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薇 趙文 何姍


【摘 ?要】目的:探究重慶主城社區居民對“體醫結合”的知曉情況和認可程度,居民對當前“體醫結合”的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獻檢索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進行隨機抽樣,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結果:職業類別和文化程度對居民體育鍛煉有顯著相關性。結論:我市主城區社區基本健身設備較為完善,但居民缺乏合理的鍛煉計劃,缺少專業的指導方法以及具有完善配套設施的“體醫結合”場所。
【關鍵詞】體醫結合;健康需求;運動干預
【中圖分類號】R19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51-01
目前國內的“體醫結合”在健康中國得背景下已經逐漸引起重視,然而在相關的技術指導,機構設置,人員分配等方面依然處于劣勢。本文旨在通過了解居民的需求提出政策建議,以解決居民對于“體醫結合”的新一輪需求。需要充足的理論依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合理協調[1]。本研究通過調查主城區居民的運動意愿,運動情況以及社區居民當前對體醫結合了解度接受度入手,以需方的需求為著眼點,嘗試提出促進居民健康和我市的“體醫結合”的方案。
1.研究方法
主要檢索了萬方,維普,CNKI等數據庫的文獻,關鍵詞包括:體醫結合 運動處方 社區建設等?;诶碚摽蚣茉O計本次調查問卷,覆蓋重慶市9個主城區,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現場回收,有效問卷275份,有效回收率100%。
2.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中,男性124人,女性151人。年齡主要集中在20至35歲之間。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約77%。
7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社區并沒有舉行過體育鍛煉講座或者不清楚相關事情。約1/3的居民對自己鍛煉所需的器材設施滿足度表示一般或者失望。但社區公共健身區仍是頻數最多的居民運動場所,達到31.6%。散步、快走,跑步仍然是現在最為大眾化的運動方式,見表2-1。
同時具備體育指導人員和醫療人員的社區只有約11.3%。二者皆沒有的社區占了32.4%,還有很大一部分社區只配備有醫療人員。我市居民運動知識來源廣泛,主要來源還是自己鍛煉的心得體會。有16.4%的居民表示接受過“體醫結合”相關的健康促進服務,主要的地點為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分別為31.1%和28.9%。詳情如表2-2。
對重慶建立類似于蘇州“陽光健身卡”的想法,52%的居民是持支持態度的,34.5%保持中立??傮w來說居民希望體育行業的改變。也希望建立專門用于“體醫結合”的機構和場所,見表2-3。
3. 重慶市主城區“體醫結合”的解決方案
加大宣傳力度。我市主城區居民對于運動相關的知識來源多樣化的同時也雜亂無章。社區應該設專欄,根據自己社區的人群特征張貼比較適合大家了解的知識,居民選取符合自己的,科學的方法來促進自己健康。如基本運動器材的使用圖解,運動時的注意事項以及最常見的運動損傷處理。適當地開展下小規模的運動健康的宣講,以及糾正一些居民常見的危險行為。允許市民將自己醫保個人余額的一部分轉入“陽光健身卡”,用于特定場所健身消費[2]。調動我市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使之能進入社區指導居民健康促進。并通過適當的薪酬發放方式使之能樂于從事自己當前的行業,培養出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3]。在本次調查中,居民對專業的體育指導員呼聲很高。社區甚至可以組建專門的“健身委員會“進行籌資計劃作為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獎勵。
參考文獻
[1] 于善旭,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納入志愿服務體系的探討.體育學研究,2018.1(03): 第37-47頁.
[2] 張劍威與湯衛東,“體醫結合”協同發展的時代意蘊、地方實踐與推進思路.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 30(01): 第73-77頁.
[3] 陳宇與祝天龍,論醫院經濟管理與市場經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7.0(A1):第289-289頁.
基金項目
重慶市體育局科研項目(A201807);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SKGH031)。