伐,才能適應智慧教育和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根本要求。在智慧校園環境中,信息呈現形式及獲取方式都將發生變革,學生的工作和學習方式將隨之發生轉變,各類信息獲取手段更加智能化、多樣化,學生在智慧校園環境的熏陶下,信息素養知識和能力等將得到不斷的積累提升。
第二,優化信息素養教育的條件環境。高職院校應在智慧校園建設的基礎上,完善信息化教育平臺,促進智慧教育發展,不斷提升和優化信息素養培育的條件環境。一方面,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智慧教室、共享資源庫等智慧教育平臺設施建設,為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培養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環境,優化限制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水平提升與發展的外部條件,提高信息化課堂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應緊跟時代信息技術發展,善于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搭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智慧教學場景,為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提升創設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第三,營造濃厚的信息素養培育氛圍。高職院校注重信息素養文化建設,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信息意識、規范信息道德,還有利于學生信息知識的獲取和信息技能的提升。首先,應加強學校層面的宣傳和引導,聘請行業專家介紹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前沿技術,在公共教學區域或校園活動區域輪流播放和展示信息知識,增強學生信息技術知識積累和信息意識,營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圍;其次,加強信息技術方面的協會和社團建設,聘任信息技術水平較好的教師為輔導教師,增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交流,提升學生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水平;最后,在各個專業群建立信息技術興趣小組,通過專題培訓、座談交流等形式,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知識和能力,促進信息技術和專業技能教育的有機結合。
4.完善評價反饋機制,以信息素養為驅動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第一,完善學校信息化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持續發展是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職院校應科學構建信息化水平的評價體系,以推動學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為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提供更好的外部環境和資源條件。一方面,高職院校應根據國家信息化建設具體要求,以及學校年度目標計劃,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考核評價標準,并分別由各部門、教師、學生等不同人員對學校的信息化條件和應用效果等指標及滿意度進行評價,使學校根據評價結果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建設,進而促進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加強對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評價,從信息知識、能力、道德等方面,建立評價標準體系,針對行政工作人員應側重信息化工作水平方面的考核評價,針對專職教師應側重信息化教學水平、學生信息化培養成效等方面的考核評價,進而推動高職教師整體信息素養水平的持續提升,為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升提供堅實師資保障。
第二,建立學生信息素養指標評價體系。在當前“互聯網+”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更加注重信息素養教育,學生信息素養水平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未來的職業發展。首先,高職院校應對照各專業人才培養總體目標,針對學生信息素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合理分解評價指標,科學制定評價依據,形成系統全面的信息素養指標評價體系;其次,加強過程性評價,針對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及課程要求,建立學生信息素養的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動態監測學生信息素養水平;最后,將學生各階段的信息素養水平評價結果納入綜合素質測評成績,不僅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學生素質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而且使學生更加重視信息素養積累,進而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
第三,建立學生信息素養評價結果反饋調節機制。高職院校在構建學生信息素養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應建立相應的評價反饋機制,進而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持續提升。一方面,通過學生互評和學校督導評價,利用信息化教學診改平臺及時向有關教師和學生反饋評價結果,進而指導高職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加強對已就業學生的信息素養等各方面能力的跟蹤,并通過收集合作企業對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的評價,分析各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信息素養水平與就業情況、職業發展的關系,及其對職業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而為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培養提升策略的優化和改進提供科學依據。
良好的信息素養是“互聯網+”時代對高職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對高職學生的核心能力要求。因此,在當前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新環境下,高職院校必須更加注重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和教育工作。高職院??梢詮慕∪ぷ鳈C制、加強學生教育、優化育人環境、強化評價反饋等方面著手,不斷優化和完善工作措施,全面增強學校信息化發展服務水平,促進高職學生信息素養等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持續提升,進而實現為社會各行各業輸出高質素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白雪,閆廣芬.5G時代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與職業獲得:現實、挑戰與應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17-21+27.
[2]劉堅,魏銳,劉晟,等.《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研究設計[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17-21+113.
[3]鈕麗.高職生信息素養教育實踐探討[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7(18):99-101.
[4]王慧穎,張兵.大學生信息素養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6(23):117-120.
[5]王玲玲,宋曉晴.“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6):73-76.
[6]王宗軍,蔣振宇.從知識獲取到創新能力:信息素養的調節效應[J].科研管理,2020(1):274-284.
[7]余英龍,張桂力.“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背景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機遇與挑戰——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86-87.
[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2018-04-
18)[2020-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
4/t20180425_33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